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源要兴高潮
2011-08-15牟雪江刘红
□ 文/牟雪江 刘红
责任编辑 莫北
第二代生物能源研发的“中国潜力”,必将坚定企业投资该领域的信心。
辨风看向
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13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3000万千瓦,在2010年底550万千瓦的基础上分别增长1.36倍和4.45倍。
风向解析
在庞大的装机目标数字引导下,我们相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兴起建设生物质发电厂的高潮。而在这组数字背后,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它表明了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这将坚定企业投资该领域的信心。
据了解,目前我国利用薯类、甜高粱、小桐子等非粮作物植物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已进入示范阶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近期完成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以非食用粮糖类农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潜力约为1500万吨,以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潜力约为200万吨,以油料林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潜力约为数百万吨,以纤维素和藻类生物质为原料的先进生物燃料生产潜力可达每年数千万吨。
可以说,油气价格的不断走高促进了全球各国对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近年来一些领先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建立扶持与监管并重的政策体系,促进生物燃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扶持政策方面,近年来美国和欧盟许多国家陆续引入了再生燃料标准(RFS)等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并特别规定先进生物燃料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更高贡献度。这保证了生物质一代燃料在走出“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二代生物质燃料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渐入佳境。美国开发出利用纤维素废料生产乙醇的技术,建立稻壳发电示范工程,年产乙醇2500吨。欧盟在其发布的“欧盟能源发展战略绿皮书”中指出,2015年生物质能将由目前占总能源消费量的2%左右提高到15%,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将替代20%的化石燃料。
我国对于二代生物燃料利用的途径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积极推进燃料乙醇开发的同时,国家还努力倡导生物柴油的研发。目前全国有2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生物柴油生产,年生产能力约为30万吨。近年来,在双低油菜优势利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开发了麻疯树果实、黄连木籽以及利用季节性闲地种植油菜等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近期,由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展开的新一代能源作物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经过3年多的种植试验,证明原产我国的芒草将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能源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
之所以说“革命性影响”,专家根据芒草在我国的产量,保守地进行了一个效益测算:除开耕地以及不宜种植土地,黄土高原有43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于种植芒草,根据甘肃庆阳试验基地的产量,保守估计以每公顷年产芒草干重11吨计算,总产量为五亿吨。这些产量如果全部转化成乙醇,大致相当于我国2010年消耗的汽油总量。
再进一步推算,如果在集中分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北的贫瘠、退化土地上种植一亿公顷(100万平方公里)芒草,以平均每公顷干重10吨计算,总产量为10亿吨,可发电1458万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亿吨,相当于中国2007年总用电量的45%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8%。
这对于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专家指出,如果未来利益各方共同出力化解诸如原料短缺、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等产业发展弊端,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则未来5年国内生物质能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值得期待。
芒草作为能源作物的潜力替代品种,首先在欧洲得到认可和测试。去年,英国启动了巨芒草能源计划。英国最大的火电站德拉克斯电站已经开始将煤和芒草混合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