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何平九论”的理论创新

2011-08-15胡殿文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何平政论忧患

□胡殿文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何平九论”产生的背景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加快转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是针对河南实际提出,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2010年12月20日至2011年1月21日,《河南日报》率先刊发9篇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提醒广大干部转变领导方式应该做到: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忧患”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整体“大局”,提升“创新”能力,讲求“责任”意识,强化“求实”和“为民”。八个关键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其核心是发展和为民。这些文章统称“何平九论”,它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河南省委精神,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卢展工的“一文”,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怎么做点了题。“何平九论”是进一步破题。“何平九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理论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凸显了实践性,增强了针对性、实用性,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论品质。对转变作风、改善文风,实现理论宣传大众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试就“何平九论”的理论品质进行探讨。

突出理论的创新性,体现了与时俱进

“何平九论”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从九个方面深挖领导方式的内涵,并加以剖析、阐述,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转变的重点,交给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一把又一把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在理论创新上凸显强势,在引导舆论中占领高地。在第九论中总揽全局,高度概括,用“八个领导力”来替代“机遇、忧患”等八个关键词,即: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运作力;从容清醒、化危为机的应对力;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实干为先、求实求效的执行力;恪尽职守、忠诚履责的向心力;发展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这“八个领导力”给力“何平九论”,使得“何平文章”的“腰”得到强力支撑。这一表述,得力于集体智慧的迸发,是对河南省党建理论的创新。实践证明,“何平文章”很多章句后来之所以被广泛引用,都是作者辛苦创新的结果。

比如,在第二论《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一文中,作者带着忧患意识写忧患,写出了新意。从字面理解,忧患是个饱含情感的词语,其中蕴涵的哲理并不高深,话题也不新。然而,这篇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放在哲学思辨上,而是放在饱含感情说忧患上,从情感入手,从民生疾苦切入,寓情说理,理从情出,娓娓道来,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文章说,忧患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情从何来?柴米油盐最关情,关注民生最有情,围绕民生说忧患成为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把握“接地气”的理念,在树“靶子”、说问题时,抓得准、打到关键点上,让人看得进去,达到了有感动、有触动的目的。

注重挖掘事实的深度,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何平九论”既注重挖掘事实的深度,也注意提升思想的高度;既体现了思想的智慧,更渗透着理性的光芒。其魅力在于站位全局,以高取胜,是“思想纸”的具体体现。观“视野放纵四海而凝聚于心”的气势,让人回味悠长。“何平九论”不回避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短板进行剖析,正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河南省上下通过对“何平九论”的学习交流,求得了认识上的深化,求得了观念上的转变,求得了思想作风的改进。在第四论《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中说:“‘短板决定水平,同时也决定命运’。人均收入低、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是河南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的主要羁绊。要痛下决心,补齐‘短板’,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不要小看这短短一小节的论述,它不但指出了河南发展的“短板”,也补齐了整篇文章的“短板”,增添了文章的思辨性和思想厚度。

写作方法上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

思维新、立意新,文章的境界才显得高远,才能体现政论文章的分量。

第八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开篇写道:许多看似复杂的事情,蕴含的道理往往很简单。中原经济区浩大磅礴,立意却大道至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这篇文章一上来就化繁为简,立意高远。

角度新表现为写新生事物和在生活中的新发现。“何平九论”选用那些紧跟社会节奏,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当代风尚的生动新颖的材料入文。在第八论中总结了一些新矛盾:“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哪里是我的家”、“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不断涌现的“房奴”、几十元填不满一个菜篮子的尴尬,用生动形象的新词汇表现出来,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结构新就是在布局谋篇上有新意。“九论十八谈”打破传统评论“三段论”的写法,均采用散文笔法,分段论述,每一段相对独立表达一个含义,但衔接得当,结构严谨。从整体上看,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散而不乱,活而有神,做到了形神兼备,彰显主题。文章从开头到主干再到结尾,不是虎头蛇尾麻杆腰的病弱之躯,而是体现了“虎头豹尾熊腰”的气势,显得十分厚重,结实。在第八论中采取了先立、再破、再立的文章结构。先用中原大地上“为民的榜样,处处可见”、“为民的情怀,行行皆有”、“为民的举措,层层展现”这样一组排比、递进的段落,立起了河南涌现出的为民典范。然后才是一组“民生不能忘”、“民意不敢违”、“民怨不可积”的段落,立起了批评的“靶子”。在批“靶子”时采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这样的领导干部深夜自省,不觉得亏欠么?”、“这样的领导干部扪心自问,不觉得有愧么?”、“这样的领导干部静心追思,不觉得不安么?”层层追问,犹如相对谈心。最后写“怎么办”时,采用了四个“第一”来领题:“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群众需要是第一责任”、“群众情绪是第一信号”、“群众疾苦是第一考量”。这样,既能突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至高无上性,又使文章有了独具匠心、精心安排的味道,读来朗朗上口。

凸显实践性,增强指导性、针对性、实用性,体现了学以致用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效,学习只有运用于工作才有益。这正是理论文章的品质所在。“何平九论”是“着力于做,求之于效”的典范。这些政论文章发端于理论创新,行之于工作实际,求之于有用有力有效,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论品质。

用大众化、必读性塑造理论品牌。理论文章不仅仅是精英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多的是靠广大群众。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让广大群众理解并接受理论,实现理论宣传的大众化,“何平九论”作了尝试。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大众化、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群众愿意读、听得进,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它直面现实,耐心解答比较敏感、棘手、难于回答的问题,真正起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作用;它鲜活生动,准确权威,体现了河南省委的指导思想,在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上具有“发音定调”的作用。针对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深入浅出地给出正面回应,实现了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很好地宣传到群众中去的目的,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注重理实结合,以用取胜。政论文章不能“空对空”,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用、管用为目标,应当在直面事实、把话说透的前提下保持“热运转”中的“冷思考”。比如在第七论《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中,作者有针对性地树起了这样的“靶子”:求真、务实、重干是一面镜子,不妨用来照一照;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把尺子,不妨用来量一量;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杆秤,不妨用来称一称;求真、务实、重干是一把手术刀,不妨用来剖一剖……使用了类似这样形象的话语,找到了“理实结合,以用取胜”的感觉。

注重文采,以势取胜。有人说,政论文章不外乎绪论、本论、结论“三段式”写法。然而,“何平九论”都是4000多字的政论文章,读者却能够读得津津有味。奥妙在于读者永远有初逢的惊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实践证明,政论文章的结构其实没有定法,它更不是八股文,文章的精彩,往往在于跌宕起伏,因此,篇章结构、语言文采以及如虹的气势,是赢得受众的重要一环。比如第九论的第13段: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这段对发展交响曲的描述,让人意向丛生,又有效舒缓了文气,可谓是得意之笔。正是把握住了这些原则,整篇文章才气脉完整,环环相扣,也体现了“何平文章”的大气磅礴。

猜你喜欢

何平政论忧患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画里有话
9.到那边哭去
哲理漫画
“革命”夫妻战友情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找不同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