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1-08-15中共天桥区委党校都市农业调研组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都市黄河农业

中共天桥区委党校都市农业调研组

“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都市农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当前都市农业主要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类型。发展都市农业对建设现代化都市、推进传统郊区农业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区北部,地跨黄河两岸,黄河以南是老城区,以北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总面积249平方公里。黄河以北大桥、桑梓店两个农业乡镇面积193.83平方公里,耕地106.5平方公里,人口约8.3万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天桥区农业总产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如何让全区8万多农民紧跟全区城市化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天桥区作为加速发展中的省会中心城区,不是要不要发展农业的问题,而是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样发展农业的问题。

根据《济南市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天桥区都市农业规划区整体定位为具有标杆示范效应的“国家级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分为高端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江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展示贸易中心、沿黄生态农业旅游区、济南北部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和综合服务配套区等五大功能区。

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区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服务城市功能,以农业园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观光农园为主要形式,形成具有农业产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建设成具有沿黄特色的国家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一、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区域优势明显

1.交通便利。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区北部,地跨黄河两岸,规划区内有104、220、308、309国道和青银高速穿越,且青银高速在规划区内设有入口,黄河大桥、泺口浮桥、建邦黄河大桥与市区相连,距离济南国际机场、济南火车站和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约30分钟的车程,规划区处于济南市中心40分钟生活圈内,发展都市农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南部山区旅游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接待能力趋向饱和。部分市民反其道而行之,来到人流稀少、原生态浓厚的黄河北消遣。如目前大桥镇开设的“达仁农场”和“田园农场”就是最受城市居民欢迎的旅游项目。在这两个农场内,游客可以每年花些钱租赁几十平方米土地,平时农场内有人管理,收的蔬菜归游客。农场鱼池内撒上鱼苗,树林下养上土鸡,周末一家人来摘菜、钓鱼、吃鸡,品尝农家大餐,其乐无穷。

2.自然条件适宜。天桥区都市农业规划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暖,无霜期平均在218天,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709.5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666.7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规划区为山区倾斜平原和黄河冲击平原,海拔高度在21-25米之间。黄河水质较好,矿化度低;大寺河和齐济河流经规划区,可以作为农田灌溉、汛期排涝和泄洪的主要河道;鹊山水库蓄水量4600万立方米,符合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3.文化底蕴浓厚。天桥区历史悠久,春秋名医扁鹊墓、唐朝名将秦琼故居、元代大散曲家张养浩墓等都是著名人文景观。规划区内有光照村古建筑、扁鹊墓、弥陀寺遗址等文物古迹;黄河、黄河森林公园、黄河湿地、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之一的鹊山也坐落于规划区内,规划区内回民聚集区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三大回族节日,旅游资源丰富。

(二)农业基础较好

1.农业基础有所改善。全区农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天桥区农业综合开发面积10万余亩,疏浚沟渠158公里,桥涵闸建筑物452座,提水泵站96座。每年引放黄河水近2000万方灌溉农田。

2.农业经济状况良好。2010年天桥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4.57亿元,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3.9%;粮食总产量 7.44万吨,年均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7.7元,年均增长14%,连续4年增收近千元。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共发放各类补贴1861.3万元,落实“四位一体”帮扶资金138万元。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3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9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0人。

(三)适应济南城市化发展进程

都市农业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区已经无法满足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外溢趋势。为实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济南市提出了“实现跨黄河发展,在黄河北建设新城”的远景目标。天桥区都市农业规划区地处济南城郊,可以承接主城区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等功能外溢,通过发展能成为市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根据国外的经验分析,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2011年济南市人均 GDP将达到3600美元,完全符合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

济南“十二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6亿斤粮食增产规划和蔬菜、畜牧、种苗、林果花卉四大产业振兴规划,目标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提升4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60个都市农业园区。加快黄河以北地区发展,是省城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天桥区大桥、桑梓店两镇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大桥、桑梓店两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和机械化的使用为都市农业土地集约化提供了可能;加之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旧村划并社区规划的实施,为天桥都市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四)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天桥区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以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了一定成绩。

1.都市农业园区初见成效。天桥区黄河以北尚有未利用地2.4万亩,且沿黄滩涂面积巨大。过去这些地方杂草丛生,或由村民自发种植一些低效作物,几乎见不到多少效益。但这些土地却是发展都市农业园区的理想场所和宝贵资源。为此,天桥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一批以生态和服务型为主的生态景观型都市农业园区。目前,全区已规划建设农业园区7处,总规划面积超过2万亩,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其中鹊山都市农业观光示范园、鹊华烟雨都市农业示范园、山东高端都市型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园等4家园区被列为市级都市农业园区。在2010年济南市“两型”农业发展现场会上,有两家园区被作为学习参观现场介绍了经验。

2.特色农业品牌基地不断扩大。结合现有大桥镇焦集、桑梓店镇三官庙等村的绿色蔬菜和袁贾、姚吕村的有机水稻种植,进一步升级改造,建设特色品牌生产基地,带动全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全区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万余亩,其中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有机莲藕面积达到1000多亩,新认证了千禧牌黄金梨、鹊山金宝有机藕等农产品品牌6个,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天桥区政府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全区共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家,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余家,合作社社员达到3000余户,其中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采取定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

当前,天桥区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制约了农业发展步伐。

1.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农业生产受天气和自然因素影响依然很大,天桥区虽属沿黄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水源单一,农业蓄水能力差,多年来广大农民没有形成给小麦浇越冬水的习惯,且现行农田灌溉方式落后粗放,基本上是各家各户自行浇灌,没有专门的服务组织、服务体系。一旦出现黄河断流等引水问题,将十分危险,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工作。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这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2.农业经营仍为分散的家庭经营。天桥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由于规模过小,成本较高,效益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并且容易导致生产经营活动的盲目性。目前,天桥区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土地集约经营利用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但是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3.农业功能仍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天桥区农业发展仍注重农产品生产,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粮食、蔬菜和肉蛋奶的产量上,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下了很大气力,但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不足,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未能有效利用,农业生活、生态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为此,天桥区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积极探索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的工作思路,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必须要打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攻坚战;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农业基础薄弱、投入相对不足

天桥区的大桥、桑梓店两镇,农业科技水平普遍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难适应农业市场化的新要求;对资源投入过度依赖,“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地位虽然显赫、实力依然单薄”,这是天桥区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调研组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从客观上讲,一方面,黄河北地区区划调整频繁。1990年,大桥镇、桑梓店镇、靳家乡从德州齐河县划归济南历城区管辖;2000年,三个乡镇又从历城区划归天桥区;2001年,原大桥镇与靳家乡合并成立了现在的大桥镇。受区划频繁调整的影响,黄河北地区农业在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方面一直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天桥区农业比重低。近5年来,农业在全区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始终在1.3%—1.6%之间,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确实打不起定盘星。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重视不够、研究不透,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

1.财力投入不够。据对大桥、桑梓店两镇统计,近年政府虽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少,但对纯农业投入非常少。通过调研得知,大桥镇政府通过做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争取各级政府资金达1400万元,自筹资金350万元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改良治理耕地面积2.2万亩,走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前头。2011年起,天桥区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扶持都市型农业发展,但相对于天桥区整个都市农业发展来讲,投入资金太少。加之,农业投入具有投入巨大、持续性强、见效缓慢的特点,造成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度不高,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财力投入不够。

2.人力投入不够。在调研大桥镇的利民种禽公司时,通过与负责人刘利民同志交谈得知,企业发展初期更多地依靠个人,政府和部门的管理、指导相对滞后。企业负责人对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较模糊,管理方式、方法较原始,迫切需要市场营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指导。虽然成立了合作社,由于缺乏有影响力、专业人士的参与、加入,合作社作用不明显,需要政府加大引导、调控的力度。

(三)发展起步较晚、辐射能力有限

目前,天桥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为主,2011年蔬菜的种植面积为1.2万余亩,其中桑梓店镇共有蔬菜大棚239个,主要集中在田庄、沙李、小张等村,大部分以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为主,大桥镇共有320个蔬菜大棚,主要集中在焦集村、宅胡村,以种植生菜、油菜、芹菜为主;水果以黄金梨为主,面积约为1000亩;效益虽比种植农作物高,但离规模蔬菜基地的效益差之较远。

综观桑梓店镇8000亩的蓝莓都市型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园基地,大桥镇丰泽、益民都市农业园和济北农业生态科技观光园、荷塘人家、达仁农场等园区,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济南其他市区的农业园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往往是周边熟悉的居民去消费,辐射作用小。

三、天桥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天桥区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一湖 (鹊山龙湖)、一河 (黄河沿线)、一场 (北郊农场)建设、着力打造示范园区”,努力构筑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新框架。

(一)重点做“大”农业示范园区

加快鹊山、鹊华烟雨、达仁农场、荷塘人家等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带动天桥全区都市农业发展。主要途径:第一,依托黄河、鹊山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突出发展生态景观型都市农业园区。第二,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将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融于一体,突出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园区。第三,依托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突出发展高科技设施型都市农业园区。第四,依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突出发展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型都市农业园区。第五,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富有地域特色的优质、鲜活农产品,突出发展特色精品型都市农业园区。

(二)科学做“活”湿地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主要是指“一湖”、“一河”、“一场”;民族特色旅游是指回族的三大民族节日旅游。

1.“一湖”鹊山龙湖。鹊山龙湖项目位于黄河北展宽区天桥段内,项目规划总用地43平方公里。所在区域水资源丰富,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近一半,相当于三个杭州西湖;同时,这一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将为兴建温泉度假设施提供宝贵的资源。把该项目打造成集居住、旅游、现代农业、度假、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一河”黄河沿线,黄河沿线也称黄河风貌,它将以次生态绿地和自然景观为主,根据黄河大堤、淤背区、险工、涵闸、桥梁等工程带状分布的特点,打造宏伟、壮观、协调、美丽的济南黄河多功能绿色风貌带,形成“一带三区”的开发框架。“一带”即生态功能带;“三区”即黄河文化功能区、黄河特色景观功能区、滨河水城游乐区。在黄河沿线主要是打造防护带,发展水产养殖和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在沿黄湿地以及周边村落稻田、藕池里,学习江南稻田养鱼、养蟹等模式、鱼莲模式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在沿黄村庄和水稻种植区,继续提高水面利用率,重点发展黄河鲤鱼、河蟹、鸭子等水产品,真正把黄河鲤鱼这个品牌做好、打响。

3.“一场”北郊林场。北郊林场位于黄河以北、桑梓店镇以西,东接鹊山龙湖,占地13074.52亩,属于天桥区政府管理的省级森林公园,林场内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林场距市区仅10公里,且交通十分便利。充分利用北郊林场、黄河沿线等苗木资源和现有蓝莓、花卉、黄金梨等产业基础,引进培育大型林果花卉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林果花卉示范基地,加快天桥区林果花卉产业由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转变。充分利用北郊林场地热资源,建设地热苗木花卉设施栽培产业园,发展苗木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产业。

4.打造回族特色的民俗观光园。在回族居住为主的老寨村、小寨村,借助三大民族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以回族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回族用品、习俗展览体验馆,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此品尝、参观,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潜心做“精”高端特色农业

1.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依靠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将黄河北地区建成全市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天桥区的大桥、桑梓店两镇已重点划定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试点,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更大的突破。

2.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业品牌生产基地。重点打造“鹊山金宝”有机藕、“鹊山龙湖”有机水稻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抓紧现有农业品牌的申报登记、注册保护,完善包装,提升档次,提高品牌知名度。

3.大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提升现有宅胡、焦集、三官庙、鹊山等村的蔬菜生产水平,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引进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发展设施、高效和有机蔬菜,推进蔬菜产业升级。

4.对佳华、利民、绿宝等规模养殖小区 (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发挥老寨、小寨村的民族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牛、羊养殖及深加工等产业。充分发挥畜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吸纳中小规模养殖户进行规模经营。

(四)全力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1.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园,引入大型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天桥区种植业、畜牧业的综合发展。

2.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落实扶持各项优惠政策,壮大现有华杰、勇盛、登峰、稻香园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增效。

3.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实行重点扶持,增强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积极引导农村种养专业户转化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其成为更规范、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

(五)努力加快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以104、308、220国道为依托,充分发挥大桥镇“桥头堡”优势,建设以蔬菜、水果等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中心;积极吸引熟悉当地情况的流通集团参与农产品的流通,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农业物流配送中心。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流转以及其他有效途径解决建设土地的指标问题。

天桥区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天桥特色和自身特点,尽量避免和克服“一般化”,注重文化品位,把都市农业真正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梯度辐射和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从而带动天桥乃至济南农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调研组成员:徐陆军,路萍,刘娟,侯华志,王军,张广远;执笔人:张广远)

[1]世联顾问.济南市天桥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1.

[2]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都市农业发展报告[R].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吴方卫等.都市农业经济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都市黄河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