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2011-08-15李世杰
付 红 李世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帕金森病(PD)又称为震颤麻痹,典型症状为震颤、肌肉紧张亢进、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表情呆板等。研究证明[1],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发生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以预防和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方向。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整体调节等特点,已经为临床治疗广泛应用。
1 银杏叶
银杏叶为银杏种植物银杏的树叶。味微苦,性平,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近代发现银杏叶有调整脑及周围血管失调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病的治疗。银杏叶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有黄酮、黄酮醇及其甙类、双黄酮、儿茶素类等,已分离得到20种。据相关研究[2],银杏叶的乙醇提取物能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耳血管收缩,且能显著增加猫、狗的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口服或静脉注射可使帕金森病患者脑血流增加,改善脑营养,并对患者的脑循环、葡萄糖代谢、呼吸有改善作用,对中枢神经损伤有治疗作用。另外,银杏叶提取物还可以减轻患者口服左旋多巴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神经性作用,两者同时使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性。
2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含有苍术内酯Ⅰ、Ⅱ、烟酸、5-羟基-2-甲氧基吡啶、党参酸、丁香甙以及植物甾醇、三萜类、单糖、多糖等。其性平,味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够增加机体红细胞数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心血管功能。对大鼠进行的血流灌注实验表明[3],党参及其所含有的党参总碱能够显著改善由东莨菪碱所导致的记忆障碍症状,可以对抗由东莨菪碱产生的大鼠脑中乙酰胆碱(Ach)的下降,能够促使中枢M-胆碱能受体的密度增加。人参皂甙还能够选择性的增加大鼠脑内M-胆碱能受体的密度和乙酰胆碱含量,从而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震颤麻痹等临床症状,提高大脑反应力及智力水平。
3 丹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4],丹参具有显著的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脑组织血流量、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可非竞争性不可逆地抑制环腺苷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cAMP的水平,并可促进体内bcl-2基因的上调,减少移植的神经元的凋亡数量,促进受损脑细胞的存活和生长,从而为帕金森患者脑组织修复和病情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丹参酮对帕金森患者脑部组织具有良好的钙离子内流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脑组织损伤时释放大量谷氨酸引起钙离子内流的数量,可以调节脑组织系统的神经稳定性。
4 枸杞子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含有甜菜碱、酸浆红素、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B2、盐酸等,性平、味甘。临床药理研究发现[5],枸杞子具有良好的改善脑缺血、提高缺血再灌注的作用,且能够提高PD大鼠脑部纹状体DA、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活性物质的含量,并对黑质、中缝背核等神经核团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枸杞多糖能够明显改善PD小鼠的行为障碍,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枸杞多糖还能够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对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恢复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5 葛根
研究发现,葛根中的葛根素能够有效扩张颅内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血管运动振幅,缓解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PD小鼠神经症状,且对脑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采用葛根总黄酮1mg/kg给麻醉犬颈内动脉注射,可以看到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发挥了良好的抗氧化作用,使脑内DA含量得到有效提升。
6 小结
帕金森病的现代研究病理主要为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变形,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现代中药治疗PD的主要机理包括保护黑质细胞、提高DA含量、增加脑血管血流量、抑制氧化反应、降低脑血管神经毒性等。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整体调节等特点,对该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现代科技的药物分析,已证实银杏叶、党参等具有很好的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但是中医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不应仅仅停留在单味药物的药理研究上,还应该采用更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整体方剂对病理的影响,这样才能将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发扬光大。
[1]王晓民.帕金森病[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77-1093.
[2]胡胜全,余惠旻,刘塔斯,等.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体外实验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4):814-815.
[3]陈晓春,周宜灿,陈滢,等.人参皂甙Rg1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6):28.
[4]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等.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J].北京中医药,2008,27(4):300-302.
[5]徐磊,刘或,曾盈,等.MPTP对小鼠黑质纹状体神经递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2009,31(12):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