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
2011-08-15黑龙江杨帆
黑龙江 杨帆
谈高职院校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
黑龙江 杨帆
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任务,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建筑抗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内涵,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抗震;改革;规范
引言
《建筑抗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高职土建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总结,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缺乏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此课程枯燥、乏味,因此有些学校的土建专业将《建筑抗震》课程删掉不讲。《建筑抗震》课程能够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在图纸和施工过程中,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结构抗震问题。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我国把结构抗震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于2010年12月出版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因此《建筑抗震》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50011-2010)、《 砌 体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GB50003-2001)等规范,特别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融入到教学中,将抗震措施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对《建筑抗震》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革。
1 目标和内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土木基层岗位群,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预算、质量控制、资料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本课程改革的内涵应基于对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能够和伙伴顺利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是理解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掌握抗震的概念设计,能够判断结构的不规则形状;运用各种验收规范检验不同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合理,并能够对震损结构的机理进行分析。
2 思路和方法
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1 教材应用
就教材而言,目前有两种倾向:对知识体系过多的删减,忽视了该课程的系统性;或者过度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偏难、偏深。由于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内容还应具有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中相关知识提升的特点,教材应围绕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给予删减,对于某些章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抗震构造要求给予补充,切实做到少而精,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课程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建立起有关抗震的基本知识后,重点从全方位树立起“概念设计”理念,突出对构造的理解和应用,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施工、质检、监理或者相关的设计工作岗位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实践的再塑造。教师教学如同制作影视剧,首先应有好的剧本,还应有好的编导、导演和演员,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艺术效果靠演员的表演,而教学是靠教师本身体现出来的。
2.2.1 教学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性教学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以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即职业能力的课程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课堂的导演,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程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车间完成,通过自主性试验的参与,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训车间,学生必须亲手完成实训项目,使学生将图纸、计算简图与实际联系到一起,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加密区的感性认识加深。在试件的制作中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概念,加深了“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因为整个实验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并逐个付诸于实践中,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应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2.2 引用工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案例,针对震损构件的破坏特点,将框架的抗震措施、砌体结构的抗震措施综合运用到震损构件的破坏机理分析中,将施工验收规范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这样可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再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某个问题的学习。
2.3 考核方法
考试也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拓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2.3.1 课内外结合,建立小课题,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设立几个小课题,让学生们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查资料,深入实践,促使学生该知识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避免以往仅仅通过一张试卷的考核来定能力的弊端。
2.3.2 开展课堂讨论,给予总结评价
通过老师给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综合运用抗震知识,判断建筑平面及立面的不规则性、抗震等级、构造措施、地震时容易出现破坏的形式、施工的要点等等,分组讨论并交流,让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并给予正确的分析。
2.3.3 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主要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某些强制性规范条文以及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全面综合地考察、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
3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具有实践能力是成为高职学院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培养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到工地参加实践,并加强校企结合,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体挂职顶岗,不断的提高和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高亚华.对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王珂琦.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4).
[3]于明飞.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教与成教,2006,10.
[4]张倩,熊二刚.《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理科研究,2009.
[5]徐龙英.浅谈高职教学的创新教学[J].管理观察,2009,2.
[6]石志勇,陈遇春,江珂珂.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建设,2008(52).
(作者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