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旅游市场产业化营销分析
2011-08-15西安工业大学体育系王斌
西安工业大学体育系 王斌
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产业划分更加的细微,众多地区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的过程中,相关产业结合性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本文所阐述的登山运动与休闲、健身旅游相结合就成为很多旅游公司推出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形式一时间成为众多地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众所周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本地区自身完善的通信、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多的时候必须有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欲望和兴趣,那么宣传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说登山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款产品,那么如何把这个产品在市场中进行有效推广和销售并使其成为消费者热衷的产品值得每一个产业公司去思考和商讨,电视媒体、形象大使、赛事冠名等等传统宣传形式被各个商家所广泛使用,而效果却随着登山旅游服务开设地区的增多而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制胜法宝,与此同时,宣传费用的大幅度提升势必会加重产业发展的成本,这对于登山旅游的市场营销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发掘市场推广面更广、效率更高、价格更低廉的营销手段就成为大家努力的方向,而现状况却是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这种低廉价格的营销基本上成为一种奢望。本文结合现有的一些资料并积极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对登山旅游市场产业化发展中路径的开发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登山旅游的特点及优势
伴随着人们购物旅游和观光旅游热情度的下降,旅游消费也逐步趋于理性,相比较而言,登山旅游却可以给旅游者带来更多的快乐体验,登山旅游一时间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青睐的对象,其发展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
(1)健身意识的增强成为旅游爱好者主动参与登山旅游的关键。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消费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登山旅游业也不例外,随着人们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购物和美食享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旅游欲望,而登山旅游恰好弥补了人们对于旅游健身的需求。调查发现,在参与登山旅游的人群当中,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把健身因素考虑在旅游当中的,其余百分之十的人把放松和喜好是自己参与登山的主要动因。所以,在旅游中既可以很好的参与健身,还能够享受到普通旅游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快乐,对于旅游者而言可以说是一举双得,从最近两年的资料报道中,不完全统计,中老年人参与周末登山旅游的人数激增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其中的健身因素是很重要的。
(2)风土人情学习的绝佳机会。纵观国内外众多登山旅游地区,大多数山峰所在区域都有当地的居民居住,且因为居住位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居住在山腰或者山脚下的当地百姓,登山旅游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在和习俗,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居住区,可以让我们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人文知识,这也成为很多地区登山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3)资源利用更加合理。登山旅游的兴起主要是从山峰观光旅游开始的,起初,人们把登山仅仅看作是享受室外风光景色的一种必须的途径,而随着人们的观念的逐步改善,人们发现,在登山中可以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登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被动接受登山到主动享受登山,这一思想上的转变为登山旅游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可以说是市场运营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登山行为有了更丰富的涵义。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多的产业集团把目标锁定了在地区山峰资源开发上,这种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拓展旅游产业的做法自然会得到各级政府和单位的支持和响应,发展迅速,再加上我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山峰资源,可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且因为地缘广阔,气候差异性较大,所以各个地区的山峰旅游带给大家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全国范围的登山旅游都有自己的地区特点和优势,成为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2 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登山旅游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一直是众多专业人士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互联网信息中,我们发现,旅游已经逐步成为世界上众多地区和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投入相对较少,但收益却持久稳定的登山旅游产业自然不会被商家所忽视。对于登山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和城市,因为配套设施建设的需要,其对交通运输业、电信、餐饮、住宿、服装等行业的带动是积极客观的,当所有的登山旅游爱好者慕名前来,对以上产业发展的带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随着登山旅游市场产业的不断壮大,其对当地的就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稳定。另外,登山旅游产业在带动消费者旅游消费的同时,对于地区城市的风貌、习俗、城市形象展现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任何一个地区和城市要想把自己的登山旅游产业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提升城市的服务设施,这种提高有硬件上的,也有服务意识上的,再有就是登山旅游爱好者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的言谈举止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3 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山峰资源的分部状况,通过互联网查询,我们发现,目前全国大多数具备登山旅游条件的地区都在开展登山旅游产业,而且都有将登山旅游产业做大和做强的趋势,这种趋势说明,在现有设施条件下,我国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逐步在走向成熟,其市场经济贡献能力在逐步增强。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目前登山旅游产业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和我们企业的开发路径分不开,另外一方面也和我国的登山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登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是登山旅游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当企业把利润获取作为自己发展唯一的标准时,过度开发和使用成为利润最大化的保障,再加上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往往也采取视而不见的管理措施,这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登山旅游资源都出现了萎缩,比如说,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登山旅游都是在山清水秀间完成的,但是由于对于山峰上的树木、虫草及山水的管理不善,导致很多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有意无意的破坏了山间的自然资源,再加上游客人数的增加,使得很多地区的登山旅游产业还为知名已经出现了衰退现象。
(2)区域营销水平差异性较大。从资源分布上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登山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且不同地区的山峰资源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产业化发展中,各个地区的开发路径和营销策略各有不同,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比北方地区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要好。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区是山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且冬季还有长达近半年的冬季雪峰,其滑雪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登山的知名度,而南方地区却没有这种气候优势,但是南方地区在营销方面,通过各种企业赞助和大量的商业活动,使得各个地区的登山旅游收益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北方地区在资源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营销水平却处在落后的地位,这种南北差异性值得北方地区众多登山旅游重镇思考和学习。
(3)高昂的费用是登山旅游产业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相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百姓的收入水平而言,登山旅游需要投入的花费远远超过了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调查发现,在大多数登山旅游地区,门票是收益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价格偏高,甚至在一些地区还设置有多重门票,而作为普通消费者,一次登山旅游的花费(包括路费、住宿、餐饮等)远远高于自己的月收入,且不算在登山旅游中购物和添置登山装备等花费。这种现象对于本地区登山旅游产业长久性和稳定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制约登山旅游市场产业化发展的又一因素。由于我国大多数山峰资源都分布都远离城市,且往往处在一个地区经济最薄弱的地区,所以从交通到配套的服务都很难做到周到,尤其在新疆、东北北部等地区,虽有迷人的山峰风景,成为世界登山旅游佳话,但是由于交通不方便等因素,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5)缺乏新意是目前我国登山旅游市场产业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全国登山旅游市场上,几乎百分之百的登山旅游都是在旅游中,借助山峰资源,给观山、登山一个新的名称,其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多实质性的变化,这让大多数旅游爱好者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在登山旅游发展中,应该更多的注入一些新鲜的内容,包括地理知识学习、民风民俗的了解等方面的内容。
4 措施及建议
面对登山旅游市场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成本偏高、营销手段滞后、开发路径缺乏新颖性等特点,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行业都努力借助的手段,借助廉价、传播快和传播面广泛的网络技术是降低登山旅游产业成本的重要手段,这样过去因为宣传成本过高而导致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网络发展中,借助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可以做到游客了解、预定、支付等方面的服务,让登山游客出行更加方便。
(2)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和加大对于本地区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并积极努力做好各项基础服务工作,比如交通的便捷性、住宿餐饮的安全、舒适等方面的问题都是应该考虑的,争取把登山旅游做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及本地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
(3)登山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旅游理念,所以推广登山旅游并使其成为一项产业,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在宣传方面做更多的文章,笔者认为承办各种公益赛事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各个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习俗,举办一些带有本地区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并使其成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这样对于本地区的登山资源的宣传和旅游市场的活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考虑民族民俗问题也是我们登山特色旅游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部相对比较广泛,再加上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化并非书店的几本书就能了解的,所以对于各个登山旅游地区而言,有针对性但是又不失真的民俗学习是可以为地区登山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不少的特色的。
[1]伍进,莫丽燕,黄燕玲.南宁市石埠镇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
[2]贾跃千,周永广,吴文静.基于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山市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2).
[3]高化囤,宋迎喜,孙宁,李杰.关于中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7(1).
[4]王翠娟.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2010(6).
[5]于成国.基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