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基础,言传身教

2011-08-15付永红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卖炭翁边塞诗

付永红

互联网的普及使时代信息爆炸,教师的知识权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质:

一、有积淀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当有出口成章的功力,而要做到出口成章,则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

有“教授之教授”之称的陈寅恪有“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名教授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而陈寅恪之所以能做到这“四不讲”,是因为他所学甚博,积淀丰厚。

我们教中学生,虽然要不断地重现一些知识,不用“四不讲”;但是,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多个表现点,挖掘多个表现点。比如我们在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可以把它归类为边塞诗,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以该诗为中心点,介绍一些边塞诗给学生,比如《陇西行》《征人怨》《军城早秋》《使至塞上》《从军行》等等。在介绍这些诗时,教师最好能够一字不漏地富有感情地背给学生听,并且把这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情感介绍给学生。之后再对这些边塞诗进行比较性阅读,分析鉴赏边塞诗的一些基本方法。而要有积淀,平时就必须坚持学习。每日有所习诵,揣摩书中蕴含之精义,并背诵一些精妙的篇章。当我们能够背出一百篇古文和三百首唐诗宋词时,胸中自有丘壑,平时言谈自能透出一股书卷气,能够使学生感受语文教师的不可阻挡的魅力,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二、能朗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虽然有理性的一面,但是,她更多的是感性。而中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处于鼎盛期,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朗读去激发学生感悟,学生必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感。

笔者曾看过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的一堂录像课,内容是白居易的《卖炭翁》。在课堂上,程老师不仅整篇范读,而且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的轻重缓急进行揣摩,并读给学生听。一堂课下来,程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读,用读这种教学方式表达了对《卖炭翁》的感悟。在师生反复朗读的过程当中,学生就已经体悟到了卖炭翁的辛酸与当时社会的黑暗!一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一位数学老师曾对笔者讲:“我很喜欢柳永的《雨霖铃》,就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读这首词时非常有感情,现在我还记得他怎么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读时,那位数学老师还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雨霖铃》之凄婉哀伤立现。一位好的教师,一段好的朗读,影响了学生几十年,这样的教育,能说不成功吗?

三、会写作

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写作规范的记叙文与议论文,那么,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师可以教出能写精妙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学生来。反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曾看过某教师的一堂作文公开课,该教师一开始就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诗,而后对学生说这是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表的,接着介绍自己的姓名,之后说自己已经发表了一千七百多篇文章,他的长篇小说也即将发表。在介绍时,下面的学生不断地发出赞叹声,整堂课的气氛立马活跃起来。有这么好的开头,再加上该教师确实对写作有独到的研究,整堂课下来,教师神采飞扬,学生跃跃欲试。观之,酣畅淋漓!

有位语文教师说过:“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发表文章,你还怎么指导学生去发表文章?”这话说得虽有点过,但是,教师自己能发表文章确实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发表文章。因为能够发表文章,自己对材料的剪裁,文字的组织都会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生时都会是一些实用性的东西,而不是一些纯理论性甚至错误的东西。

四、善板书

虽说现在多媒体教学非常普及,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教师还需要黑板与粉笔进行板书。学校有位吴老师,平时板书都用美观规范的行书或楷书,教室布置中的字也全部是他的手笔。吴老师带的学生大都会模仿他的字体,他班上的学生大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或楷书。这就是教师垂范的作用。

也许我们以前不能写出一手好字,但是,我们既为人师就应该练就一手好字,让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写出美观规范的汉字来。

五、好学习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所以,教师还应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一些富有活力的东西,与时俱进。

就比如说网络语言,虽然在写作中我们反对学生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因为很多语言是不规范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网络语言有不好的东西就一味地否定网络语言。实际上,网络语言中还是有比较有生命力的东西的,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给力”一词,就于2010年11月10日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根据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可以断言,诸如“给力”“雪藏”之类的网络词汇日后会如“人、口、手”之类的词汇一样在生活中使用。如果我们对网络语言一概置之不理,那就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老学究,语文课也就缺乏了一种亲和力与活力。朱熹不是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生活在网络时代,岂可拒绝网络语言这一“源头活水”?

除了网络语言这个流行宠儿,我们还应该关注学习生活中的一切语言现象,让我们的词汇库丰富起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以上五方面用心,学生定能感受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用心来学语文,通过学语文提高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卖炭翁边塞诗
更 正
卖炭翁
勘误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河西走廊断想
丫头坪的卖炭翁
边塞诗概念小考
论王维的边塞诗及其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