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1-10-28江西李玮谢甲闰

职业技术 2011年11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

江西 李玮 谢甲闰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 李玮 谢甲闰

本文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流程、课程服务于企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进行了阐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PAC;PDC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在实现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经历了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后,高职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职业人才。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人”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目前,国家积极提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各院校都在致力于找出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颇具价值。

探索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面对企业和工作实际,应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发挥自己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体现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价值。从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毕业生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管理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有效途径,它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更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教师团队上,在实施教育的团队中,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3)教学主体上,切实推行双向教学,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谋者,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者,教和学成为双向过程。教学手段上,大力实现现代化教学,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按照职业能力适应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计划来进行,简称为能力适应计划(capabilityadaptive planning,CAP)探索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NormanGronlund教学目标理论对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明确可掌握的、明晰的可发展的和宽泛的可发展的职业能力(如图帽子的三边)进行培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不同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创设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教、学、做融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按照职业要求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和细节重构,做到课程内容体现工作实际、课程教学服务专业培养,以此来设计课程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教案、讲课方式、实习实训环节及流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将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品质“迁移”到自己的学生体会和工作体会中,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直接衔接。

图1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CAP(帽形图)

1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中,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来自于企业,有着丰富的、实实在在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这些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本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思想、知识与能力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中,把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职业能力真实的描述出来,将职业能力需要的教学单元按照不同方向的CAP帽边进行构建,强调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要成为高职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

2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不同,对应职业要求也是不同的,本课题研究明确提出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目标,也提出由于目标的属性不同,分析不同目标达成所需要进行教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引导教师科学地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3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指明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的方向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旨在强化学生一线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使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与本专业工作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本课题研究更加强调专业(professional)服务的意义,课程教学培养符合不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适应的人才,高职教育课程突出对专业或专业群的支持服务功能,在区分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不同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特色。

4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课题研究认为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元素,理论知识的讲授需要实践支撑性案例、现实情景、模拟生产、管理现场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实用性与典型性。实践部分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训是虚拟的管理环境,校外实习是真实的企业环境,校内校外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帮助学生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

5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设计课程教学流程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模块与教学模块中均要求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与做交替进行,使学生学有所用,用为所学,同时严格过程考核,即时达成教学效果,用以指导后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使教学、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呈现螺旋式上升和可持续发展趋势,符合PDCA循环。

6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打造课程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

围绕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行联系,更加生动体现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一线实践的真实情景。本文认为课程建设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原则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李玮,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谢甲闰,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