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荡乃成涟漪——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2011-08-15于红红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范读课文文章

于红红

日前听了一堂关于巴金《短文两篇》的公开课。执 教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巴金和他的夫人萧珊女士的生平简介、成就以及他们在上海、重庆等地的生活,到文章的题目;从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到字、词的注音和讲解,最后到默读课文并思考,几乎多是老师讲述或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一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很卖力,学生却不太起劲儿,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所以我当时就一直在思考:像这类短小精美的文章,应当如何教学?又如何教得更精彩?我想到了朗读:这么简短优美的文章,何不让学生朗读呢?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动了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章,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学生读起来,眼动了、口动了、心动了,难道还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把握?

朗读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是对作家作品的直接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感情的高度结晶,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情感、兴趣、意志、乃至对人生的体味、看法、态度等等,全都融入字里行间,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许多的内容,是学生所未经历和感受过的,这样的作品,不让学生朗读,不把文字语言转为视听形象,他们又怎能感知?又怎能和作者达成共鸣?单纯的讲解,又怎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习文章时,范读、齐读、单个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不管是用哪种朗读,不管怎么读,只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玩味文章,让学生把文章读通了,读熟了,读透了,学生就能从文中揣摩出其中的含意,就能领悟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一些思想感情。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分文章七分读”。汉语是语言的艺术,由音、形、义集于一身的汉字所组成的文章,或雄浑,或犷悍,或柔婉,或悲怜,或朴素,或流动,或诙谐,或逶迤,或怪异,或超拔;汉字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特有的声调,更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要体味文章的这些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和品味文章,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等细节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变化,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不断地朗读中,随着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起伏变化,文章所呈现出的所有音韵情趣,就会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就能有所感悟和把握;学生的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被提高。

二、朗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石

不管前人还是今人,我们都习惯说“上学”为“读书”,这其实就是肯定了“读”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千法读为本”,更说的是朗读在教学中的基石作用。《语文新课标》对文章学习提出的方法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的“通读”,则明确地告诉我们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通过目视,把文字转化成视听形象,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激活文本,使文章获得生命,这样,学生才能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生发出探求隐含在作品中内涵的想法,这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新课标》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热爱母语,是热爱祖国的重要内容。可近些年来,因为应试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似乎被沦为“第二副科”,正如学生所说:“语文啊!要说爱你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很心痛,也很无奈!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做一反思,让自己别做那个“夺梦人”呢?其实,放下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让他们心、眼、口都动起来,先把文章读通读顺,再读出感情,这样学生轻轻跳一跳,不就能摘到自己想要吃的果子?尝到了学习甜头的他们,难道还会不爱读语文?曾听一位老师上《土地的誓言》的公开课,开篇他就对课文进行了配乐、配景的示范朗读。那一读,实在是感人。时隔多年,那一场景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有声语言视听形象,使之镶嵌在学生心灵上,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

当然,教学中的朗读种类很多,像常见的范读,领读,齐读,自读,悟读,品读;分角色朗读;坐着读,站着读,台上读,台下读等等。常规的一堂语文课,不可能样样读法都使用到。因此,笔者想就一般的文章,谈一谈自己常用的几种朗读方法:齐读、范读、品读。

一、齐读,便于整体把握文章

开课时的齐读,不仅能快速调整同学们的思绪,把他们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而且还能营造声势,感染学生,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为文章的学习营造一种氛围,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齐读,更有利于教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执教鲁迅的散文诗《雪》一文时,我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赏雪!同学们一听一个“雪”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他们的那热情,我以为他们对文章已经做了比较扎实的预习,而且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可当我听他们的朗读时,我才知道,同学们对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根本还没有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学朗读时,节奏单调乏味,语气平淡无力,心未动情未发;有的同学读得虽然很卖力,可是没有情感的起伏变化,该柔和该粗犷的地方,都是平分秋色;有的同学朗读到生僻字的地方,干脆就停下来,等待其他同学朗读。看来同学们激动的是“彼雪”而非“此雪”!面对这种情况,我迅速调整了预定的教学方案,就从读描写南方的雪与朔方雪的语句开始,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揣摩,进而赏析两幅雪景图,从中体味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我们教师教学,其实也应做到把握每堂课的脉搏:只有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个彻底的了解,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说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提高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让他们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进而去深刻领会文章的内容。

二、范读,利于感染学生

朗读本来就是心灵与心灵的真切交流,是情感与情感的无限沟通,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是精神对精神的真诚赠予。“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教师因自己对所教材料,已经有了丰富的感受,能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朗读的时候,更是洋溢着朗读的渴望。教师范读的时候,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体味到的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读出来,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这不仅能感染学生,还能为同学们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同学们渐入佳境。教学《壶口瀑布》一文时,虽然给同学们看了有关壶口瀑布的录像,并从多方面引导同学们朗读赏析文章,但最后,总觉得壶口瀑布那磅礴、雄壮的气势还是没有给同学们读出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壶口瀑布又显示出中华民族所蕴蓄着的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限的内在力量。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是阅读课文,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的难点。不读出来,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实在是失色不少。最后,我好好酝酿了一下感情,把文章一口气朗读完。同学们的掌声热烈极了!接下来进一步赏析文章时,感觉到位多了。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对文章再做一次范读(或者是运用多媒体播放文章录音),教师这一声情并茂地读,不仅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唤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提高学生欣赏课文的水平,提高学生欣赏文章的能力。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品读,可以溢美怡情

品读,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文章的遣词造句、构思特点、写法技巧、表达方式和各种描写手法等等,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时,都需要好好品味,而这品味,恰好离不开品味赏读。语文是以语言为教学内容的学科,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学中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运用贴近文章情感的语言、语调、语速,真实、准确、反复地揣摩品读文章,品读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语段,用添字减词,调换词序语段等方式,通过比较对比,体味原文的妙处,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挖掘蕴涵在文字中的深意。在教学巴金的《短文两篇》时,有同学就《日》中的最后一句话发问:为什么是“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而不是“一缕烟,一把灰”?同学把问题提出后,大家都看着我,而不像往日那样争抢着回答问题。这确实是个比较有深意的问题,如果能让同学们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那么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志和决心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先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让他们查词典,区别比较一下“阵”和“缕”、“撮”和“把”的意思。几个词的意思搞清楚了,我让同学们把原文的字换过来比较朗读,看用那个意思更好一点。同学们试着读了几遍,最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换了不好。我让同学们回答原因,大家都积极抢答。听完了,我点点头:“是的,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从时间上说,是比较长的,但就个人的牺牲来说,很渺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学生的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次真实的语文体验,在触摸具体可感的文学作品时,提升的不只是学习效果,更是语文的素养。另外,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先自我体会,从细小处入手,将朗读带入每一堂课,多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唯有如此,课堂上的朗朗之声,才会荡出涟漪之美!

猜你喜欢

范读课文文章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