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法新探

2011-08-15万元洪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赵括赵王廉颇

肖 俊 万元洪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法新探

肖 俊 万元洪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史记》中的不朽篇章,成为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文章虽是节选,但所选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大德”的品质;而对廉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而忽视了廉颇对于赵国的重要性。

鉴于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在引导学生咀嚼“史家之绝唱”那语言精髓的同时,激活了课堂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课文。

于谦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问他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主考是个宽宏大度的人,便用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而亦无忌。于谦一听,心中感动,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表达了自己的谦虚与对主考大人的敬重。(以对联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为第三个环节埋下伏笔)

环节一: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事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你同意太史公的评价吗?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设计此环节的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是蔺相如出场前的侧面描写,缪贤推荐蔺相如,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向赵王分析了秦强而赵弱的形势,权衡利弊得失,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体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胆识过人。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礼节甚倨……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察言观色,发现秦王无意补偿赵国城池,以“璧有瑕“复取回璧,怒斥秦王不讲信义,“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表示了与璧共存亡的决心,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蔺相如迫秦王斋戒,以争取时间,也体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渑池会上,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体现了蔺相如非凡的胆略,凛然的气概。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蔺相如不居功自傲,能够认识到廉颇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了蔺相如的识大体。

环节二:同学们喜欢历史,关注历史,结合课下所查阅的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廉颇。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事迹,找到文本中伏笔的句子,深层次解读廉颇。

学生活动:我了解的廉颇。

学生一:廉颇,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赵惠文王时,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赵国随之跃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学生二:“将相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使人觉得可亲可爱。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得赵国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十年间未敢攻赵。

学生三:长平之战。赵孝成王曾命令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代替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强行罢免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任重任,但赵王不听。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学生四:孝成王死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派遣使者唐玖到大梁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也就没再得到报效祖国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流露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它,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客死在楚国。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查阅资料,老师可以自己简要介绍廉颇悲壮的一生,尤其是他客死他乡,依然“我思用赵人”的悲剧命运。同时,可以引用古人对廉颇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

明代凌登第说:“廉将军与赵王临诀语,真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李晚芳《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

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曹操亦云:“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学生活动:

文章第一段可以读出,廉颇是战功赫赫、天下闻名的良将。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王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暗写廉颇勇武过人,对敌人威慑力大;部署重兵,表明他周到与心细。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从蔺相如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廉颇对秦国的威慑。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后,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说明廉颇勇于改错,直率坦白。

环节三: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请同学们使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

将军背上可负荆,宰相肚里可撑船。

完璧归赵相如显神威,负荆请罪廉颇呈大勇。

……

后记:鉴于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引导学生梳理了文言知识。这节探讨课,学生积极参与,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个聆听者。谁说学生缺乏灵气?谁说学生不主动思考?其实,有时候是老师“满堂灌”的习惯限制了同学们的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吧。

湖北省宜城市宜城一中;湖北省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赵括赵王廉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赵括很忙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赵王骨折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将相和》缩写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