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悟情感之真 探索理趣之美——我教《亡人逸事》

2011-08-15彭欣欣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亡妻孙犁妻子

彭欣欣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文章,我曾选择这篇文章开设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网上查看了大量现成的教案,但发现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于是,我尝试着创新设计,思量着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解读文本,能不能更深层次去把握文章的内涵。

本着这样一个想法,我反反复复将文本研读了很多遍,也查阅了《孙犁传》和《女儿眼中的孙犁》等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创作背景,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形成了“把握亡妻逸事——体悟作者真情——探究深层理趣”的上课思路,从文本研读出发,注重归纳与挖掘,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思考。

《亡人逸事》是一篇悼亡名作,但它并不是完整的人物回忆录,它只是撷取了作者记忆中亡妻“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连缀成文,语不艰深,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真正读懂孙犁的”(苏北)。所以,我决定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几件具体的“逸事”入手,深入分析文中几件日常生活中平淡小事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让自己感触最深的“逸事”,并说明原因。按照文章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四件小事,并理解文中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第一部分主要抓住孙犁夫妻在谈到“天作之合”时妻子的神情与话语,“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对那天的雨,两人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她点头笑着说”,那是对“天作之合”的认同,是对幸福美满婚姻的满足。

第二部分主要抓住初次相识的细节进行分析,“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用力盯”三个字内涵丰富,她既有“好好看”之意,毕竟眼前之人是要相随一生的人,又有“狠狠看”之意,因为眼前的未婚夫不守男女婚前不能相见的规矩,这“用力盯”里既有一丝的埋怨,更有一见钟情欲走还羞之深情,如此温馨甜蜜的往事,难怪作者铭记在心。

而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来突显妻子由娇惯的小闺女成长为一位勤劳坚韧的贤妻良母。从“只会做些针线活”到“从放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从“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她带着孩子下场下地”,从“她颇以为苦,曾向她父亲哭诉”到“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从因背不起北瓜在婆婆面前哭到在战争年月里艰难地一手把儿女拉扯大。这是怎样的一位妻子?她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转变?经过深入分析,得出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得妻子在困境中学会了成长。

最让人动容的逸事,则是文章结尾处妻子临终前询问孙犁有关寄两丈花布的小事。阅读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孙犁夫妇之间的恩爱,可就是说不清楚。为此,我设置两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按说将花布寄到自己家比寄到娘家更方便,那孙犁为什么还要寄到娘家去呢?二是如此小事,妻子为什么要在临终前再次提起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孙犁寄花布一事可谓是用心良苦,或许孙犁为妻子所做的事情为数不多,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至让妻子在临终之时还念念不忘。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则情感深刻。这是旧时中国传统妇女对“爱的询问”的一种独特方式,而当听到丈夫“为的叫你做衣服方便呀!”的“爱的回答”后,她“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安慰,由此可见,妻子是位重情重义之人,

通过上面几件至真“逸事”的理解分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至美的感受,幸福美满的婚姻,甜蜜温馨的往事,勤劳坚韧、重情重义的性格,妻子虽不是一个完美无缺之人,但能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岂不美哉!可偏偏这么好的妻子英年早逝,怎能不让人悲伤。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些看似不太感伤的“逸事”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悲哀啊。分析至此,无需多说,学生对孙犁悼念亡妻的感激、眷念、愧疚、自责、悲伤等复杂的情感已经了然于胸了,也会为孙犁的真情叙述而感动。

一般悼亡文章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对《亡人逸事》似乎还不够,这篇文章看似内容简单语言质朴,其实这正是孙犁先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种大美。所以,我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表达特点以及深层的理趣之美,加以总结。孙犁先生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 这在《亡人逸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作者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真事,描写一个真实的妻子,从而来表现妻子的至美;又通过至美的妻子的生命戛然而止,来表现作者至真的悲痛情感,两者相互辉映,让人读来嘘唏不已。孙犁曾说:我不愿意用虚假的感情,去欺骗读者。他对自己感触不深的,不是非说不可的,从不执笔为文。这很值得我们学生借鉴,写作时一定要有“只有真,才能美”的意识。

注重散文创作的人生哲理意趣,是孙犁散文创作的明确追求。他非常推崇创作中精彩的哲理性,认为没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意味,很难达到主题思想的深刻和动人。在孙犁看来,哲理性是散文的生命。本着这一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回顾自己和妻子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婚姻生活,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引导学生再次审视文本,去探究《亡人逸事》中蕴含的生活道理。最后,我们发现,拥有大智慧的孙犁先生,即便在悼念亡妻的时候,也不忘总结人生哲理:幸福的婚姻生活来自于缘分、真情与责任感的高度融合,更在于长久的平淡生活的历练。观照现在,又有几人懂得这个道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真值得三思借鉴。

猜你喜欢

亡妻孙犁妻子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孙犁装外行
老人定制亡妻人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她
晚年孙犁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亡妻作媒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