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好新闻线索来源的发酵池

2011-08-15周桂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9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通讯员律师

□周桂清

(东莞时报,广东 东莞 523076)

修好新闻线索来源的发酵池

□周桂清

(东莞时报,广东 东莞 523076)

沙滩有退潮的光景,周郎也有才尽时。新闻采写也不例外。翻开手头上的报纸,经常会看到熟悉的名字。不过,细细多看几期,不难发现,一个媒体,总有一批冲锋在前、稿件多、文本好的采编队伍。当然,也存在一些时而断炊、找不到料的同行。

回想采编的历程,我一直信奉:新闻总在路上,而追求最卓越的新闻,需要丰富的新闻线索和专业队伍提供支撑,这样的队伍,在实践的理念中,一般由通讯员、专家、律师来充实。这三者是新闻线索来源的发酵池。

活跃的通讯员 随时随地提供新闻

“通讯员”一词,对于新闻采编同行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一位老朋友。在上世纪80年代,报社、广播站、电台等媒体格外重视通讯员,曾设有专门的部门和编辑来处理通讯员的来稿。为方便通讯员投稿,媒体还在一些车站、码头、街头和大企业门口,设立“投稿箱”,并安排专职人员定时开箱提取稿件,同时不定期对通讯员进行培训,年终还特别评比优秀通讯员和优秀通讯员稿件,开大会表彰奖励。

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现象渐渐边缘化了。由于媒体队伍的充实,新闻职业报料人的兴起,独家新闻、深度特稿成为媒体竞争的拳头产品。

部分媒体还认为,职业线人的热情,只要有充足的经济回报,就不愁新闻线索;同时要照顾记者编辑的利益,对通讯员“舍重就轻”也顺其自然。

可是,好线索、好题材仍是采编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南方一家新成立的都市报为例,虽然将报料线索奖金最高提至3000元/条,见报了的新闻线索至少是50元/条,稍微有看点的线索都在100元/条以上。但真正主动拨打报社新闻热线的报料并不多,平均起来每天基本在10条左右,最可怜时,一天没有一起有用的报料。因此,光以经济回报作考量的报料并不具备竞争力。

而在采访经历中,我碰到一起最令我感动的事情,在2003年“非典”时期,当所有的人都在回避这个敏感问题时,我以前的朋友主动在深夜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送了一个重症病人到了广州,而这个病人是当时东莞仅有的三个“非典”病人之一,此时,采访是顺滕摸瓜的事。

打开采访本,我可以清晰地告诉你,我手头上至少有200多个通讯员的电话和邮箱。每天打开邮箱,都会有不少新线索和消息。这些通讯员有出租车司机大哥、政府行政人员,还有公司企业的宣传人员,甚至菜市场的摊主阿姨,遍布城市里的各行业角落。

有一次,经常为我们小区做清洁工程的肖师傅,半夜电话告诉,在回湖南的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肖师傅说,不管你们能不能赶到现场采访,但我可以用手机拍一些图片,提供给你们。虽然他曾先后提供了20多起线索,但从来不提什么回报,他只是说喜欢看我们的报纸。

因此,在真正的通讯员眼里,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

自从有了这200多双“天眼”之后,我从不会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每天的重心就是筛选和核实。

当然,许多人会问,如何和这些人打成一片?套用时下的说法,就是交心。

曾有一位银行里的通讯员,在我不从事金融新闻两年后,突然有一天电话约我吃饭,在餐桌,她说有一事需要帮忙,就是请我给她介绍一个男朋友。我非常感动,一个能将如此私密之事告诉你的人,碰到新闻线索能不向你提供吗。

事后她告诉我,因为我以前对她的每一个来稿和线索,都给予了及时的回复。有价值的,核实、充实、提炼,刊发,不能用的,也事实求是地告诉她为什么。

200多位通讯员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现在虽然主要从事编辑工作,采写的新闻很少,但这支通讯员队伍却还在增长。

资深的专家 注入更丰富的新闻观点

新闻从业人员是杂家,白天写交通事故的稿件,晚上可能还得做一条银行加息的经济影响报道,明天可能要采写一条医疗纠纷的新闻。

记者不可能通晓所有的专业与细节,但读者喜欢丰富的内容,更愿意看通俗易懂的故事。此时,请专家给我们现身说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报一个跑财经战线的经济记者,手头上有全国各地经济体制研究会的通讯录,经他整理的专家队伍,目前有联系的专家至少有180人。

这位同事说,他的专家队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校里的研究员和教授,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二是各行业里的资深人士和协会智囊,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三是民间机构的资深人士,能与市民形成良好的互动,掌握底层的真实声音。

很多人认为,新闻就得讲究事实,只要如实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采访对象的观点,做到不偏不倚,基本上就能完成报道要求。

其实,在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虽然报纸传承的是新闻,“但谁会经常翻看昨天的报纸呢?”新闻讲究的就是时效,抢眼的是源于事实的创新。

但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作为一名有理想的记者和编辑,让自己的报道更加有力量,让版面上的文字更具影响力,就必须有独到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

这样,大家就明白专家的意见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与专家沟通,像和通讯员交心碰撞一样,相敬如宾。作为某一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专家基本上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在一定范围内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引用并适当呈现他们的观点,不仅可以增加报道的分量,更能引起读者的同鸣。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2007年的厦门石化“PX”(对二甲苯化学名的缩写)事件,媒体围绕该事件的报道,在取得决定性转机的因素中,总也绕不过一位关键性人物——来自厦门大学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

正是这位专家在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联合百余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赵玉芬检索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分析“PX”项目中化学物品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报告虽然只有几页纸,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专家科学地求证的过程中,井喷的民意,促使决策层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决定迁建厦门“PX”项目。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场长达10个月的公民行动中,新闻媒体一直在跟进,民众没有放弃、专家更加坚定。从专业的角度说,专家更清楚事件的本质,所表达的数据和观点,都是以学术的态度进行了专业的论证,理性而通俗易懂,这比“光扯着嗓子喊上两句”更有力量。

新闻报道就需要这样独立的声音来传承力量,而这些声音,最好让专家给个通俗易懂的诠释。

严谨的律师 让新闻文字变得无可挑剔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不真实,不仅会导致媒体失去公信力,也会给媒体自身惹来麻烦。虽然目前媒体绝大部分从业人员能够恪守职责,但每年总有一些记者编辑,采编作风不深入,不注重事实核对,假新闻、失实报道也时有发生。

同时,即使文章内容没有什么瑕疵,但照样还会接到法院的诉讼。最典型的是2006年的富士康向记者天价索赔3000万元事件。

媒体站在法庭被告席上,也并不鲜见。为了应对官司和媒体维权,目前在不少沿海城市,一些知名的大报大刊,不仅聘请了专职的法律顾问,部分媒体还在内部设置了独立的法律室,专门应付媒体诉讼。

而作为记者编辑,在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律师,建立一支为采访提供法律支撑的律师队伍,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目前的律师,对于记者来说,手中有料,嘴上也有料。

手中有料,就是指他们一般都会在开庭前接到法院或者委托人的通知,当庭聆听这些案件,对于记者来说,不仅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可以轻松地在现场采访当事人。

在2007年3月,东莞曾发生一起银行卡被盗损失27万元的案件,在开庭的前一个晚上,记者接到一位律师朋友的电话,虽然他不是当事律师,但他详细地告诉记者出庭律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并表示如果要采访,他可以提供协助。进入法庭聆听案件经过,报道也就水到渠成。

目前,有不少案件回避媒体采访,记者只得等法院的通稿,这不仅需要时间,更不能呈现各方的冲突矛盾,但借助律师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当庭观摩,可以迅速与案件各方建立信任,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

同时,律师嘴上也有料,这主要是他们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观点。作为律师,无疑是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一个商业纠纷、一个民事矛盾、一个意外伤害,只转述当事各方的说法,虽然也可以整出相关报道,但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信息的“二传手”,并不能从中得到借鉴和警示意义。

但引用律师的说法,从中立的角度,简要地分析各方的得失,引出各方的责任与义务,说出事实的发展方向,不仅让文字更丰富,其内容和观点也无可挑剔。

当然,在与律师的交流沟通中,作为独立公正的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原则。我们不排除有些律师借媒体之力,以达成自己或者委托人的利益。此时,坚守“导向高于一切”的原则并不影响正直的律师继续提供新闻线索。

(本栏编辑:吕道宁)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通讯员律师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新婚姻法”说道多 听听律师怎么说
通讯员专栏
“建设律师队伍”:1950年代的律师重塑
我遇到的最好律师
新闻线索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律师?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