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百日冲刺的应考策略

2011-08-15马小骊

中学语文 2011年10期
关键词:应试答题试卷

马小骊

到了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离高考百日冲刺已不足100天了。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语文的最高境界是‘看得多,记得住,贯得起,调得出,用得准,用得巧’。”这个境界对于大多数学生当然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笔者觉得如果在这个高考百日冲刺的紧要关头,我们要切切实实地从基础抓起,还是可以在短期内看到较为显著的效果的。笔者计划在如下几方面加强课堂的有效性,深度以及应试能力:

第一、以早自习为契机,加强基础的记背。高考中纯识记性的题目份量还是不轻的,有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诗文名句约4题,占14分。而百日冲刺正是强化识记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可分三轮进行复习,每轮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利用六个早自习时间,读背《青于蓝高考语文核按钮》上面梳理好的字音、字形附录表以及看字音字形的有关练习学案、资料,读背文学常识简表和诗文名句选录,整理每次试卷上面的出错的基础知识等等。同时我们还有《早读》这本非常有实效性的书,内容包括名句、文言文、优秀范文、作文素材……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可以积累文学素材,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

第二、夯实“四主”教学,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从现在算起,语文课时不过百节,每节课都显得弥足珍贵。我校在教学上一直贯彻自主教学的教学思路,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目标达成为主旨。不论是老师讲析知识点,还是评讲试卷、作业,都要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认认真真地想,切切实实地记;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点,还要掌握解各种题目的规律、思路、方法和窍门。通过教学,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水平,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现状,把握教学重心,狠抓基础知识,重视中等难度知识的讲授。

第三、将“四主”教学的精神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培养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只指望学生多看、多背、多想,老师也要多思考、多反思。老师要多钻研教材,研究考纲,琢磨教法;备课组内要群策群力,经常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我校语文备课组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达到资料共享,交流彼此教学经验。同时通过后记的方式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教学相长。只有教师自身素养提高了,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和测试。每一次练习的反馈都是弥足珍贵的:做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强化基本功;考试则是对知识能力的测试。考生要把作业当考试,把平时的测试当高考,也就是:“作业高考化,高考作业化”。落实纠错要一丝不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解题的准确度和速度,练出过硬的应试能力。考后重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学生要及时订正错题,教师精心选题,做好保温练习,滚动复习,保证同一类型错误不犯第二次。学生要将各次考卷按照考试时间装订起来,经常翻阅,经过总结提升。

第五、考试时应考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多学习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应试心理进行疏导,减轻学生考前心理负担。教会学生在考试时利用发卷前五分钟浏览试卷,争分夺秒了解试卷难易度,从全局把握,安排时间;再明确机读卡的横竖类型,考号、科目填涂完整,不要在机读卡上犯错。同时,先做好十道选择题,再一次性的填涂,相信自己,过后尽量不要改动。规范书写,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尤其现在是网上阅卷,主观题一定不能答错题号,不能超出密封线,这些新变化都要给学生反复灌输,力求人人记牢。其次,将排除法、分类法、删选法、求异法等技巧教给学生。引导学生面广点深的“T”型答题模式,培养学生答题有术语、有分析,能看分、能分点,语言严谨得体,规范得分。要求学生按照老师交给的套路去套,能得分即使是低分也胜过零分。

第六、主观题熟悉答题术语,答题模式。教师应该多灌输学生答题意识:现代文阅读,要注意整体把握,多作历届高考题,体会答题套路,善于分析,巧于组织语言;散文阅读抓环境描写,抓情感;小说抓人物、情节、主题;古文,多背诵积累,注重情境式默写练习;古诗鉴赏注意情与景的关系,有术语有针对性强的分析;作文需要平时积累,多看优秀作文范文,多了解时事,多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总之,学语文需要一定的悟性,但努力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将这些思路贯穿在高三后期教学中,力争学生语文进步,取得高考最后的胜利。

猜你喜欢

应试答题试卷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邀你来答题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