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技巧与实践——以高考语文课标卷文学类阅读为例
2011-08-15杨树辉
杨树辉
宁夏、海南、山东、广东四省区2007年率先启用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能够体现新课标自主性、选择性精神的选做题部分,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一起,以便考生选择,发挥出更高的阅读水平。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笔者所带的两届毕业班来看,学生们起初大多选做文学类的小说和散文阅读,可越到复习尾声,同学们转而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对人物传记、访谈、社科论文等比较感兴趣。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反映,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故事性强,文笔优美,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要完成文后问题,就十分不易。虽然实用类文本缺乏吸引力,可问题大多能从材料中找寻出来,不需要过多的发挥和创造。
姑且不去谈论学生认识的偏颇,就这一现象的产生而言,其实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把握不足,对小说、散文(课标卷自2007年连续五年考查的是小说)这样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理解不透。
那么,小说阅读有什么诀窍,如何提升小说的阅读水平,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及小说的内容要素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的要求如下,历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小说的内容与要素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悬念、倒叙、欧·亨利结尾等手法。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其中社会环境又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小的作用。
4.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篇幅、题材、体例、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有许多不同的类别。
二、考情分析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小说和散文的阅读要求是一致的。课标卷自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考查小说,占据绝对份量。
除2007年从长篇小说中选出的《林冲见差拨》外,其余皆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实践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的某种光点,写法近似速写,兼有特写的特点。命题人所选的阅读材料,以现当代名家之作和中外名篇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外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欧·亨利等的作品,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当然,今后还不能排除新课标所推荐阅读的长篇小说的节选材料。
五年之中,课标卷小说阅读赋分均为25分,设4题,题型为多选、简答表述和探究题。最具挑战性的是探究试题的命制,强调个性化阅读,分值比例较大,回应和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精神和成果。
三、课标卷的命题方式和解答技巧
(一)多选题
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赋分5分。 《林冲见差拨》(《水浒传》节选)、《二十年以后》(欧·亨利)、《孕妇和牛》(铁凝)、《保护人》(莫泊桑)、《血的故事》(林海音)的第一题,全是要考生选出“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概括,不正确(或最恰当)的两项”。本题所列A、B、C、D、E五个选项,考查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思路结构,内容要点。有的简要概括内容,有的分析情节或细节,有的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有的从主题层面作理解概括,有的探讨小说的技法及其作用……凡是小说内容要素方面的知识,几乎在这道题里都有所涉及。
这道题目的解答,体现着考生的阅读功底和阅读素质,以及敏锐的把握文本的语言、内容、思想、内涵等的能力。考生要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学会联想,学会比喻,学会物我合一,走进艺术的殿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概括的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阅读能力,要注重这样几点:(1)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文字,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概括;(2)理性的抽象的哲理化的文字,让学生具体概括;(3)结合文本层次,学会分条逐层概括;(4)对文本的意蕴内涵、技巧手法进行一句话概括;等等。
(二)简答表述题
简答表述题至少设计两道,能力为C级或D级,赋分各为6分。这两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作品主题的挖掘、精巧技巧的捕捉等。
笔者发现,课标卷简答表述题注重情节和人物的考查。五年的简答题中,关于情节的考查有四次,而年年都有人物的考查,差拨、鲍勃、孕妇、玛兰、“外省郎”彭先生,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无一例外的进行分析评价。
回答这一类问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设的意向,搜寻积累库藏中关于这类问题的表述术语,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关于情节:(1)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粗枝大叶;(2)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概括内容;(3)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关于人物:(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这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3)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分析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4)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简述题也许将某两个方面设在同一个问题考查,如《林冲见差拨》中设题问答“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回答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方面思考,就十分完美了,这里既考查情节的设计,又考察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也许小说中突出的特征,也是考查的重点,如《孕妇和牛》中关于牛的描写、《血的故事》中关于“南腔北调”的口语特征等。
(三)探究题
考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这类题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章深意。探究题并不强调答案的趋同性、唯一性,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探究,只能根据文本和考生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广博的知识储备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味,去个性化的表达。
当然,探究题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命题者还注重一些关于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和时代特征,关于情节、主题、技巧等方面的探究,给考生一个较为客观的抓手,以降低难度。
总之,笔者认为,新课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走势,小说语料阅读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给考生小说的阅读技巧的培养,答题套路的训练,是帮助考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