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性研究*
2011-08-15易庆平李淑玲王劲松
易庆平,李淑玲,罗 倩,王劲松
(1.荆楚理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2.荆楚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基于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性研究*
易庆平1,李淑玲1,罗 倩2,王劲松1
(1.荆楚理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2.荆楚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发展为服务建设,然而现状是精品课程互动功能发挥不足,教师网上从事教学互动的手段以及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尚待加强。本文从网络教学互动型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总体要求、应用方式以及结合本校精品课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根据网络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说明了精品课堂的影响情况和运行中不足之处。
网络;互动平台;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平台是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基础之上、体现资源应用的平台。在教师教学方面首先要让老师能够方便地管理教学内容,将教学网络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材案例、电子教案、影视录像、实验实训、习题试卷等实现网络化,实现制作网络课程、发布教学内容,并提供网上从事教学互动的手段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在学生学习方面,为学校的学生提供理想的网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知识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教学管理方面,实现教育者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了解,促进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
一、网络教学互动型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总体要求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支撑平台的应用目的不应局限于申报更高层次的精品课程,而是要回归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网络教学交互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能通过表述和讨论加课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推动学习者及时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反馈,提高参与程度并开展有效的人际交流。在网络平台建设上,要着力体现师生间学习内容以及情感的互动,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学习者中心原则
学习者是网络课程教育的服务对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开发者、组织者要及时研究和主动适应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课程特性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创造符合“一切为了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互动学习环境。
2.重视情感因素
情感态度是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有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中的交流是面对面的,通过语言、手势、眼神、语调等,师生间情感传递迅速而有效。当前网络虚拟环境下时空上的远离易导致师生情感交流上的障碍,不利于完成学习内容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重视情感因素、加强情感互动很有必要。目前,在网络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通过积极自由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和有组织的交互活动中营造出一种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的情感互动情境。
3.及时更新信息和提供反馈
及时更新课程信息和提供反馈对师生交互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补老师和学生之间、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间隙,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反馈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突破重难点,反过来也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
二、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方式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资源的载体,对分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以课程为单位将资源组织起来,进行资源浏览、下载、上传、评价,便于师生查询和使用教学资源。一般认为,在网络课程学习环境中,学生开展了包括学习、评估和互动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好的网络精品课程在学习内容上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打造学习方案,教学学习资源获得和利用便捷,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化,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和情感交互。
网络精品课程中师生交互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除了电子邮件、通知公告、作业提交与反馈、在线答疑、课程论坛等外,还出现了更多支持服务栏目如:答疑集锦、短信平台、虚拟社区、文字聊天纪录、博客等,有些课程还别有匠心地开发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此外,学习者(学生)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也非常重要,学生除了参加教师主持的讨论交流外,学生之间通过创建学习小组、学生班级论坛等进行讨论。
三、师生在网络精品课程中交互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
截至2011年6月底,我校建设了50多门网络精品课程,有教师用户551人,学生用户11,176人,累计访问量达95万次以上。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不仅在精品课程中提供了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讲义、实训实验、网络课程、试题试卷、视频图片库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还利用课程作业、调查问卷、电子邮件、课程论坛与学生交互。为了研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以及师生互动情况,笔者开展了面向精品课程教师(156人)、普通教师(368人)、精品课程学生(487人)、普通学生(214)的网上问卷调查,并对反映参与互动程度的课程论坛发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本调查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获取、应用、影响和互动等四方面内容:
1.获取情况
74.3%教师和48.4%的普通学生知道并访问过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主要渠道是学校的网站链接和公告(48%)、教师或朋友告诉(43%)、搜索引擎(9%)。70.5%以上的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性、内容实用性表示满意。但是对内容是否及时更新、师生互动性和网络流畅性等3项内容的评价,67%学生表示较差或差。来自教师、学生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当前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获取困难比较突出的是“内容显示速度太慢,部分内容无法浏览”、“网络课程内容更新少”。
2.应用情况
在应用动机方面,大多数(78.3%)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任课老师在多媒体课堂上直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开展教学。69.8%的学生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当前课程相关的内容,20.1%的学生是为了学习某些科目内容以提升个人能力。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总体满意度为68.6%,70.4%的学生认为网络精品课程的学习效果要大于没有开设网络服务的普通课程。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资源是课程教案(25.2%)、PPT课件(30.6%)和练习作业(19.3%)等,对访问教学录像 (6.3%)、实验实训 (7.1%)、教学大纲(5.2%)等的需求很少。
在访问频率方面,57.1%的学生每月访问1~3次;32.5%表示每周访问4~6次;12.3%的学生可以达到平均每天1次。这些数据表明精品课程资源虽然利用率不高,但还是存在一定数量的重复访问网站的忠实用户。
3.师生互动情况
为了研究该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师生互动的详细内容,特选择参与人数较多且能反映互动程度的课程论坛发帖情况进行调查。
(1)教师和学生发帖数量。发帖的总数为872个,学生的发帖数量占到七成以上,而教师发帖不足三成,师生发帖数量严重失衡。另外,师生发帖数70%都集中在学期开始和结束前的一个多月内,分析原因在于教师在课程论坛中的地位不明确,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引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布置相关任务,积极分享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答复。在教学整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和监控,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和反馈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师生发帖内容以及回复。论坛中发帖的内容呈现多样化,既有课程教学内容、作业释疑、学习方法讨论、课外拓展知识等与课程学习内容关系密切的方面,又有通知公告、考试信息、网络课程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等与课程内容不大的内容。在学生发帖中,老师倾向于积极解答学生课程学习内容的疑问(回复率达87.3%),但对与学习方法讨论、网络使用问题等专业性关系不大的参与度低 (回复率为27.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从情感上真心关心帮助学生。
(3)浏览次数以及回帖次数。每个帖子被浏览次数远比被回复次数多,有的被浏览了近百次只有1、2个回复。相对较高的浏览量和较低的回复数量说明教师学生的“观望心态”比较严重,人气显著不足,很多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几乎不发言,只是浏览他人发表的帖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网络空间缺乏传统课堂教学具有的丰富而及时的交流,非实时的情感互动存在一定的缺陷,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加大;缺少对学生长期发帖所应给予的必要鼓励等。
总的来说,除了课程论坛之外,网络互动呈现多样性。不论是哪一种形式,要想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均需要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努力,双方通过积极自由的情感意境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转变为服务建设,“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网络和课堂相互渗透”已经成为共识。但现状是精品课程网络并不为许多师生知晓,互动功能发挥不足,一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低,师生使用网络资源的习惯没有养成,另一方面,就是相关机构对教育资源的宣传不够,使建设资源与应用服务资源脱节。
在针对我校精品课程项目评价中,88.5%的教师和82.4%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体现优质资源共享。绝大多数师生认为我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在实际教学中适应性良好,对浏览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表示满意。但是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如开发遵循标准又体现个性的模块化网络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出版精品课程课程学习资源光盘,如教学录像、实验视频、习题集、案例库等,方便学生阅读使用;保持网上资源定期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对课堂教学加以补充和延伸,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注重精品课程网络互动版块的设计和作用发挥,重视发挥师生情感因素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建立精品网络课程绩效考核体制,设置精品课程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追踪和监控等。
[1]蒋东兴等.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4(9):44-46.
[2]舒存叶等.网络课程交互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69-71.
[3]高为民,周光宇.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实践性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 65-66.
[4]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5]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6]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17.
[7]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2):20-23.
[8]郑开玲.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01-103.
(编辑:金冉)
G434
A
1673-8454(2011)23-0083-03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专项资助课题:网络环境下高校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9B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