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11-08-15张小利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张小利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之后,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今天,我们要通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其中,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引领,夯实全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作为引领和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加强和改进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知、信、行”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融入

1.1 抓住灵魂,在教育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其核心意识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同时,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所有的价值体系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绝对引领其所处社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它不仅为我们整个民族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旗帜方向,提供了鼓舞全民族共同奋斗争取胜利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邓小平曾经精辟地总结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敌对势力并未停止对我国青年一代的“西化”,加之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不同的思潮同时存在并不断发生碰撞,也对青年学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发展,教育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大学生将理论与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建设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摒除其他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教学的核心应从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灌输和学习转变为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则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认知马克思主义,所以应侧重使学生通过对国际国内先进革命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客观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并且学会分析判断各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做出正确选择,保证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合格人才[2]。

1.2 紧扣主题,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体现了当前我国全民族最普遍的利益和最根本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应该引导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牢固树立这个共同理想。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思潮也纷至沓来,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趁虚而入将会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3]。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就应教育大学生全面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大学生们要充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懂得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有赖于崇高精神的强力支撑,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充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实现理论教育与情感陶冶、生活体验的结合以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建设祖国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1.3 把握精髓,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保持一个民族精神状态、支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思想世界的主流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要求。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是传递社会核心价值、培养个人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统一社会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发挥基础理论教育的特点,从民族发展的历史源头中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要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中,使大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深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侧重从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民族史的角度帮助大学生自觉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要重点阐释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以及如何继承爱国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4],从而加强爱国主义的教学效果。教学体系中尤其要强调的是,要教育大学生将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自觉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要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精英,还要成为践行时代精神的典范。

1.4 夯实基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对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学术精神,并学会适应自然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应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优秀典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大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成长为道德高尚的社会人[2]。

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1 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效果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思潮。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不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利用现代教学模式,将社会生活实践引入到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课件、多媒体、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的态度由被动关注转为主动探究,进而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2.2 建立健康的网络平台,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途径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络,大学生们可以在专属的区域内,自由地沟通和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疑为提升教育实效提供了新途径。为此,学校应做到:首先,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可以尝试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开设独立网站或网页,开辟专题板块,丰富相关的信息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宣传和教育,如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内外大事记、国内外精英成长录等相关信息的介绍和及时更新,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网站的设计建设,如建立学生博客、个人网页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从而充分发挥网络引导舆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功能,最终实现课堂教育和网上教育的相互渗透、彼此相长。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水平,使教育者在面授的同时,更能灵活地借助多种网络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借助更广泛的教育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最后,要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并承担完善网络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强化网络监控、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

2.3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目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正是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实践的结果,因此,应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可以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听取民声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专题讲座、社区共建、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状态和能力,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从而最终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标[4]。

3 适应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不仅体现为一种精神,更是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建设一支拥有高尚品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才能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1 用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教师行为

首先,高校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认真设立专门的领导工作机构,构建学校支持、领导狠抓、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以专门研究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度、教学工作规范管理制度等与师德师风管理相关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引导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所有教师的行为。同时通过教师资格认定、教学工作考核以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制度进一步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5]。

3.2 用丰富的师德教育资源塑造教师品德

首先,高校要全面地阐释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内涵。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师德资源的开发,如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固有的注重严以律己、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提倡教育的普遍性和平民性,教师应因材施教等。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对于新时期的师德修养和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予以充分继承和大力宣扬。另一方面,师德建设还应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对时代典范精神加以学习融合。如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灾救灾精神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师德资源,要通过学习和融入,进一步展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并借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6]。另外高校还应开拓视野,通过多种渠道借鉴国外相关的师德资源开发实践和师德建设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修养的广度和深度,使师德建设更具时代性。

3.3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师德建设

在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进程中,应立足以人为本,构筑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不能只关注外在制度的约束和管理,更要从根本上为教师提升素质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要认真关注教师工作中的实际要求,要切实解决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要注重建立有效途径以加强学校与教师的沟通,从而更加深入真实地了解到教师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较为完善的生活、工作和科研条件,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提高,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3.4 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视与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正人”,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正人”必须先“正己”,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己”就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全面丰富自身内涵。首先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学习与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厚积薄发,使自己对理论的阐述深刻到位;其次要自觉地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研究等,以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7]。其中尤其要关注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提升,注重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美的教学表现来阐释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真正内涵。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16(1).

[2]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72-75.

[3]汤文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高校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48-50.

[4]叶永成,桂菲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探析[J].文教资料,2009(1中旬刊):159-161.

[5]向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9-121.

[6]张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8(6):56-59.

[7]蒋义丹.“两课”教师素质在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5):74-76.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