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常态课
2011-08-15叶婉
叶 婉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常态课呢?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今天不妨在这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处理好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后,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无论使用什么教材,都应该在好好研读课标、在研究学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分强调教材的强制性、主导性和权威性会束缚我们的手脚。
教师要转变教材观,从思想上认识“教教材”的危害,走出“教材权威”的怪圈,摒弃教师教学的“惰性”,即一切教学都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进行。我们要研究学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或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方案等等,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用教材教”我觉得应该有个原则,那就是: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有所了解。据有关专家讲,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三点:①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②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③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二、处理好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参与率的关系
学生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全员参与率呢?
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对目标熟悉,并让学生一开始就心中有数,朝着老师拟订的目标去听课、思考、操作、讨论、训练、检测。譬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热身运动”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前一首歌、三分钟演讲、自由问答、一句话新闻、家庭介绍等形式就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百倍、学习兴趣浓厚。教师也可以通过制造“课堂学习冲突”转化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上,既可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也可由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下,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问,品尝到收获的滋味时,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课堂教学。
其次,要注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第一,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要学会适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克服“重教轻学、以教代学、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教学弊端,尽量缩短机械性的操练的时间,为学生多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使用语言、利用语言去交际,而不是重复语言,以便达到不断操练、自我调整、快速而有效地掌握新知识。第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因为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主体意识越强,参与学习、思考、主动发展的自觉性就越大。应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全员参与率,也能使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或创新教法。如:尝试全方位立体教学法,增加让学生动脑、目、耳、口、手的机会。让学生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学中用,玩学结合,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
再次,重视情景教学,情感沟通。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情景,包括有审美信息、认知信息等。因此,教师要多结合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在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开口讲、动手做、用心记,使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又激发了情绪;老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语言充满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通过手势、眼神、律动等节奏变化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自觉投入、积极参与;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形、光、声、色、影全面为教学服务,使紧张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直接感知事物,缩小了间接理解的时间和空间,使情更真、意更浓、课更活。
最后,要适时启导、施教。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选择最能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调节自我教学,准备应变办法,促进学生参与。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因为一旦学生学会了质疑,就成功了一半,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加强认识,让学生的感官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上好一堂常态课需要教师拥有超越现实的才能和智慧,需要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朝圣者般的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需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