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借助音乐的翅膀飞翔
2011-08-15朱永福
朱永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和音乐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被立为两门看似“独立”的课程,但是,实际上语文和音乐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学的课程,而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通过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感染、打动和激励读者。音乐,《词典》上给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它通过声音感染、打动、激励听众,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感染人,两者的共通性就是都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而生活离不开音乐,因而语文和音乐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用音乐来助兴,抒怀,言志。自古以来,语文与音乐就是相伴而生的。《诗经》就是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现代语文中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的渊源已久。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摇曳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所欣赏。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渊源深厚。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应该给语文的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为语文课堂的飞翔注入鲜活的动力。
一、借助音乐导入课堂,渲染课堂气氛。
课堂的导入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借助音乐的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教师应该依据文本的实际情况,借助音乐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渲染气氛。例如八年级下册中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文中有独特的音乐描写,与音乐有关联。因此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语:我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学唱歌了。所以人们常说我们云南人是“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我们云南民族众多,民歌特别丰富,各民族的民歌都独具魅力,大家听过《月光下的凤尾竹》啊?这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啊……”在音乐的感染下,教师适时点拨:此乐听起来非常的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我们云南优美的民歌。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会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会有一种学习的欲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怀古诗《赤壁》,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可以请学生演唱或者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然后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说:“面对着滚滚长江,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中唐大诗人来到赤壁,面对古战场遗留下的一截锈迹斑斑的戟又将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这节课来学习他的《赤壁》。”激情的歌曲,深情的发问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我想,在对整首诗的学习中,学生的心始终被音乐和情感牵动着,相互影响着。
还有很多课文的导入,都可以借助音乐,营造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音乐阐释文本,便于学生接受。
音乐阐释用得好,可对文本主题的挖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八年级下册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关于母亲的回忆之中,母亲的悲苦、坚忍,融在作者深沉而有张力的文字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读来催人泪下,这样一篇赞美母亲,怀念母亲的美文学生往往无法深刻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一首满文军的《懂你》帮助学生感悟。歌曲这样唱道:“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歌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为之动容,母亲的形象瞬间高大,在回到文本中,便于学生感悟文本中,作者笔下的母亲的伟大。
在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山歌漫路”,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如此蓝,花如此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但是,仅仅只通过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很难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在上课时,可以借助优美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的声波的来具体阐释,让学生易于接受。
三、借助音乐启发学生,升华课堂主题。
在语文的课堂上,借助音乐元素为授课内容和学生发言的内容点睛,深化学习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升华课堂的主题。
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愚公移山》,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作品,在教学时可以把江涛的那首《愚公移山》引进课堂,启发学生: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啦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至此,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明确,也加深了对愚公精神的感悟。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语文课堂如能借助音乐这双有力的翅膀,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且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迪,触发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没有了歌声,我们的生活就失去很多乐趣;没有了音乐,我们的语文就少了些活力。语文课堂因注入音乐将更加精彩,语文课堂因音乐的翅膀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