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08-15云南刘闻慧杨庆仙
云南 刘闻慧 杨庆仙
关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
云南 刘闻慧 杨庆仙
计算机软硬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的飞速发展,使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教学现状和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计算机教学的教改目标,并提出相应建议。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课程体系[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即,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融入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教学。具体而言,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为根本,辅以《程序设计》、《硬件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课程体系,二者之间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1.2 教学模式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代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基本实现理实一体化,在课时分配上不完全区分理论课与实验课,而是相互融合、讲练结合,尤其突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培养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对平时作业和大作业的考核,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试为主动学习。第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配合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途径解决实际问题。改革考核方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为: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并加入平时成绩、大作业考核成绩。目前已全部采用无纸化考试,可利用试题库灵活组卷,完成主、客观内容的考核。
1.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传统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为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我院目前使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教学网站,不仅为教师、也为学生掌握和了解教学情况提供了即时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 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均衡
虽然国家在普高安排了以计算机应用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因目前生源质量存在差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后续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另据我院计算机任课教师调查了解,虽有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较为熟练,但应用面比较窄。
2.2 教学内容上难以实现突出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
就我们收集的、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而从毕业生反馈意见来看:虽然他们已经接受了计算机普及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一般需要。[2]
2.3 实验条件不足、机房设备老化,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
现在学院拥有6间教学用机房,近400台实验用机,除正常教学课时之外,还要保证院选课的教学任务和课余时间开放。学院尽管更新了部分设备,但人机比例过低、设备老化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就计算机教学而言,教学条件还有待改善,而无论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出发,或是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而言,更新、新增教学设备迫在眉睫。
3 教学改革的目标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因此教学改革也应该是一个体系结构的改革。因此,笔者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观点,是以“1+X”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即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为先导,进而辐射到其他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改革。其中,会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3]
3.1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培养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在完成基本概念、应用技术和方法的教学任务外,重点应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技能知识和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其今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
3.2 通过其他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突出与专业结合的理念,重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我们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地减少了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上两部分内容均涉及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等,同时也要相应完善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法。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 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源实际情况,考虑进行分层教学
3.4.1 以纵向分层教学模式解决生源差异
可考虑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达到一定成绩要求则可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能自动获得学分。要获取该学分,必须以另外选修其他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为条件。而针对未达到免修条件学生的教学,则可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授课进度,并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4.2 以横向分层教学模式体现专业特点
涉及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笔者在前述章节已有讨论,在此不再重复。要补充的是,作为整个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组成内容,在现有条件下,还可以通过完善选修课内容,对计算机类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加以提倡跨专业选课的方法分别体现横向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
4 意见与建议
4.1 更新教学观念
必须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重点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两个方面,要使计算机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可以满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等各项改革的要求。
4.2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必须及时调整。一方面,学院要重视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并可以有选择地加强对某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能更好地完成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目标,适应计算机软硬技术及其应用水平飞速发展的要求。
4.3 鼓励多证书
除去现有的参加等级考试的模式之外,还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多证书,包括各种专项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认证。这些认证机构既有国家相关部委、部门,也有厂商机构,完全可以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做好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工作。
【1】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2006年.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立项项目《高职计算机专业双证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9Y0472),2009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计算机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研究及相关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25)共同资助。
(编辑 刘丽娜)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