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使者——访著名唇腭裂修复手术专家李武德

2011-08-15李秀梅

中国医疗保险 2011年7期
关键词:福利院孤儿医生

本刊记者/李秀梅

“用医术创造美 用爱心奉献美”;“美德美医创造美的人生”;“圆我人生美梦 源自名医更美”……尽管这些词都有几个美字,但患者特别是他们的亲人总觉得仍难以表达对一位医生的由衷的感激之情,于是,有一面锦旗上干脆绣上10个大字:“寻求人生美当数李武德”。

李武德,中国煤炭总医院唇腭裂中心主任,口腔专业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荣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和殊荣,其中有全国科技成果金奖,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美国远东最佳发明奖,阿根廷杰出创造奖,瑞典斯德哥尔摩创新奖和尤里卡金奖。

从医近40年,李武德在各种复杂性牙病的修补、拔除、牙齿种植手术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畸形、颌面外伤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先天性唇腭裂和继发性唇裂的医治手术有独到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应邀赴美国、瑞典、比利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体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采访发现,在一项项殊荣的背后,不仅是医术的高超,还有医德的高尚。李武德进山区、下农村,默默地为贫困群体做过几千例免费唇腭裂手术;通过自己的影响在演艺界名人中开展募捐活动,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作为北京首家“国际微笑列车”定点医院的唇腭裂修复主刀者,李武德已为近万名唇腭裂患者做了矫治手术。先天的缺憾在他魔术似的手术刀下奇迹般地得以修复。毫无痕迹的手术,标志着一位白衣天使对生命之美的尊重与珍爱!

“我的成功是患者给的”

在李武德所做的唇腭列修复手术中,有60%~70%来自福利院的孤儿。目前,已有北京儿童福利院、东方博爱儿童福利院、半边天儿童福利院等多家福利院与中国煤炭总医院合作,免费为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儿童做修复手术。如今,所有接受手术的儿童均已得到有效的救治,很多孩子被国内外家庭领养。

2004年,“国际微笑列车”开进中国。这是美籍华人王嘉廉先生在美国创办的非营利性慈善组织,旨在通过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手术,帮助全球数百万患有唇腭裂的儿童解除痛苦。中国煤炭总医院是北京市最早的“微笑列车”定点医院,正是李武德把“微笑列车”引进煤炭总医院。

采访时,正好碰到山东的张女士抱着3个月大的唇腭裂患儿慕名而来。婴儿仅6个月就出生了,早产和唇腭裂导致的吃奶不便,使孩子体质很弱。李武德仔细检查后用抚慰的语气对张女士说:“孩子的体质太弱了,现在还经不起手术,回家好好养3个月再来直接找我。”他还告诉张女士,如果家庭困难,就让村里开个贫困证明,我们给孩子免费做手术,还给张女士留下了电话号码,让她有问题先打电话询问,免得奔波增加花费。

送走张女士,又有外地患者家属打来咨询电话。李武德都详细告诉对方救治流程和注意事项,还直向记者表示对不起。“如果我这次没说清楚,那他还会再次打电话询问。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一毛钱的长途电话费都是负担。再说,患者又不是有意反反复复地问,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个,我能体谅!”

在李武德所做的唇腭裂修复手术中,最大患者70岁,最小患者出生仅两天。有时候,他一天要连续做9 台手术。前年,青海福利机构带着9名患儿集体前来求医。他们中如果有一人做不完手术,其他8人就不能走,就会增加开支。李武德用自己一天的辛苦,换来这批患者尽早一同返回了青海。

“感谢李武德主任:他医术精湛,对病人态度好,不愧是人民的好医生”;“李武德主任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医生,做完手术他都会亲自去看患者,我是一个唇裂患者,是李主任为我做的修复手术,做得很好”……网络论坛中,真诚的褒奖一条接一条。

“李武德主任对我们福利院送来的孩子真是好,经常来病房看望,就连我们这些不是孩子父母的福利院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这个孩子原先重度双侧唇裂,现在一点都看不出来了,现在已有一位领导决定领养她,这孩子的命运就要改变了”……在病房里,记者听到由衷的赞扬。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赞誉,李武德除了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之外,还有不同的说法:“有成就的医生最应该感谢的是患者,因为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没有病例的积累,医生的医术就无法得到提高。”他表示:“我的成功确实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但最主要的还是归功于患者,我应该感谢患者,是数以万计的患者给了我成功,而不应该是患者感谢我。”

本文计算采用美国肯塔基州大学开发的KYPipe2010水锤分析软件。该软件水锤波特征方程基于弹性水柱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数值求解方法采取的是拉格朗日波特性法,而非特征线法。

“我的事业在祖国”

从山西到北京,李武德的名气越来越大。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医生。患者或他们的亲属赠送的锦旗究竟有多少面,连李武德也数不清,他也没有时间数,因为他的心思都放在做手术上了。患者家属赠锦旗,连李武德的面也见不到,把锦旗放在门诊大厅就走了。

但是,李武德对一件事情最上心,用了如指掌来比喻并不夸张:在我国,目前大约每一千名新生儿中就有一名是唇腭裂患者,现有唇腭裂患者240 余万。“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先天缺陷被父母遗弃,我们只有用手术为他们消除缺陷,这些孩子才会被领养,才会有尊严的生活!”李武德说,“让这些身体不完美的孩子同样拥有完美的人生是医生的职责”。履职尽责高于一切,这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李武德从医几十年来的信念和理念。

198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上,李武德的“唇红部加长‘Z’形法修复唇裂”,博得了专家的好评。这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11月,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技术发明金奖”。1992年5月,获得美国匹兹堡发明与新产品展览会最佳发明奖和杰出创造奖。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一项项发明创造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站在唇腭裂修复医术世界前沿的李武德,多次应邀去国外讲学。期间,许多国外机构高薪聘请,动员他在国外发展。可他有自己的主见:“我从小就是个孤儿,是解放军和政府把我培养成人成才的,我的事业在祖国,老百姓需要我。”从此,他成了很多国外同行的谈点:“那个煤矿医生,非要回国。”

“我希望手术不只改变外表”

唇腭裂修复虽然只是改变患者的外表,但这个改变却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患者的人生,让他们有做普通人的机会、有尊严生活的机会。

李武德身世坎坷,出生不到10天,父母离异,13岁时因父亲患病去世成了孤儿。童年的他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体现男儿的刚强,能光荣地走一回;另一个是当一名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这是从村里贫困农民看不起病的现实中产生的联想,特别是看到那些唇腭裂患儿,有的被父母遗弃、有的因无钱治病而遭受歧视时,经历过孤儿生活痛苦的李武德,当医生的愿望更加强烈。

“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我又是幸运的。”李武德显得自豪,又深有感慨。

自豪的是,17岁那年当兵的愿望实现了,还当上了连队的卫生员,虽然还不是医生,但毕竟向医生职业走近了一步。

感慨的是,走上口腔医师岗位,这一步走得很值,但却相当艰难。1976年,复员回到家乡山西晋中后,被安排到当地矿务局总医院做护理工作。为弥补文化低、无医术专长的缺憾,他发奋学习。没有医学资料,他把当时80%的工资都用来买书;上班时间不能学习,他把下班后、上班前和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学习上;夜间学习,影响集体宿舍的其他同事休息,他就在楼梯下面搭了一个小窝棚,有时间就钻进去攻读……医院领导看他有一股钻劲和韧劲,选派他去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进修。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考试考核,获得口腔科执业医师证书。从此,李武德与唇腭裂手术和唇腭裂患者结下不解之缘。他决心利用学到的本领,为患者消除缺憾,塑造美丽。他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上山下乡,为山区、农村患者做手术。

吕梁山区有个女青年因为患有先天性“兔唇”而嫁不出去,一个跛足男人只花了50元彩礼钱就与她订了婚。此时,下乡巡诊的李武德来了,经过手术修复,“兔唇女”变成了美女,她与男方退了婚,因为这桩婚事本来就是被迫的,可男方却不干了,非要找李武德赔媳妇。“咱都是男子汉,应该有男子汉的胸怀,把为别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活得才有意义。”李武德的一席话,彻底化解了男子的“冲动”,临走时留下一句话:“我明白了。”说着,还留下一个鞠躬礼!

“塑造形象美与塑造心灵美同样重要,医生的话往往比亲人的话更管用。”李武德像“灵魂工程师”,总是把两种美同时送给人们。

下乡巡诊期间,李武德还曾遇到一对40岁左右的唇腭裂兄妹,从童年到成年,兄妹俩一直生活在被歧视的氛围中。命运的打击导致心灵的扭曲。当地规定严禁到山上砍伐树木,唯独他们有禁不止,村干部和村民都拿他们没办法。

“你们两个,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帅哥、一个美女。”李武德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提出了一条要求:手术后不能再上山砍树,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维护公共利益多做好事。就在他们家的床头,李武德为兄妹俩做了唇腭裂修复术。如果说鼓励是承诺,李武德的承诺变成了美丽的现实。若不是介绍,谁也不会相信照片上的这对兄妹是曾经的唇腭裂患者。更令人欣慰的是,李武德把美的心灵同时传递给了这对兄妹,手术后俩人不仅不再偷伐树木,而且还当上了护林志愿者。

北京市房山区德慧培训学校校长燕国峰曾经是一名唇腭裂患者。成年以前的他,一直生活在灰暗里,直到30岁,他才做了修复手术。当他了解到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李武德身世坎坷、是个孤儿时,燕国峰顿生感悟:“上万人从他的手下重获新生,我的人生被他改变,我也要去改变别人的人生。”当他得知一部分做过手术的儿童需要进行语言训练时,毅然卖掉房产,筹款办学校,向全国招募接收唇腭裂手术但口齿不清的孩子,免费为他们提供语言培训和心理辅导,让他们从面容到心理,都成为一个正常人。

“我希望我的手术不仅仅改变一个人的外表,若因此能唤醒更多人的爱心,才是手术最成功的地方!”李武德充满期待地说。

“我最牵挂的还是唇腭裂孤儿”

作为医生,患者就是命令。因为工作繁忙,李武德对家人多有遗憾。儿子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毕业、出国留学,李武德不知道他在哪个班级。儿子上初中时,他去参加家长会。尽管是唯一的一次,但因为没找到班级,无功而返,被儿子好生抱怨。“不过,现在孩子长大了,也理解了。”李武德自我安慰着。

虽已接近退休年龄,但李武德身体很好,这与他喜欢文体活动有关。参加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爬山比赛,连续3年赢得专家组奖励;手术室在7 层,他不乘电梯,坚持爬楼梯,说这样可增加运动量,有利于健康;他爱唱“红歌”,还参加了煤炭系统纪念建党90 周年“红歌”比赛;他喜欢字画,但字画的主题一定要体现德与才,认为这是做人的两大支柱,他珍藏的许多名人的字画,都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当然,李武德最爱的还是那些因唇腭裂而被遗弃的孤儿。“我也是个孤儿,尝过孤儿的寂寞。我最牵挂的还是唇腭裂孤儿。”几十年来,他除了做手术,孤儿的病房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手术前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孩子的身体状况有什么变化,他总是向陪护人员交待清楚,问个明白;手术后,孩子恢复得怎么样,他坚持床前查看。对孤儿的爱可见一斑。

工作时间不离孤儿,节假日想着孤儿。6月25日,星期六。他冒着酷暑,组织医院的20 余名党员前去东方博爱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们,以期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关爱孤儿的队伍。他对记者说:“不要写我。多写写这项事业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来关爱有缺陷的孤儿,还他们母爱般的温暖,我就心满意足了。”

猜你喜欢

福利院孤儿医生
最美医生
BABY,COME BACK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换医生
孤儿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