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新闻认知与媒体应变方针

2011-08-15邴智馥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0期
关键词:党报突发事件媒介

□邴智馥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2)

突发新闻常常让人猝不及防,总有一种被动的因素限制着记者的认识,制约记者把握偶然事件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应变能力的欠缺,而且在于认识的知觉难以达到明晰的地步。

突发性新闻以某种奇特的状态再现社会关系的必然性,在猛然爆发的形式中实现事物的转变,对整个社会产生震撼力,不过是客观规律的一种突变的再现。记者之所以难以把握它,是因为它的发生是完全无序、畸变的,人们无法预见它的发展进程。但实际上它必然要发生,最终构成某一领域的突变形式。新闻媒介随时应付这种突变,成为一项经常的使命。

社会发展规律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与整体趋势,不管突发事件多么离奇,都是这种趋势的必然反应。另外,偶然事件也可以是社会(或国家、地区间)矛盾的异变,其具体过程与总体趋势发生某些偏离,甚至改变其局部的性质和方向,但它并不能扭转总体趋势。记者掌握突发事件的这种属性,有助于确定突发新闻的性质,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件重大事故发生,死伤近百人,具体社会环境的有害因素促成了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但不等于这是整个社会性质导致的后果。记者从社会整体中把握这种突发新闻,需要着眼于全局,既要用本质透视现象,也要从现象反观本质,提出值得注意、值得警惕的倾向。这是突发事件和突发新闻可知性的第一个领域,记者不仅可以预测它的必然性,而且能给予正确的分析。

社会环境的变化,世界每时每刻的动向,都是必然向偶然转化的过程,表现为突发事件与一般事件的轮回交错。社会规律绝不能以纯粹必然的形式直接实现自己,而是转化为偶然的形式再现自身,媒体展示社会的变化都是通过突发新闻与一般新闻的交替报道,舒缓而深刻地揭示社会规律,使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的趋势。显然,忽视突发事件的报道,媒体就丧失了把握社会整体面貌的机会。

突发新闻与报道的第一时间

媒体面对突发事件,重视报道的时效性十分重要。在今天,报道的第一时间成为极为重要的概念,代表了传媒的效率意识和受众意识,常被新闻界的专业人士视为主导理念之一。

在事件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短暂的思想空白,即由于事件突如其来,受众来不及对事件作出任何判断,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这个关键性的间隙,通常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哪家报纸最先报道发生的事件,它就能第一个满足受众获悉事实的欲望,把媒体对事件的认识传给受众。媒介的先声夺人增加了它的覆盖率,由此滋生出公信力,并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捷足先登不仅仅给受众第一个送去了消息,而且引导了受众的理解力。媒介报道事实,同时也是在解释事实、揭示事件发生的因果,随之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引导力。解释事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常同事实一起抵达受众,对受众施加无形的思想影响。

新闻的时效性不仅是快报慢报的速度问题,也是能不能最先影响受众思想的问题。接受真理需要事实的佐证,最先介绍的事实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认识,后继者即使送来更为准确的事实,也需要一个刷新受众思想的过程。迅速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比向受众单一的“灌输”空洞的道理要有效得多。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往往让人迷惑不解,甚至令受众迷茫,媒介有责任指导他们的认识。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介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第一时间报道它,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对事件的理解,引导受众跟随媒介一起思考。这是媒体争夺受众、强化正确舆论导向的主要环节。

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的应变方针

我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应遵循“真实、时效、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摆正突发新闻和正常报道的关系。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既要及时让受众知道又不至于导致扭转其对全局性问题的关注,把握住社会舆论的主要方向,是主流媒体的主要应变方针。

突发事件是我国主流媒体必须关注的,但突发新闻不是报道的核心,更不是报道的一切。除非发生了有关国内时局的重要事件,否则不能把这类新闻作为报道的重心来安排,更不能特意地渲染。突发新闻只能作为一种即时报道,给予适度的反映,绝不能连篇累牍、占据大量版面,冲击有关全局工作的重要报道。对国外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能在一版多次占据头条位置,充当外国媒体的批发商。只有把突发新闻和报道宗旨整合得更为适度、严肃、高雅的媒体,才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屋建瓴的气势。

2005年,国内外的突发事件连连发生,媒体炒作下的信息激流跌宕不定,新闻热点中的理性似乎十分淡薄,传媒界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操作方式。《江城晚报》以事件的敏感性和社会效果作为权衡如何报道突发事件的标准,在事件解释和版面安排上都体现了一张市民报的灵活性、贴近性和严肃性。

重大的政治性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命运或国际关系,其复杂性与深层次问题,记者或媒体一时可能看不清楚,甚至根本无法知道它的内幕与政治背景。对这类事件,媒体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地判断,要考虑事件的政治属性、波及的范围和各种后果,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冷处理。冷处理的含义是指编辑部不急躁、不盲目、不轻率地处理报道素材和报道方式,而是在第一时间立即举行新闻决策会,同时向党委或相关部门请示,按照中央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决定报道内容。面对政治事件,作为党报毫无疑问应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就不仅是新闻学的常识,而且是宣传纪律的基本要求。

既然是应变,自然不能迟钝、拖沓,不能贻误报道时机,坚持第一时间的报道效率仍是党报不能忽视的。如果各国媒体都在争先恐后对同一个政治问题介绍对己有利的事实,我们的党报怠慢和沉默就是让出舆论阵地,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动性和责任感。这时,时效性即政治性,报道迟缓就意味着政治麻木。突发事件大都是激变的,后续会有无限曲折,丰富的信息、突发新闻也总是高潮起伏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管哪种类型的媒介,一旦介入突发事件报道,不得不调动骨干力量追踪事件的发展,及时推出最新的新闻。派出记者深入事态变动的最前沿,高效地使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加强指挥报道的机动性,在当今世界新闻竞争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党报理应在这种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猜你喜欢

党报突发事件媒介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