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11-08-1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晓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晓军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外出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却没有深入人心,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了目前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共享的社会资源,每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权力和义务,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提倡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陕西旅游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的建议。
1 陕西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旅游景点聚集最多的省,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诸如著名的延安黄帝陵、兵马俑、西安大雁塔等等,据统计,陕西省2009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然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也对陕西的自然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过多的对自然保护区的侵扰,各种人工风景区以及公路、铁路的建设,造成了植被的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自然风景林逐渐减少,病虫害逐年增多;旅客的素质参差不齐,或者受到金钱的诱惑对各种国家保护动物大开杀戒,等等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各大风景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可见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2 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1)人们传统的观念里缺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这种传统的资源无价的观念导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无偿的占有以及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造成旅游资源的大量损毁,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另外,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把旅游作为一种无烟工业,认为旅游产业不排放有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各地大肆的开发旅游景点,但是却没有一套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控制和保护措施,这种开发反而加速了旅游资源的退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产业,认为旅游产业投资小,风险小,却忽略了旅游资源的消耗是旅游产业最大的成本投入这一现象,歪曲了旅游产业的成本构成,虚增了旅游产业创造的价值。旅游资源并不是可再生资源,由于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恶化和毁灭。
(2)人类不当的经济行为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旅游景区的空气环境和水环境受到污染,另一方面恶劣的环境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致;第二,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资源占用对旅游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比如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开山炸石使原本优美的自然风景遭到破坏;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使区域经济机构以及生产力布局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法相适应。
(3)旅游活动的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的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其他废物对旅游景点环境以及游客兴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产生的废气、垃圾以及噪声污染。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旅游景点的宾馆、饭店等大量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对当地旅游生态资源造成的影响;第二,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造成环境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以及较为具有特色的景点往往人满为患,过多的践踏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三,游客自身的素质影响。由于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某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游客吸烟不当引起的火灾、对草地的践踏、乱折植物等等都会造成自然生态的退化;游客乱扔垃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等;第四,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开山劈路,大兴土木等现象严重,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一方面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
2 加强陕西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正确利用各种管理手段维持和加强生态环境因素与景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个障碍,疏通该障碍正是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
2.1 对旅游生态环境科学的认识
上文提到,由于人们错误的思想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进而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加强人们对旅游生态环境的正确和科学的认识,是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首要任务。
第一,生态环境具有自身独特的构成元素,是由多个独立的具有生命的有机个体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也是有生命的。基于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人们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外界因素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如2008年的洪水灾害,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大量的破坏和污染,使生态环境对雨水的承载能力受到干扰,当这种干扰达到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则发展成为无羁的洪水,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生态环境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该规律是自然环境自身特有的规律,人们作为外界的因素,只能够进行利用,却不能强制的进行改变。如秋天红叶的形成即需要合适的气候、风力、风向、温度、降水、阳光等的自然条件, 还要有能够产生红叶的树木种类的聚集。最近,国家即将研究实施的对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如水源保护地等)的补偿措施, 不但改变了人们在落后的聚居地生活方式,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能力与水平。第三, 旅游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失去将无法回来。目前,在陕西省的各旅游景点,存在着盲目进行土木建设的现象,灰白的钢筋混凝土嵌入到青翠的景色中,难免与优美的湖光山色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种人工建筑不仅玷污了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更加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各级管理者, 尤其是旅游生态环境管理者、决策者, 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一些、再长一些, 管理要在自然规律基础上, 这才是明智的管理。
2.2 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容量调控系统
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保证,一方面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坚决依法治山;另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旅游法》、《旅游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根本大法,各旅游区也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制定颁发有关旅游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健全法律体系。国家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全国人大、建设部、环保总局等)、旅游区所在地的各级人大和政府还应经常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各旅游景区的合理旅游地环境容量进行确定,进而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旅游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采取总量控制、经济调控、分区游览、外部景区调控和压峰抬谷等手段进行调控,确保旅游地环境容量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3 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旅游地的景区管理,从公园规划、开发管理以及手续费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来加强管理力度,使部分单位和个人恶意破坏和规避开发手续等恶性行为得到惩罚和制止;同时,加大力度对景区的管理设施以及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化建设,以此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改变目前只重视批量建设却忽略管理的局面,使景区的管理更加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逐步走向科学化和集约化的管理道路。
2.4 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景区建设
加强景区的林业建设,通过建立森林公园等措施保护天然林木资源,同时能够使天然林业风景区的面积不断的扩大,这也是加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在加强景区建设方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使其能够加强景区建设,包括森林公园的建设以及各种主题公园的建设,这也是提高景区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对于能够促进景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相互协调,设立投资、联合、参股等方式进行景区的建设,争取建成一处就成功一处,就能够造福一方,成就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政府和社会的各投资单位开发景区公园的积极性。
2.5 控制游客数量,倡导文明旅游
在控制游客数量方面,可以采取分区旅游和有计划旅游的方式,组织游客在景区之间进行游览,并且配备导游;对游客进行提前登记,根据游客数量和信息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包括游客的旅游景点、路线等等,对每个景区的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对于人流量和车流量进行限制,同时在旅游旺季,可以通过适当提高门票价格等措施来对游客数量进行调节,以此保护景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另外,在景区内各景点设置诸如请勿乱丢垃圾,请勿在此吸烟等标志,时刻提醒游客注意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的提醒,加强人们热爱环境的意识,减少破坏活动的发生。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旅游产业管理的当务之急,在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认识的同时,通过提高立法强度、提高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李小波.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戈.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1,17(2).
[4]石强,郑群明,钟林生.旅游开发利用对水体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25(4).
[5]冯学钢,包浩生.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4(1).
[6]石强,舒惠芳,钟林生,等.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1).
[7]叶春.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土壤冲击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8]陈飙,杨桂华.旅游者践踏生态旅游景区土壤影响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
[9]赵全科,陈兴国.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及治理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16(54).
[10]柴寿升,严冬平.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索[J].海岸工程,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