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

2011-08-15闫斌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节水稿件数字

□闫斌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132002)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经济报道中,数字常常是难以缺少的。很难想象,离开了数字,经济报道能够独立存在!在有些新闻中,一个数字非常重要,如果省略了它,或只是匆匆带过,整个新闻的力量都会减弱。

然而,与如此重要性不相称的是,目前数字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用的过多过滥,严重影响了稿件的可读性。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把数字的使用变成了报流水账。某报社一记者在报道一个县2007年前10个月经济发展状况之时,竟然写成了这样:“截至10月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3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一产、工业、建筑业、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7亿元、25.7亿元、5.5亿元、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3.5%、74.4%、8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36.4%……”一口气列出了十几个数字,即便读者十分认真,一时也是难以对得上号的。

这种滥用数字、机械堆砌数字的稿件,读者见了就害怕。西方新闻界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太多的数字无异于毒药”。

所以,在采写实践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字。聪明记者对此操作的最起码原则是,在一个段落里从来不运用过多的数字,他们总是选择最恰当说明问题、最合适表达主题的那一个数字加以突出处理,努力让其“活”起来。否则,就会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一堵困难重重的障碍墙。如果这样的段落不是一个,而是连续两三个,读者基本上就无法翻阅这堵墙了,接下来,很快就会移情其他稿件。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学会彻底改造我们所得到的数字,并要努力让这些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

比较尺寸的大小和数字的多少,也是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方式。它在美国新闻教学案例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值得我们借鉴。官方可能宣布森林大火烧毁了超过500平方英里的植被,这对报道者意味着什么?对读者呢?美国成熟记者的做法是,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数字做比较。尽管人们不知道所在地区的土地面积有多大,但起码有个大致的概念。当加利福尼亚的读者,从记者的稿件中得知被烧毁的森林面积有4个旧金山那么大时,他们对火灾造成影响的理解就会更清晰。2006年《江城日报》刊发的《吉化五年节水可供一座城》也很说明问题。记者把在采访中得来的“吉化在过去5年中通过淘汰落后装置和技术改造节约新鲜水1.43亿吨”这一庞大的、“到底是多少”的数字,转换成它“可供应一座中等城市”,十分便于读者理解这1.43亿吨的节水量是个什么概念。

用频率、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字。200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在第3版的《战胜饥饿在行动》一稿,对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文章这样处理数字:“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每4秒中有一个饿死”。报道将每天的死亡人数换算成死亡频率,更加突出其死亡人数之多,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和认知其情势的严重。

用假设的手法,以一推十,以小推大,从而延伸出一个较大的全景数字。一个小的新产品的开发,单项的增加值也就是几千元,但一经过“乘”的计算,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便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马上就能把新闻的意义凸显出来。前些年,新华社播发的《每家换一个坐便器每月可节水4.9亿吨》,就是将一个新技术、新产品如果得到推广同有可能产生的全国效益联系在了一起,进而突出了更换坐便器在更大范围内的意义:“如果每个家庭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全国城市每月可望节水4.9亿吨。”为此,当时国家经贸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节水产品认证工作。第一批节水认证产品包括水嘴、坐便器、便器冲洗阀、淋浴器等。

用图形或表格对数字进行直观化处理。近年来,新华社、《法制晚报》等媒体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制作出很多清晰、直观的新闻,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经济报道中的每日外汇实时报价表、实时图表、证券信息浮动表等等,也都是新闻的一种新的信息传递形式。它们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创新实践。

用数字的特殊效果。数字的特殊效果包括反差、对比、强调、趋向显示等。2004年,《南方都市报》将地铁负债77%降到35%做到引题中就让数字发挥了趋向作用,而获得过全国新闻奖的《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利用数字的特殊效果,有时还要将抽象的东西数字化。大家都说联合国的会多文件多,但到底有多多,恐怕没人能说清。法新社1982年发出的一条电讯稿对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27万公里这个数字就把抽象的东西数字化了,利用数字特有的功能给人以震撼。

用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美国新闻界的朋友在讲这个问题时说,如果在一篇稿件里必须要引入一系列相关数字,记者必须仔细思考段落结构,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事实上,活用数字的方法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但也有许多事项值得注意。这里不妨转引艾丰引述鲁道生《新闻稿中数字运用初探》一文中的有关警告,让我们的新闻同行、特别是初学者共勉:

一是要准确,要慎重。准确不言自明。慎重是说要反复思量一下。有时数字越细,不见得越准确。如估产的数字,还要写到小数点以后多少位,那就未免过犹不及了。

二是最好留有一定余地,特别是在报道成就的时候更要如此。

三是不说没有把握的数字。新闻报道中说没有把握的话就很危险了,说没有把握的数字就更加危险。涉及到对数字的评价更要谨慎,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行。不要轻易说“创全国最高记录”、“创世界最好成绩”之类的话。

四是数字来源要权威,要选择最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不要随便引用那些没有什么权威的部门和人的估计的数字。

五是数量词要统一。

猜你喜欢

节水稿件数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