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作描写具有镜头感
2011-08-15邱海培
邱海培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才能使形象显得丰满、完整,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描写好动作呢?
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会合理设置一些动作,让这些动作具有画面感和镜头感。在实践中我套用电影术语总结了四种方法:镜头定格、特写镜头、放大镜头、慢镜头。用这些方法把感情的火花点燃,让塑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达的感情更为集中、具体、生动。
镜头定格是对动作的刹那间“凝结”。对动作定格,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个动作、某个细节等。它力求一字传神,即只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显著特征的动词,尽量用最简练传神的笔墨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和风貌。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时“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定格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的传神的动作镜头,就把一个守财奴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特写镜头就是抓住人物最准确的动作特征,对人物单一动作用传神的文字浓墨重彩地详写,可以运用修饰性成分,突出其动作情态。单一的动作往往时间很短,但对单一动作的特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拉长,有限的空间拉大,从而让人物栩栩如生。如写葛朗台看到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时,“他的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只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葛朗台行动的内在动力——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从而使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可见,对单一动作的特写镜头,其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动作描写中实现以有限写无限的艺术追求,产生了极强的艺术表现效果。
放大镜头是放大有感染效应的动作。把想表达的内容赋予细小的动作描写,即把这些微妙的动作内容放大,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放大镜头往往要描写人的某一部分,可以写四肢的动作,还可以描写躯干、头、脖子的动作。也可以放大人物的脸部变化,使其特别夸张,以取得神在言外的意蕴。曲波《林海雪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于是他噗嗤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放大有感染效应的一系列动作“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把杨子荣在局势危急一触即发时,沉着冷静、从容镇定的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巧妙地把动作放大镜头,使其形象凝固,曲尽其妙。
慢镜头是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的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延长动作的过程,精描细摹完整过程才能看清人物的动作。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必须用动作分解法,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的动作,抓住人物最具特征性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得具体生动了。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朱自清 《背影》)“探”“攀”“缩”“倾”等几个动词运用精当,运用细致笔调使一连串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慢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把父亲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都细细地如实记下,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把不管多深多浓的情感用慢镜头投射到人物动作上,徐徐地甚至一字一顿地道出,更足以表现感情的渲泻喷涌。
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也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写作中巧妙地设置动作描写,让动作具有镜头感是非常有效的,它能给读者立体的画面感,给读者最为细腻的感受。它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动”中见真情。希望学生能够巧妙运用这一技巧,在作品中把人物塑造得更完美,把感情表达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