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报道散发泥土的芬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浅析
2011-08-15刘双红
□刘双红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4)
今年8月中旬,中央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近一个月以来,“蹲点”、“一线”、“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开设的栏目中;一大批来源于基层的鲜活的“接地气”新闻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如何让“走、转、改”活动走得更好、更远,每一位编辑、记者心中都应有杆秤,深刻理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九个字的深刻内涵,并付诸于实际,肩负起时代赋予给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走基层”。基层是新闻报道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群众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几十年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情系基层、扎根基层,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让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走进几代国人心灵深处的穆青,一直是新闻工作者的楷模。说到“基层”二字,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何为基层,基层倒底在哪里?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基层就是老、少、边、穷地区?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对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而言,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这就是“走基层”所要解决的“依靠谁”的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如果只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不深入到基层中,只能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于如何“走基层”,从9月22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了《带着感情走基层》、《带着责任走基层》、《带着思考走基层》、《带着追求走基层》、《带着真诚走基层》、《带着信心走基层》等六篇评论员文章,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如何在“走基层”的过程中,真正找到“接地气”的新闻素材呢?这也是“走基层”所要解决的“沉下去”的问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是“走基层”,要学鸬鹚抓鱼的真功夫,每次都“沉”在水底,每次都大有收获。新闻工作者也要一“沉”到底,不仅做到“身入”,还要做到“心入”,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视角,“挖”出好新闻。这里强调一个“挖”字,不仅要有力度、而且还要有深度,这样的新闻报道才给力,才会让受众闻到泥土的芬芳。通观近来各家媒体刊发的稿件,有这样一个通病,就是没有将“挖”字做到位,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只回答了一个人民群众“干什么”的问题。文章没有将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表达出来。若此下去,新闻报道无力度,“走基层”的能效也不会发挥出来。从这一点而言,编辑部门“重策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长计划、短安排”的道理就在于此,分时间段、有重点、有选择地连续报道一些人民群众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转作风”。记者是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还是人民的公仆?如果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正确理解了自己的身份,明白了“我是谁”的问题,“转作风”也就不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难以动人、抓不住要害、不被群众认可,其根源在于记者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高高在上、鼻孔朝天,又如何能与人民群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没有触及人民群众的心灵,又怎能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呢?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因而,在“转作风”的问题上,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在“转作风”的问题上,记者还需摒弃工作中的一些不良作风,如现在时髦的说法叫“邮件记者”,即记者每日坐在电脑前,将通讯员等发稿单位发来的邮件作为“新闻源”,既不核对“新闻源”的真实性,也不对“新闻源”进行深入地采访,只是“跟着感觉”走,将稿件进行删减编排即可,可以想象,“纸馅包子”的新闻事件也就不难出现了。其次,还有一种说法叫“克隆记者”,即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后,不是深入实际中去了解调查,而是通过网络将“采访任务”在网上进行搜索,改头换面之后就成了一篇新闻稿件。此外,还有一部分“电话记者”,这些记者不是靠“脚底板下”跑出新闻,而是靠“耳朵”听写新闻,一篇新闻稿件几个电话就搞定,只凭电话一边的感动写新闻,其真实性又有多少呢?在“转作风”的问题上,每一位记者不但要审视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而且整个编采部门甚至各家媒体单位都要好好总结一下必须摒弃的作风上的弊端。只有这样,新闻稿件才不会背离实际,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的大众媒体才会有更多的受众。
“改文风”。“改文风”是“走、转、改”活动的落脚点,最终解决一个“为了谁”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要明白一个问题,我们的媒体为谁办、给谁看。在新闻界有这样一个行话,就是“三板斧”的会议报道。这类报道拖沓冗长、千篇一律,可读性差,自然就不被受众欢迎。有时记者采写完这样的稿件后,笑称看这篇稿件的人只有两个,作者本人和编这篇稿件的编辑。虽然各家媒体都在高呼改革创新会议报道新闻,但老也走不出那个怪圈圈,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必须解决是给人民群众办报,还是给个别领导干部办报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上,应做到“短、新、实”。所谓“短”,记者力求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一个新闻事实,即能用200个字说清楚的问题,绝对不用250个字,即满足受众短时间获取新闻事实的要求,也达到媒体广而告之的功效。当然在这一点上记者还要明白,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还要不惜笔墨,给受众说个明白、说个透彻,起到媒体的导向作用。所谓“新”,记者要力求使自己的报道鲜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其讲求一个“新”字。就这一点而言,如何才能做到“新”就必须依赖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脚踏实地采访了。采访越深入,挖得越深,就越靠近活水源头,新闻报道做到“新”也就不难了。所谓“实”,就是新闻报道要实实在在表达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导向等,记者必须做到心中有底,即受众在读完你这篇报道后,获取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此外,在“改文风”的问题上,记者要明白“改文风”不单纯是“改文字”,要善于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这才是“改文风”最终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