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才能写出好的短评
2011-08-15□金娜
□金 娜
(《今日邵东》,湖南 邵东 422800)
“善于发现”才能写出好的短评
□金 娜
(《今日邵东》,湖南 邵东 422800)
新闻短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编辑部观点和主张的一种简短评论。短评一般是与典型报道、通讯等配套发表,主要是对新闻中需要引起读者特别注意的问题,从道理上加以阐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短评不配合新闻报道发表,它可独立成篇。一些党报记者时常抱怨苦于没有短评线索,写不出短评来。结合笔者在报社几年的记者编辑实践经验,谈谈“善于发现”才能写出快短评。
第一,善于在采访中获取短评线索。作为党报记者,出去采写会议新闻比较多。做有心人,会议新闻也可捕捉到短评线索。2008年11月26日下午,笔者参加了全县召开的一个会议。当时,全县财税督战会、国有资产归集会和县城绿化工作会三会合一召开,会议时间短,内容丰富,效率高。笔者边开会心里就边感慨:笔者在此以前开了很多会,县里此举可谓较新,是精简会议的一个好做法。于是,笔者细细想出精减会议的三点好处: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降低了行政成本,三是改进了工作作风。结合正值年终岁尾,是各种会议召开的“旺季”。笔者回去完成这次会议的新闻稿件后,以《精简会议好》写了一篇短评,此短评发在了本报一版上,对号召和推动全县精减会议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跟随领导下基层采访过程中,只要善于发现采访过程中的细节,也可获取短评线索。2008年7月19日,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来到邵东县视察,笔者随同采访。笔者留意到一个细节:在廉桥药都科技产业园视察时,蒋建国与经营户亲切交谈后,经营户拿出几瓶矿泉水递给蒋部长一行,蒋部长连连拱手作揖表示感谢,并真诚地说:“我们刚喝过水,你拿回去吧,这可是用你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省下来可购进好多药材卖钱呢!”笔者当时有所触动,是啊,这个细节就是党员干部民生情怀的真实表现啊!于是笔者迅速以这个细节做由头,以《细节彰显党员干部的民生情怀》写了一篇短评,短评引起了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关注。
2009年7月11日,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贝诺医院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小组来到双凤乡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公益活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军全程陪同。每到一户村民家,刘军部长都要主动上前,拉着小朋友的手进行亲切交谈,向家长嘘寒问暖。在东南村贫困户李功阳家中,当了解到李家的艰难境况后,刘军部长更是禁不住自掏腰包,表达心意。从刘军部长的这些举动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亲民情怀。正是这种亲民情怀,感染着笔者回去后快速完成了短评《带着感情下基层》。
在乡镇实地采访时也要用心观察,仔细琢磨,方可获取短评线索。2009年8月20日,笔者应邀到流泽镇采访。19时许,笔者跟随流泽镇近百名群众,来到县政府大坪内,目睹他们自发地敲锣打鼓,打着条幅,捧着一封大红感谢信和两面锦旗,向县委、县政府为县公安机关流泽派出所请功,当时场面十分感人。于是,短评《“请”出一片和谐》在笔者回去后就迅速诞生了。
第二,善于在新闻报道中获取短评线索。本报2008年11月5日四版刊发了通讯报道《大义汉子千里单骑入川救灾》,说的是廉桥镇黄泥村年近50岁的农民谢银芝从电视上看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房屋倒蹋、生灵涂炭的惨状,便怀揣家中仅存的1600元钱,毅然赶赴灾区参加救灾。看完这篇报道,笔者不禁为谢银芝的这一举动肃然起敬!从他身上,笔者感受到了他那颗仁善之心,他那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感。他的壮举,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写出一篇短评,《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号召人人争学身边的榜样,愿我们身边的榜样越来越多。此短评在本报报纸的一版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本报2010年9月29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金赛华捐资288万兴建教学楼》的消息稿,说的是黄陂桥乡贤达金赛华,2010年9月27日为母校——黄陂桥乡中心小学捐资288万元修建“赛华科教楼”,此举创下了我县捐资助学单笔个人捐款最高记录,成为全县捐资助学第一“强人”。在这之前,金赛华曾先后数次爱心捐款达数十万元。看完这个报道后,笔者心中就在纠结,财富与心灵的关系,思索后进而挖掘出短评的主题——金赛华的心灵中有一块“闪亮的金子”,然后写出了短评《金赛华心灵中的“金子”》,发在了本报报纸的一版上。
第三,善于在编发新闻报道时获取短评线索。2008年10月25日,笔者编发了一篇由县计生局的通讯员写来的《我县对违法生育者说“不”》的消息稿,发在三版头条。文中说的是2007年11月份以来,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会公众人物违法生育专项清理活动。目前,共清理出183名违法生育党员干部(职工),这些人员中主动自报且交清社会抚养费的受到从宽处理,保留了工籍和党籍,有2人被开除公职。编完稿后,笔者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执笔,写了篇编后,并在写法上力求生动形象,使用了一些比较形象、通俗易懂的引语,如力争让这样一批人群“掀起你的盖头来”、“超生”行为、付出了“超人”的代价、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特权“躲”着生、“偷”着生。此编后为这篇消息稿壮大了声势,对违法生育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2010年6月2日,笔者编发了一篇由本报记者采写的《老上访户的新生活》的通讯稿,发在三版头条。编完稿后,笔者总在思索,昔日老上访户,今日种粮大户。在县、乡两级党员干部的正确引导和倾心帮扶下,短短几年时间,在流泽镇村民唐国莲身上就发生了这样巨大的转变。这样的新闻事实太典型了,于是笔者马上着手写了一篇编后,从唐国莲的典型事迹中,总结出县乡党员干部做到了知情、用情、动情的“三情接访”。此编后为全县党员干部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升华了通讯稿的主题。
无数事实证明,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新闻稿件,同样的现场观察,不同记者编辑发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能否获取短评线索和短评作品的高下之分。其实,用心留意、时时注意那些细小的线索,勤于思索,是能写出快短评的。当然,这些首先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锻炼渐渐培养出来并加以提高的。所以,平常记者关键在于头脑里要有全局。所谓全局,就是说,一方面通晓政策,了解每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实际,即党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群众的反映,存在的问题等。用一句行话说,就是“吃透两头”。同时要注意在平时广泛积累知识、积累思想。要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勤于思考,要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有了比较,才有鉴别,然后才有选择。不知道差,就不懂好;没有高山就显不出平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比较出新闻短评线索。没有比较也就没有新闻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