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提高编采效能

2011-08-15毛金权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党报稿件人才

□ 毛金权

(忠州通讯社, 重庆 忠县404300)

编采,是报社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采编效能,才能适应报业发展的需要,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工作大局服务。

地市级党报编采工作的困惑

地市级党报所处的区域、单位级别、经济实力等,导致诸多困惑。

事业化管理体制带来运行尴尬。“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造成报社根据“在编”与“不在编”实行员工分为在编员工和聘用员工两种制度,在编员工因“铁饭碗”而不思进取,聘用员工主人翁意识淡漠。

进出口不畅影响可持续发展。由于体制原因,社内优秀人才难以提拔交流到其他单位任职,导致工作激情不高。社外优秀人才必须通过省级人事主管部门公开招考,经过“全才”性考试才能进入,造成报社急需的“专才”进不来,影响报社发展活力。

人才趋同导致新闻报道内容肤浅枯燥。在人才结构上,文科类人才较多,财经、理工、法律、经营类人才欠缺,复合型人才奇缺,导致动态消息类新闻偏多,而深度报道、评论、分析类新闻严重不足。

条件落后导致人才难求。地市级党报处在我国报业体系的最末端,没有与省级城市相比的优越条件,也难以用高薪吸引人才,培养成熟的编采人员往往跳槽到省级报社;新毕业大学生宁愿到大城市的企业打工,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报社就业。

提高编采效能的途径

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地市级党报必须针对自身的弱项,大胆改革,创新思维,巧借各种力量,提高采编效能,提升办报水平和质量。

推行全员聘用制,使人才产生向上的竞争力。打破人员身份界限,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合理淘汰”的方式聘用各类人员。实行领导干部聘任制,社级副职领导由全体职工推选,报社提名推荐,上级党委行文任命,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新机制。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对“在编”与“不在编”人员全部实行社内“合同聘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所有员工不论是否“在编”,均可参与公开竞争,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报社能力强的聘用人员也可管理“在编”人员。实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部门主任与员工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实行编辑主导制,部门主任就是版面主编,独自一人承担版面内稿件策划、编辑、排版、校对等全责。

围绕采编需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骨干人才向采编一线倾斜。岗位与任务挂钩、奖惩与绩效挂钩。争取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作为改革的示范,财政部门将报社所有人员工资整体“打包”划拨到报社而不发给员工本人,报社将政府人事部门核定到人头的工资额作为“档案”,实行“按岗位定任务、按稿件或版面等级打分、按得分拿薪酬”的分配制度,激发做好采编工作的原动力。

创新采编能力提升方式。做好持续培养计划,不断开拓员工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编采技能和水平,使报业人员跟上时代步伐。着力培养骨干,强化办报规律、宣传规律、政策法规学习,培养“专家型”的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家,成为报业发展的“领头人”。坚持以考促学,每年定期举行采编能力测试,将测试成绩占一定份额纳入年终综合考评。坚持常态培训,建立社内采编QQ群,各编辑每日选择典型稿件在群上实时点评,方便全员学习、探讨和提高;每年邀请资深记者、编辑授课;定期由报社领导带队巡回基层,对片区通讯员进行集中培训,现场点评;接纳通讯员轮流到报社定期跟班学习;每年分批派员工到先进报业单位考察学习。

整合资源,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助社会人才资源,采取外聘兼职方式,获得媒体所需要的稿件。地市级党报薪酬普遍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媒体发展所需的人才,但必须想办法得到媒体所需要的稿件。为此,聘兼职记者、实行项目合作是费省效宏的好办法。忠州通讯社在当地党政机关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等聘特约记者1名,在各乡镇聘请驻地记者1~2名,给予经济待遇,发给基本薪酬,规定每月采写稿件数量,按月考核,对见报稿超过基本任务数者再给予奖励;给予政治荣誉,在见报新闻中冠记者头衔,与报社员工一同参加评好稿得奖金;每年记者节奖励优秀兼职记者;提供采访方便,为兼职记者配发采访证,与所在单位做好协商,为他们采写新闻提供便利;给予任务安排,及时向兼职记者发布宣传重点,纳入策划稿件的任务安排,提高写稿针对性,使其在收获中提高积极性;给予政治待遇,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兼职记者,仅2010年就有12名兼职记者被调到上一级党委办、组织部、宣传部、城乡建委、林业局、移民局、教委等部门单位,这是一种很强的激励。此外,忠州通讯社还成立了小记者协会,暑假安排大中小学生到报社学习培训,培养学生采写新闻的兴趣。

忠州通讯社只有21名员工,“在编”职工12人。这21人承担着每天的《忠州日报》、《忠州手机报》、忠州数字报、忠州新闻网的采编出版。《忠州日报》自1998创刊以来,连年获评重庆市优秀区县党报,忠州新闻网获评重庆市优秀网站。近5年中,有110多件新闻作品获国家级、省级新闻奖等奖项。较高的采编效能,得益于创新思维,有效拓宽了来稿渠道,增加了来稿量——每年有约150名兼职记者为它服务。

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寻求活力。地市级党报在难以用高薪留住人才的情况下,要强化“人才在流动中、得益在过程中”的理念,建立起人才能进能出的机制。一方面,降低人员准入门槛,根据定期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聘用为记者。另一方面,不求所在,但求心在。对社内记者外流不设置任何门槛,记者流动到其他部门单位后,报社聘请其作为兼职记者,继续为报社新闻效力。由于他们具备了新闻眼,又容易了解到深层的信息,写出的新闻报道更有深度。畅通了出口,但留住了新闻。同时,要以培养新人为“生才”之道。注重对大学生村官、新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新闻培训。

引进人才避免同质化。新闻报道愈来愈专门化,媒体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才。在引进人才时,着重面向经济学、法学、自然科学人才,以适应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科学新闻的需要。

实行重大活动“集中突击”机制。重大活动需要大量记者时,抽调骨干驻地记者、特约记者到报社参与采访。这种特殊而灵活的办法解决了“忙时差人员、闲时嫌人多”的困扰,而且这些记者来自基层,视角独特,更能写出贴近基层实际需要而又十分鲜活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党报稿件人才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人才云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