APP下载

惊险跳跃:民营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

2011-08-1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盛喆周玉龙

中国商论 2011年24期
关键词:资本论升级资本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盛喆 周玉龙

长期以来,转型升级一直是困扰中国民营出口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国际需求的不足,大量企业订单缩水,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企业甚至因此破产,由此引发的失业、银行坏账、社会稳定等问题都对我国总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随着中国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失,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愈发凸显。

马克思用W-G-W表示商品的生产交换过程,在资本经历的购买、生产和销售这三个阶段中,W-G,即商品价值从商品体到金体,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它直接体现在商品的销售阶段,是资本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马克思指出:对于想获得商品价值的生产者,其劳动能否被视作社会的一般劳动而与其他的劳动交换具有决定性意义。W-G跳跃失败对于生产者是价值不能实现,投入得不到等值回报,逐步走向破产,而对于全社会则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可见,如何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惊险跳跃”正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以下将二者置于统一的范畴进行分析。

1 理论阐述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关于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一个部分的内容中谈到,资本的循环依其职能看,经历了三个部分,即购买、生产和销售。依其形式看又可以分为三种,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以及商品资本的循环。

任何一种划分方式,都不是对资本循环公式的简单分割或者随意更改,它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学含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从职能上讲,购买就是资本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准备阶段、生产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销售则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它们在时间上依次呈递,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并且同是资本生产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从形式上看,资本的循环又可以看作是货币的、生产的商品的循环。资本的循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投入,得到了更多的货币;生产的循环表明资本的生产是再生产的过程,而商品的循环则是资本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W-G的惊险跳跃直接体现在商品的销售阶段,它是资本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开始就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并指出对于那些只想获得商品价值的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他们的劳动能否被认可,即能否被视作社会的一般劳动而与其他的社会一般劳动相交换,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

随着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高度分离,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已经特定地成为了商业资本的职能。如此一来,集中的趋势使得同一商业资本运作中,往往包含了许多产业资本的销售环节。众多的商品逐渐被至于统一的市场中参与竞争。而这种竞争,根据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实际上就是产业资本家们在其固有的生产关系中相互竞争的物化形态。它直接地表现了从属于同一性质的产业资本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间接地表现了不同性质的产业资本家在市场分工中的地位。这些,在研究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家转型升级的问题上,具有高度的借鉴意义。

2 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

2.1 企业自身的问题

对于民营出口企业,其自身性质属性使其在同国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第一,依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实现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资本在其各个阶段的过渡。W-G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必须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企业家必须能够将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的形式。如上文所述,将商品包含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者的私人劳动被认可并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同时,这种被认可的标准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优势不断在全球扩大市场,其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逐渐提高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相应要求逐步上升。而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是起步不久,依靠小额资本运作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很难快速适应这种市场提出的新标准,W-G的跳跃就变得异常惊险。

第二,进一步分析,这种跳跃,依照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不仅反映在国内企业与外企,也反映在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竞争上。市场由各种资本生产的同类商品构成,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外资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它们用同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优于本国企业。理性消费者会选择外资产品,使其在流通领域不仅实现了价值、剩余价值,甚至还实现了超额剩余价值。相应的本国资本只能实现价值和部分、甚至是“负的”剩余价值,即亏损。而这其中对于国有资本,商品市场内的亏损往往可以由额外的政治力量所弥补:国有资本往往是所属行业的垄断资本,竞争的缺失和国家的支持使其面临的跳跃与其说“惊险”,倒不如说“有惊无险”。相对而言,民营资本既不具有外资在W-G跳跃中的先天优势,又没有国有资本那样的政治保障,因此其跳跃格外艰难。

2.2 现有做法的弊端

民营出口企业虽然在努力实现“惊险跳跃”,但现有做法存在巨大弊端。其做法和弊端分析如下:

首先,缩短“跳跃”的距离。马克思指出,W-G的跳跃是商品到货币的跳跃,跳跃的起点是同样的商品,终点却可以是不同性质的货币。最为典型的现象即出口:G表现为外汇而不是本国货币。大量国内出口企业为了避免直接接触陌生的国外市场,往往放弃自身品牌转而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国外企业再将产品使用国外品牌进行销售。如果把W-G跳跃的距离抽象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那么这种措施的确有效地缩短了W-G的实现距离。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瓜分”部分曾论述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是怎样从产业资本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中瓜分自己的利益的,并且任何参与到资本循环的职能部门都可以获取相应的剩余价值。所以,本属于本国企业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剩余价值被国外企业获得。更有甚者,由于W-G的惊险跳跃对于资本的循环的重大意义,这里最后实现跳跃的国外企业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这样,剩余价值的瓜分实际上是国外企业在主导,本国企业家获利微薄。

其次,减轻自身的“重量”。有的企业选择减轻自身的重量,即主动放弃部分剩余价值。具体做法为将自己的商品压价,靠薄利多销、价格优势来弥补生产效率方面的不足。然而,根据《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商品包含了原始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降低正常价格意味着主动放剩余价值。但是商品价格的降低并非只是薄利多销如此简单。经济人的自利性使得资本家不断追求更低的成本,以获取更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不变资本的成本往往是固定的,所以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途径是降低劳动力成本,即减少工资支出。于是便引发了工人工资过低、农民工讨“工资”难、雇佣童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企业尽管通过降低劳动者报酬的手段将W-G跳跃的压力部分地转嫁给了劳动者,但是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并且违背了经济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初衷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降低劳动者收入的行为不仅妨碍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损害企业的自身生产,同时是国内市场内需疲软的根本原因,也是许多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战略难以实行的根源。

3 政策建议

由前文分析可知,企业现在采取的实现“惊险跳跃”的方法弊病众多,同时,我国劳动力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寻求新的手段来合理实现“惊险跳跃”。

本文认为,民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跳跃的根本解决办法: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跳跃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通过转型升级可以直接提升我国企业在生产分工链中的位置。通过品牌化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逐步增加其商品在市场中的认可度,即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并被消费者认可。由此借力品牌完成“惊险跳跃”,使得“惊险跳跃”不再惊险。同时,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转型升级的支点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它不仅要求企业具有前瞻的目光和强大的创造力,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甚至关税保护。历史上,日本、韩国、新加坡先后完成了转型升级的过程,其各国政府在带动企业转型、建立技术园区、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也非常值得借鉴,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就是成功利用技术的快速增长,而实现区域品牌化的成功案例。只有生产效率真正的提高,W-G的跳跃才可能成为实现价值甚至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平台。在此,政府的推动作用为完成跳跃提供动力。

第二,转型升级应当上升到国家的整体战略。为了实现W-G的平稳过渡,应当不断扩大内需,政府在此应当监督合理设定最低劳动工资、保证劳动者的合理收入,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解决贫富差距,建立针对普通民众的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使企业在国外市场萎靡时能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从而由此缩短“跳跃距离”,而非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这样,W-G的跳跃,就不再是一次又一次的惊险跳跃,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得以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一次飞跃。

4 结语

至此,本文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W-G的“惊险跳跃”理论,通过对于当代中国的民营出口企业的考察,详细阐释了W-G跳跃的“惊险”之处,并对中国企业的问题和发展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见解。

[1]马克思.资本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资本论》教研室.《资本论》选读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2000.

[3]李秉濬, 赖小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资本论升级资本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资本策局变
回暖与升级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