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视阈中虚拟实践的逻辑性构建
2011-08-15赵秀文
赵秀文 金 锋
(天水师范学院 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新世纪之初,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和网络正以巨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疯狂地蔓延,并对人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冲击和突破,标志着人类的一种新型的实践观——虚拟实践形成。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哲学上反思实践范畴,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意蕴。
一、虚拟实践的界定性探索
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以来,计算机就以其巨大的效用改变着人类社会,如今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借助计算机网络,人用0和1这一对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字可以把诸如虚拟社区、虚拟医院、虚拟课堂、甚至虚拟性爱、虚拟战场……这些人机互动、虚实相生的特殊物质形态带入我们可以真实体验如同身临其境的感知世界—网络世界里,从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具有现实特点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这就是虚拟。虚拟从词源上看是中世纪逻辑学家邓斯·司各脱首先创造了拉丁词“VIRTUATITER”(虚拟),意指“具有可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实际上起作用”、“事实上存在”等。但虚拟作为人的思维理想却发端于中国《易经》的阴阳八卦,发展于莱布尼茨的“数字万能字母”思想,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革命,进入现今的比特时代,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虚拟:意指用0和1的数字化方式来表达和构成事物及关系,它不仅是对现实的复制和再现,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的超越。这样虚拟就使人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生活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能力和自由度,使人在虚拟世界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去操纵现实世界原先的可能或不可能,进而证实可能,变现可能和预演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网络才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渗透于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曾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不仅说明了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暗含了作为技术物化的工具也对人们的实践水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和方法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手推磨和蒸汽磨的时代,人类的实践是以劳动为内核,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人的生存世界是人类现实社会,凸现着人的外在性因素。如今,虚拟网络世界造成了人的超现实性的存在,使人的实践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虚拟实践,从而使“实践除了具有劳动特性之外,还具有虚拟的本性”,凸现着人的内在性因素。
那么,何为虚拟实践呢?所谓虚拟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前数字化时代人类虚拟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升华。虚拟实践首先是人类实践方式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它第一次使人的实践对象不再是纯粹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而是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作为实践手段,将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实践手段的“数字化”,使虚拟实践摆脱了原始状态下虚拟思维对象的空无和神秘,解决了物质生产实践对象创设的诸多局限与无奈,把人类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融会到“预置”对象的计划或设想中,经过虚拟实践的操纵、预演和证实,来寻找和发现事物各种新的可能性,进而展示其接近现实的真实图景。从而就在新的技术实践中实现了虚实两极的有机统一,使现实实践摆脱了单一的物质束缚,进入了物与神游的澄明之境。虚拟实践的崛起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
二、虚拟实践对物质生产实践的超越
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它与传统实践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
(一)在实践对象上的超越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实践既是人和人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和人之间互换活动的社会过程,同时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能力与信息的变换过程。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立足于物理的时间和空间的,直接面对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表明人的实践对象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而虚拟实践则不同,它是以现实实践为基础,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作为实践手段,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将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因此,虚拟实践使实践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历史性的扩展和变革,它使人的实践活动不仅面对着原先的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而且背靠着新生的“虚拟世界”以及虚——实世界的关系。
(二)在实践手段上的超越
实践活动的中介手段是实现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由对立走向现实统一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其本身是人们以往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因而它又是不同时代实践水平的客观标志。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活动中介手段只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纽带,不能派生和创设客体,在空间上处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它既同主体保持一定距离,又同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而在虚拟实践里,情况则大不相同,虚拟技术这种数字化的中介手段其本身就能展现一个虚拟现实,它派生和创设着虚拟客体。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虚拟技术,就没有虚拟客体。在空间结构上,虚拟技术这种数字化的中介手段同虚拟客体是无间距的;在存在形态上,虚拟技术这种数字化的中介手段同虚拟客体是联体的。因此,在虚拟实践中,数字化的中介性就渗透、隐蔽在虚拟客体中,成为虚拟客体的基础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在实践形态上的超越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形态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应用物质手段在物理空间中同物质实体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或获得新的物质实体。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客观实在性。虚拟实践则是主体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借助虚拟技术通过对现实的模拟、仿真、变形、缩微或扩张而形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的感觉世界。展现在视屏上的实践结果是虚拟影像,犹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虚拟的本性。然而,虚拟实践不是空穴来风,它所包含的精神活动不能没有物质实体,更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所以,它还有客观真实性的一面。
(四)在实践方式上的超越
由于受人的感官功能的生物有限性和实践活动的物理时空限制,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类无法通过常规方式去认识或认识不到许多现实事物,这就使人类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的局限和无奈。虚拟实践则不同,它摆脱了原始状态下虚拟思维对象的空无和神秘,解决了物质生产实践对象创设的诸多局限与无奈,把人类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融会到“预置”对象的计划或设想中,经过虚拟实践的操纵、预演和证实,来寻找和发现事物各种新的可能性,进而展示其接近现实的真实图景。从而就在新的技术实践中实现了虚实两极的有机统一,现实实践摆脱了单一的物质束缚,进入了物与神游的澄明之境。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虚拟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面对时代的挑战,勇于在实践中思考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自己。虚拟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破以往实践的局限,适应时势,在马克思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新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虚拟实践尽管有许多不同于马克思物质生产实践的一些特征,但它并没有改变马克思物质实践的基础,它的核心仍然是生产劳动(特别是人的脑力劳动)。因为虚拟实践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它只具有相对的“虚拟”意义。它虽然可以超越现实、远离现实,但虚拟现实最终要为现实社会服务。人可以生活在虚拟现实中,可以把虚拟现实当作实践的对象,但人不可能长期地和全部地生活在虚拟现实中,不可能从虚拟现实中取得自己想要的物质实体,人的生活根底是现实社会,人最终实践的对象还是现实社会。同样,人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作出多种意想性的探索和选择,作出多种行为方案和决策,并最终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方案和决策,但方案和决策的最终实施不可能在虚拟世界中完成,而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实实践是虚拟实践的基础,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补充和扩展,它们相辅相成,互补长短,构成实践的整体,共同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虽然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共同推动着实践的发展,但是人类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只是其中的一种基础性的生活方式,它无法包容也不能取代在世世代代交往中出现的其他生活实践方式,它总是与社会交往实践交织在一起,并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而虚拟实践正是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实践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是人类的需要构成实践的根源,是人的切身利益成为实践的内在驱动力,但人类的实践类型总是受到特定时代技术、社会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总体性结构上达到预期目标。虚拟实践正是适应当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也难免有不足为世人称道的地方。虚拟实践不能取代现实实践的作用,而只是一系列现实实践的一个环节,虚拟实践的许多结果只有转化为现实性的物质存在才能为主体所享用。“网上游戏”虽然丰富多彩,但永远体验不到身临其境的无穷乐趣;“网上就餐”虽然浪漫有趣,但绝对是填不饱肚子的。还有,在虚拟实践中,由于实践主体是以符号形式出场的,造成真实个人的“缺场”,加之计算机网络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规范还没有制度化、法律化,所以主体之间也就缺乏责任感和约束力。例如像黑客骚扰、网上洗钱、网络色情、网上欺诈、垃圾邮件、制造病毒等等行为,就是钻了互联网的这个空子。虚拟实践非物质性方面的优点,恰恰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但是,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不管怎样,数字化生存的确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虚拟实践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选择,我们要与时俱进进,抓住机遇,作出合理的选择,去实现自我的历史性超越。
[1]章铸,吴志坚.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2,(1).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