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的生成及策略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5期
关键词:诸子论语教学内容

刘 军

[作者通联:广东湛江二中]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的”①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和编排),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一种潜在的存在。生成,是由一种潜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在,一种隐藏性的存在。比如我们把借景抒情作为《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就只有读了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且通过它的景物描写获取了一种情感反应,我们才现实地看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教学内容。生成,就是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

《〈先秦诸子选读〉编写说明》中讲到“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在于以下几个‘有益于’——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这几个“有益于”规定了《先秦诸子选读》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为达到这些宗旨,教师在课堂上应同时从词句、审美、思想三个层面生成教学:

词句层面。此教材中的选文,虽然在阅读上有较多的生僻字词,或是学生已掌握的文言词语在文中出现时其含义与常见含义不同,会给阅读带来障碍。但是课本编写时已经大量注释了;更重要的是,许多老师都清楚,这些生僻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属于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或虚词范围,因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并不在此处用力。更有甚者则抛开文本,在课堂上尽情呈现出“百家讲坛”中于丹说《论语》的风格,带领学生去讨论诸如孔子的文章、思想如何如何,庄子的文章、思想如何如何等问题。固然,课程的设置是要让学生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感受诸子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但这些目标都应是建立在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

学习先秦诸子文,不可丢掉字词知识这个基础,要注重培养磨炼学生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许多教师之所以在对先秦诸子的课堂教学上省却字词层面的关注,是觉得既然不考,也就不需要用课堂时间来强调,有不少教师认为课本已有大量注释。就算梳理字词,也不过是把课本上已有的注释再过一遍,不论是老师读它还是提问学生,都是照着注释“依葫芦画瓢”。其实,《先秦诸子选读》中不少选文相对学生高一所学的文言文篇幅要精短些,这样在讲授时课堂上既可有互动的时间,又可有形成互动的诸多拓展机会。语言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古代文言和现代汉语并非绝然相异,它们不是割裂而是连贯的。诸子之文处于我国文学的源头,其字词许多都是初始义,这些义项有的在流传中消亡不用了,有的则延伸、转引出其它义项与原义并存。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既可以避免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单调乏味的识记,又让学生在文言阅读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一点,教材的编写者也是考虑到了的。比如教材在《论语》选读第三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引入话题”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成语是出自《论语》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将选修课与必修课中的文言文部分结合起来,内外贯通。

不管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程教材编辑者的意图,还是历代哲人的阅读经验,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文化论著,特别是文化经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视字句的疏通和诵读,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审美层面和思想层面。《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文章都是作为“定篇”的选文,它们是家喻户晓、凝结了民族精神精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元典。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很好地理解和领悟它,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通过学习,要体会先秦诸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论语》言简意赅、质朴含蓄的特点,《孟子》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的方法,《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的特点,《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的特点。要做到让学生体会,教师仅靠课文注释、译文和教学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研究的成果,了解后人对原作不同的见解。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两方共同的努力,教师还应教给学生适宜的方法,如诵读名句名段积累文化法,评点式读书法,“知人论世”阅读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对于经典著作的深入阅读。

关于思想层面,“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回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②这充分说明了在教学中应重视选文的思想含蕴。

要让学生深入体味诸子的思想,就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与学生关注或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但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联系实际、启发思考应立足于张扬先秦诸子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一面。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古人所说的“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强调的是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地把握经典著作,但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却应允许学生“听不懂”“不理解”。毕竟诸子思想深邃,而学生年少,阅历见识尚浅。加之选文中诸子各家思想亦有相异相反之处,学生出现不能理解的状况是正常的。如果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把诸子“读懂”“读透”,而将诸子思想浅显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实乃得不偿失之举。

以下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如何整合教材内容以生成符合上文要求的教学内容。《先秦诸子选读》均是经典、是“定篇”,内容深奥,加之实际教学中又有课时限制,这导致不少教师通常会采取如下两种方法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将诸子文章平均用力,删繁就简,以简易浅显为选文标准,各单元各挑选一篇有故事、有情节的文章做代表性精读精讲,避开佶屈聱牙的文字和理解有争议的篇章;二是,选择教师个人认为重要的,主讲某一家,其余各家让学生自读草草了结。

固然,从教学课时安排上看,很难做到篇篇都教都学,面面俱到。但笔者认为以上这两种做法都不适宜此课程。对此教材的整合不应是完全站在学科课程内容的立场上,而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确定。笔者认为在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教师需根据学生认知状况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如欲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可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和《庄子》的单元篇目做重点讲解;如欲侧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依据学生已有的积累,可侧重《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这几个单元。

注释:

①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②常森:《〈先秦诸子选读〉编写说明》。

猜你喜欢

诸子论语教学内容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如何读懂《论语》?
先秦诸子谈大小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