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把这样的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荆轲项羽文言文

曹 曼

施行新课程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成了非常时髦而被人们热衷的话题,因为它好像是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或者至少是一种反叛或者表达一种反叛的愿望。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固然有其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初衷,但是操作起来可能往往不是很得心应手。这是由高中语文课堂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一方面有道德教化,美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趣味的功能,另一方面还有来自升学考试的诸多压力,所以,如何真正的去营造“互动、有效、发展”的课堂,既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能力,又同时兼顾到应试等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如何能不是那么阳春白雪的谈教改,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在“被听课”时才制造“新课堂”,如何让课改成为一次使语文课堂回归理性正规的契机,就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课题。当务之急不是高屋建瓴的谈理论,而是事必躬亲的落到实处,不是让课堂表面看来很热闹很民主,而是真有实效。

我首先思考的就是把什么样的课堂交给学生,让“互动”成为“有效”“发展”的途径,让“有效、发展”成为“互动”的目标。

下面我用课堂实践来说明我的做法。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初中文言文是以“接触式”学习为主的,看一看背一背是普遍做法,但是一到高中,各种语法现象纷至沓来,使得学生一时难以招架,遥远的语言形式造成了隔阂短时间内是不好逾越的,对此我采取“互动”在前,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将这样的课堂交给学生。

以《鸿门宴》《荆轲刺秦》为例

刘邦项羽,是大家耳熟但是并不能“详”的人物,课前我了解学生,能对这两个人物略知一二的只有不到十个人,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十,只有一个人表达了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课文的背景,可见学生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在网络或者其他资料中找到相关内容,为大家做简要介绍,这是做法其一;其二是在授课流程中,将再现课文情景作为第一步——再现课文情景不同于课本剧,课本剧耗时长,需要课下排练,还需要准备道具,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注定不会也不可能是经常性的——我所采取的再现课文情景非常简捷,就是分角色,允许学生拿着书,用自己的话把情节再现出来就可以,如果觉得有可以发挥的,比如加台词,加表情,加动作,都可以,在“有效”方面他主要凸显两点,一是让其他没兴趣,对情节没有了解,对文言文有抵触的学生在这种简单的再现中获得兴趣和了解,二是让这些相对有兴趣的“表演者”在再现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甚至好恶。

我所采取的这个办法,的确有很好的收效,学生对人物有了兴趣,有了探索细节的欲望——表现在他们中的大约三分之一都在课后的有主题写作时查阅了更多相关资料,写出了质量高的小论文,如《刘邦没走怎样》,《项羽真能称王么》,《关于项羽的猜想》,《项羽悲剧的审美意味》等,不少都是在同学的再现中获得了某种灵感或者创意使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有表现欲也有相应水平的“表演者”是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主导”好的,即化若无痕的有所选择,这还涉及到课前“备学生”,以及善于“察言观色”等教师素质问题。

把这样的课“主导”好,教师就成了幕后推手,把这样的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真“主体”,这种热闹是真实的,因为不仅极有密度却宽松的调动了表演者的思维——有密度表现在准备时间很短,几乎只是读一遍文章的时间,速度要快,领会也必须快;宽松表现在因为都是临时表演,不存在演不好的压力,表现的在他们看来都是急才,演好了有掌声,演坏了也正常。

同时,也调动了没有参与表演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专注的帮助老师挑角色,专注的看着身边熟悉的同学的表演,这种专注使得他们其实也获得了参与感,获得了学习的快感。

类似做法我也在《荆轲刺秦》中获得了很有效的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富有戏剧性的再现之后,许多因为准备时间很短而没有表现充分的细节,成为学生们更津津乐道甚至更乐于思考的问题,使得文章的外延更加深厚,比如“揕”这个动词,究竟是什么动作,比如“图穷匕首见”,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为什么竟然行刺失败,甚至为什么秦王的佩剑竟然关键时刻拔不出来,这些问题都在学生的课后有主题写作中被提出和表达出来,这无形中又涉及到《战国策》行文特点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增长有形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学生的思维活性得到了延展,天赋的灵通没有湮灭,这就是课堂一个“互动”环节有效性的最好体现,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将这种注意最大化。

这样的课堂交给学生之后,为下面必须要进行的知识性传授和梳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情绪基础,这些都是学好文言文的原始积累。

对于不需要或者没必要再现情景的文章,在互动上如何体现有效呢,有的可以采用“一点击破”的方式,比如在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环节中我就让学生在“退”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来说明你对烛之武和这件事的理解,他们加上了诸如“智”“勇”“巧”“义”等词语,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彼此认同,也都有所增益,一个有效的问题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点击破,给文章一个点的压强,让学生释放的是思维的弹性,而保持思维的弹性和活性,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总之,把这样的课堂交给学生只是一种思路,其根本出发点是“互动”要真实,只有这样,“有效”和“发展”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个“互动”一定不是花里胡哨的,而是必须简单有普遍的操作性,必须以调动学生深层次思维为要义,而不是表面的“群言堂”,叽叽喳喳的课堂表面民主,其实对大多数人可能就是残酷的专制。

猜你喜欢

荆轲项羽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梦遇项羽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