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跨越 创新激活力——来自《铜仁日报》的实践
2011-08-15张著昶
□ 张著昶
(铜仁日报社, 贵州 铜仁55430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铜仁日报社以此为契机,在抓好报社建设的同时,慎重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将报社印刷厂和广告公司进行改制,组建为“铜仁梵净山报业有限公司”,实现办报与经营两分开。同时,大胆创新用人制度和办报机制改革,使报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办报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改变了长期在全省靠后的位置。
办报与经营分开 实现互动双促进
《铜仁日报》恢复创刊于1982年,是中共贵州铜仁地委机关报。到2005年底,报纸为四开八版黑白小报,报业经济收入500余万元,办报规模在贵州省处于落后状态。2006年后,社党组调整工作思路,在切实提高办报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尤其是2009年以来,以改革促发展,有力推进了报社工作、建设、发展的全面进步。
按照中央和地方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精神,铜仁日报社于2009年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印刷厂和广告公司的改制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扎实推进,2010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铜仁梵净山报业有限公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进行运作,开展印刷出版、广告、发行、物流、文化娱乐、旅游等经营项目,实现办报与经营两分开,报社潜心办报,报业公司主动开拓市场,实现两者互动双促进。
在改革的推动下,《铜仁日报》2010年发展为对开八版彩色报,步入贵州省内地级党报的平均水平,完成了全省最后一个地市级党报小报形式的转变。除了纸质媒体外,还开办了手机报——《铜仁时讯》,开通了梵净山新闻网和《铜仁日报》电子版。在办报能力水平上,实现采编流程无纸化办公,所有记者全部配齐手提电脑、录音笔等采访设备,办公条件极大改善。尤其是梵净山报业公司变化,完全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修了现代化的厂房,添置更新了高端印刷设备等,生产能力由以前印一张黑白报需6至8小时,提升到现在印两张彩色报只需1至2小时。随着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率极大提高,社会商业印刷量日益增加,印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收入从2005年的500余万元迅速增至1000多万元,坐上了全区印刷行业的“头把交椅”。
“考”“聘”结合 焕发无限生机
近年来,铜仁日报社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立足报社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行用人机制改革,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激活,提升了办报水平。
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进人关。从2006年起,无论是编制内进人,还是自行用人,铜仁日报社一律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近年所进的20多名采编业务人员,无一不是通过面试、笔试等环节录用,从而保证了新进人员的质量。
从2009年起,铜仁日报社所有中层干部一律实行竞聘上岗。当年7月,报社对在任的部室主任全部免职,通过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竞聘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环节,优胜者给予聘任,实行两年一聘制度。2010年7月,报社又对所缺的6个正副科级职位进行了竞聘任用。事实表明,通过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报社内部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机制和氛围,优秀干部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单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铜仁日报社人员身份由财政供养、自行聘用,内部(印刷厂、广告公司)借用等构成,人事管理较为复杂。为了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从2006年起,报社把所有职工的劳动收入分成基本工资、职工福利和绩效工资三大块,基本工资按国家规定发放;职工福利不论身份和职务,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绩效工资实行稿分制,量化基本任务,完成者发放定额,超任务者按实数发放,并给予奖励;完不成则倒扣,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工作有动力”的良好环境。
引入竞争机制 创先争优显活力
在采访与编辑业务上,铜仁日报社长期交替实行“分开”与“合一”,但均不能克服二者之弊端,致使报社长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活力。2010年开始,铜仁日报社在总结多年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办报经验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将办报编辑业务实行“采编分开”与“采编合一”两种模式结合:即把头版及综合、地方新闻与国内外新闻交由编辑部负责编辑,采访供稿由其他采访部室负责,即“采编分开”;把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分别交由社会生活部和经济生活部承担,由其全面负责采写稿件和统筹版面编辑,即“采编合一”;另开辟县市新闻版,与各县(市、特区)联办,分别由各县(市、特区)组稿和编辑,报社编辑部审稿。这种模式,无形之中在部室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记者和通讯员的积极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黔东革命根据地创立77周年之际,各个部室整体联动,提早安排,精心策划,全体记者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各县(市、特区)基层挖掘采访,推出了多个精品栏目、专刊,积极撰写评论文章等,集中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自6月9日开始,一版重点推出了“纪念建党90周年,踏访黔东红色足迹”专栏,综合版推出了“颂党恩·赞家乡·唱红歌”专栏,地方新闻版开设了“党旗飘飘”专栏,重点就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等进行深入报道;社会生活部全力以赴,精心策划,集中推出《党在我心中》、《身边的榜样》、《我们走进新时代》等专刊,小处着笔,大处着眼,主题突出,全面深入报道了各条战线取得的丰功伟绩,作品表现手法灵活,短小精悍,不失为一组难得的佳作;梵净山周末部全面跟进,推出了《我用经历颂党恩》、《黔东九十年雨露阳光》等主题宣传,以长篇通讯、诗歌、散文和图片等形式,刊发了大量有特色的文章,反响大、效果好;经济生活部紧紧围绕中共铜仁地委、行署“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连续推出多期经济视点深度文章,全面反映了全区经济社会巨大成就,宣传效果好。
编辑部更加注重版面统筹,精心策划,在认真打磨稿件、精心统筹编排好版面的同时,也重磅推出了《梵净杂谈》专刊,定期推出言论专版,既丰富了版面内容,又提高了报纸品位。同时,还为报社锻炼培养了一批撰写言论的优秀人才,获得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办报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铜仁日报社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报社记者经常在外采访,流动性大,2006年以来,铜仁日报社数年如一日,坚持利用星期五和周末时间,对全体采编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或点评近期报纸等等,提高采编人员业务技能。目前这一制度已连续坚持6年,形成报社雷打不动的“铁律”,且深入人心,提高了采编人员整体素质。
在今年4至5月份,铜仁日报社主要领导带队,分4批次组织采编人员到广东佛山日报社、山东烟台日报社等报社考察“洗脑”,邀请外媒资深编辑记者举办讲座等,开拓了大家视野,发现了自身不足,找准了努力方向。
为抓好通讯员网络建设,铜仁日报社成立了通联部,明确专人负责。坚持抓好一年一度的全区通联工作培训会议,加强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培养了100多人的骨干通讯员队伍,解决了报社人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办报水平。
在大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同时,报社还注重培养并对外输送优秀人才,2006年以来,分别晋升3位副高职称,推荐提拔了3名副总编辑,推荐输送1人出任县委副书记、3人分别到省党刊杂志社、地委办公室、地委研究室工作,1人考上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梵天净土春潮涌,桃源铜仁气象新。目前铜仁日报社已彻底还清了2005年以来所欠债务,实现“轻装上阵”。报社上下人心齐,干劲足,人人谋事创业、个个创先争优,整体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报业公司迅速成为铜仁地区印刷行业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