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系
2011-08-15杨悦民
杨悦民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3)
浅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系
杨悦民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网络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3)
论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技术与观念、需求驱动与领导重视、自建与外包及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等几个关系,并分析了其中利弊。
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网建设可以用动手早、普及快来概括,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的几年时间内,全国高校几乎都建起了校园网。然而,校园网建设不等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重点强调网络的应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智能化。目前,不少高校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特别在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快速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楚其中的几个关系,只有理顺关系,理清思路,才能搞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技术与观念
信息化建设技术是基础,没有技术支持,不可能实现信息化,而高校的优势就是技术。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而态度取决于观念。目前高校对待信息化建设有几个观念需要改变。
1.主流业务与辅助业务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主流业务还是非主流业务?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化建设不是学校的主流业务,学校的主流业务是教学。这个观点乍一看没错,但提高教学水平靠什么?靠措施靠手段,信息化是最有效的手段,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所高校完全还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网络教程、课件、多媒体教室、教学平台、试题库、在线答疑等这些当前流行的词汇其实已经不新鲜了,一些学校的相关工作已经做得很好,尽管这样,信息化不是学校的主流业务这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没有把目标和手段融为一体,认为信息化只是一个附加的业务。然而试想一下,如果学校断网,可能很多课都无法进行。再想一想,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通过网络知道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人数、学生以前学过什么相关课程、成绩怎样等,而学生通过网络知道授课的老师是谁、什么学历、职称和相关研究成果,那对于教好、学好这门课程将有很大帮助。而这些只有信息化才能实现,如果没有网络,可以断定,没有几个人愿意通过四处询问或人工查询来做这项工作的。正像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一样,用信息化改造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理所应当成为学校的主流业务。
正因为信息化建设不是学校主流业务这一观念的存在,使得学校在决策时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这一观念必须改变。
2.信息公开与保密
信息化必然要迫使尽可能的信息公开,但现在问题是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是信息越保密越好,有关个人的信息如此,如个人基本资料、财产等。单位的有关信息也是如此,比如政务、决策、财务等。在高校,完整的教师个人资料很少有学校在网上对师生公开,教师的教学资料在网上公开的也不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这里面有教师个人技术原因,也不排除信息保密观念的影响。
保密观念无疑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因素。当然保密与公开也是相对的,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有一个范围的问题,什么信息在什么范围公开,对什么用户公开,这些问题当前技术完全可以解决。关键是我们要改变观念,能公开的要尽可能公开,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
3.投资与效益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相当一部分领导自然会考虑投入能否带来回报,这就是投资与效益的问题。坦率的讲,信息化带来工作的方便,个人获取信息量的增加和便捷,好像没有转化成直接的经济效益,特别在经费比较紧张的高校,比起建教学楼、建学生宿舍,扩大招生人数来,效益确实不明显,所以这一观念是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这其中其实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举例来说,网上办公平台是信息化最基本的服务平台,促使办公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办公效率,那么学校完全可以精简办公人员,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就立即可以形成效益。问题是精兵简政历来是个难题,所以并不是信息化不能带来效益。信息化教学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传输的信息量,网上教程、助学课件、网上答疑这些信息化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工作模式,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问题是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重新分配教学课时,抹杀了信息化对教学的直接贡献。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是技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是陈旧的观念,相信人类发挥聪明才智,信息技术会攻无不克。然而观念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东西,既有传统习惯影响,又有既得利益干扰,所以克服落后的观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加强学习,主动接受新事物,才能不断地改变观念。
二、需求驱动与领导重视
如何推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纵观各高校的经验,都有一条经验首当其冲,那就是领导的重视,因为领导重视就是资金和人力的保证。领导是否重视与领导的个人认知有关,甚至与领导的专业出身、从事的专业领域有关。单纯从信息化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是需求驱动。校园网只有加强应用,才能体会到信息化的重要,应用的人越来越多,应用的项目越来越多,就会发现信息化设施的不足,当师生应用越熟练,就越能产生更多的需求,这些需求就会形成群众的呼声,促使领导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需求驱动是自下而上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需求驱动与领导重视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求驱动最初要相关技术人员引导,让领导重视也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多与领导交流,所以推动信息化建设高校网管人员责任重大。
三、自建与外包
与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是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双方各取所需,但有利有弊。
1.基础设施自建与外包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引起相关企业包括电讯、移动甚至银行的重视,主要是高校庞大的用户群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所以在高校在校园网有线部分建成以后,好多高校的无线网由IT企业投资建立,企业通过市场方式经营。一卡通系统往往也由银行投资,银行通过学生预存的沉淀资金获利。学校开放市场,引进投资商,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准确的说是无奈之举,但从个别已合作的案例看,尽管双方事先签署的协议非常完美,执行起来却时有走样,因为学校注重的是服务,商家注重的是利益,学校很难有人代表学校认真执行协议,维护学校利益,出现问题大都不了了之,注定商家占上风。所以学校如果资金允许,还是自建为好。
2.软件自行开发与外购
软件系统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么自行开发,要么购买商业软件。组织人员自行开发的优点是节约经费,功能更切合实际,但缺点是后续维护问题多,由于人员的变更、维护经费不足等原因,自行开发的软件生命周期往往比较短。购买商业软件,虽然一次性费用高,但技术规范,维护机制健全,从长远看,并不多花经费,缺点是大而全,最好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开发。
四、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
改变高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因为现行的网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正在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形势。于是有人提出,引进国外的管理模式,设立CIO,就是首席信息官,由副校级领导担任。但近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大学校,开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定为正处级单位,表现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回顾历史,最早大多数高校是由计算中心承担校园网建设,后来这一功能从计算中心分离,成立网络中心,再后来网络中心和电教中心合并,成立现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般定为副处级教辅单位。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师生需求,发现要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现教中心已无能为力,需要有权威的部门领导协调此项工作。因此,学校应成立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机构,叫什么名字不重要,但应由副校长级领导负责,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设方案的制定并监督实施工作,由网络中心负责日常的运行工作。☉
[1]李雅琴.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29-131.
[2]杨悦民.校园网效益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6(1):57-59.
[3]刘晨霞,张明.试论高校信息建设项目外包的动因、风险及防范[J].理论探新,2009(4):279-280.
(编辑:金冉)
G43
A
1673-8454(2011)23-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