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问题新探

2011-08-15湖北严军陈志刚

职业技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用工劳动力耕地

湖北 严军 陈志刚

中国人口问题新探

湖北 严军 陈志刚

现阶段我国各地出现用工荒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未消失,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生态移民等方法来缓解这一矛盾。

用工荒;自然资源的贫乏;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

在年初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有代表针对目前我国沿海和内地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提出要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放开生育限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引发了网络热议,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从各自视角审视我国人口政策。有人说: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到,农村已无劳动力可以转移,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吸引外资的优势在逐渐丧失,中国未来的经济令人堪忧!有的人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我国一贯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此,笔者尝试从地理视角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期待大家更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一、企业用工荒并不表示劳动力短缺

首先,中国的人口依然是全世界最多的13.41亿,未来还将达到16亿之多。面对人数众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劳动力不可能一夜之间人间蒸发,笔者认为:中国一些企业用工制度存在误区,长期的人口红利,使一些企业缺乏对工人的关怀,几年不涨工资,职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工人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一直是卖方市场,习惯使用年轻人,40—50岁人员靠边站,出现间歇性的用工荒。据调查,欧美企业的工人年龄普遍比中国大。

其次,自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政策从扩大出口转向拉动内需,中部的交通优势、西部的资源优势开始显现,沿海的一些企业纷纷内迁,工业开始在中国大地内重新布局,短期内重复投资、产能过剩不可避免,随着中西部劳动力需求的上升,加剧了全国的用工荒。

由此可见,中国劳动力短缺只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一种表象,随着我国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调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落后产能的淘汰,未来一段时间,用工荒会自行消失。

二、中国人口生育限制不得盲目放开

从自然资源来看。中国的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处于第三位,但是,西北荒漠化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恶劣。这些地区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剩下大概一半的土地可以居住,而这一半的土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西南山地石漠化不断加剧,内蒙古高原草场渐渐退化、沙化。这些生态脆弱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人口过多所至,人类的无序开采,对资源的掠夺,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了恶性循环。生态移民迫在眉睫。

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高原和山地的面积合计占了59%,平原只有12%,这就决定了我国耕地少,耕地中坡耕地又多。从气候上看,我国适宜开垦的湿润区、半湿润区仅占47%,除非有灌溉条件,其他均属不宜开垦的半干旱区、干旱区。我国现有耕地130.01万平方千米(人均0.1万平方米),且华北平原春旱较重,水资源不足;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5吨/公倾(相当于亩产一吨)的耕地只占6.09%。而与我国面积相当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平原面积占了一半以上,且气候湿润,较适宜农作物生长;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即使只有1/3我国国土面积的印度,其耕地也有161.75万平方千米(人均0.16万平方米),比我国耕地多;再考虑到印度位于亚热带、热带,只要改善了灌溉条件,基本可以达到一年两熟到三熟;而我国60%的耕地位于北方的中温带、暖温带,只能达到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显然,中国的人口压力比印度大得多。

水资源同样不容乐观。我国水资源不仅人均低(人均26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的1/4)、亩均低(17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总量也将面临短缺。到2040年,按发达国家中日本节水型社会的消费水平计算,中国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量为1.18亿立方米,即使寻找10%的新水源,缺口仍在1900亿立方米以上。水资源很难以进口的方式加以平衡,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硬约束。

从矿产资源来看。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水平的40%。铁矿石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4%,铝只相当于10%。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非常有限。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来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发展才是硬道理,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修正,解决。比如现阶段同时存在的“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这纯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劳动力短缺。

再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只是手段,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得的GDP的增长,国家财富的增量,又有什么价值呢?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关键在科技和人才,财富只是一个方面。而且,这样下去极容易导致贫富分化,极少数人占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引发社会不公,社会矛盾会日益突出,这与我们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从意识形态来看。几千年来,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指没有男性继承人,并非指没有孩子)的思想,短期内难以根除。现阶段,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就是例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点有所改善,但是,在社会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没有惠及大多数民众之前,放开生育限制,无异于洪水猛兽,中国人口有可能出现爆炸式增长。资源会更加紧张,几十年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老百姓何谈改善生活?只是低端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而已。

三、如何应对中国人口问题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当前企业用工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放开生育限制吗?显然不能,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应该保持不变。

建议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未完全落实到个人账户,农民、工人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省内、省际之间养老保险的流动都无法衔接;现有的养老保障显然已经落后于现实生产力。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刻不容缓。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对传统的生育观点是个极大的冲击。

建议二: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移民。

2010年的西南地区旱灾以及甘肃、贵州、四川等生态脆弱地频发的泥石流灾害,证明部分地区已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应有计划地迁移出来。这既可以缓解当地的生态压力,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解决经济发展区劳动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建议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我国各地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发展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问题。

再者,我们还可以进行资本输出,占据制造业的中端或高端,让别人成为低端服务者,我们的盈利水平会更高,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严军,黄冈市黄州区一中,黄冈林业学校;陈志刚,黄冈工程学校)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用工劳动力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耕地时节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