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1-08-15孟军
孟军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海 200235)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方面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还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红色网站”,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并积极开展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引导学生思想。在取得大量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利用高校网络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1.辅导员所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力不从心。一名政治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承担其他的行政事务。许多琐碎的工作让政治辅导员无暇顾及,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深入地开展,许多本来精细化的工作也只能粗略化完成。所以,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就会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创新。
2.工作的方式有限,效率不高,主动性差。虽然QQ群、MSN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交流平台,但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不便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需要通过进行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而个别指导宣传的效率始终很低。在主动性方面,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表现在网络思想教育板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但是因为这些方式不能完全、深入地应用于指导学生生活,只能等问题出现后再教育,所以导致主动性差的问题。
3.政治辅导员的实施力度不够。在当前的工作中,许多政治辅导员都认识到这样的工作方式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采用了诸如QQ群、飞信等网络对话技术,营造随时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但在真正实施中,QQ群与飞信往往只是成为了老师通知学生具体事宜的一个渠道,辅导员有限的工作精力很难通过这种方式针对多个同学的多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势必影响了网络的实施力度。
4.权责不明,使问题复杂多样化。思想教育工作并不只是辅导员一方的责任,有些学校认为只要跟学生有关的问题就是辅导员的责任,认为学生在网络上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有义务解答。殊不知,思政工作是一项需要日常教学、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合力共同促进的教育。因为学生思想方面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学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引发的,所以网络思想教育不能只是靠辅导员的日常网络交流进行宣传和教育。如果权责不明,不能设立专门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板块,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负责,只能使问题变得复杂多样化。
(二)消极负面网络文化泛滥,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学生所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过滤”,但是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特征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难度较大,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诸如色情、枪杀、打斗、盗窃、诈骗等信息比比皆是。西方的邪教组织也正利用网络进行谣言的散播,使一些大学生盲目跟风,从而扰乱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我们的青年学生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其价值观也容易受西方霸权主义、边缘化、潜在的霸权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样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倾斜,甚至扭曲,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解决对策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所以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凸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进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所以这就需要网络思政工作者具有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懂得网络专业知识,熟悉各种应用软件。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通过教育网站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真理、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依托校园主题网站,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校园网站上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建立目标明确、突出主题的网站。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开辟网上专题论坛,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抓住网络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创建红色主题网站或“两课”专栏,使“两课”教育走进网络,提高教学效果,拓宽网络思政的空间。吸引学生关注和讨论。但是,由于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件普通的事情,在网络上很容易被夸大,被众多人关注和讨论,很容易引发群体性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所以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机制,问题处理机制。这样不仅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而且有助于有效控制事态发展态势。
(三)充实网络内容,突出特色,为学生搭建服务平台
网络内容应该新颖有特色,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按照传统教育模式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者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没有贴近学生、走进生活,只是把课本的内容搬到网络上,这样势必会失去网络创新的本意,所以网络思想教育要采用新的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利用网络搭建诸如网络学习、生活服务、助学贷款、就业服务、心理健康等服务平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网络监控,建立网络安全机制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力度。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实现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突出、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网上行为,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及抵制不良信息的的能力。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确保信息安全和健康的发展。(3)引导学生的网上行为。对那些网上随意制造谣言、肆意煽动、扰乱网络秩序的人予以严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4)建立信息管理制度。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阻止危害信息的进入,及时删除不良信息,把好网络安全关。总之,要严厉打击有害信息,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域外网站的统一管理,建立一套严格的自律机制,对相关的网站进行实时监控。
(五)网络心理咨询与教育
网络心理咨询因为具有隐蔽性,所以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畅所欲言,围绕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展开讨论,这对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敏感性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引导,以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网络互动系统,形成专门的心理辅导队伍,在一定的时间段由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解答,同时学生也可以留言或者预约时间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在团队交流与沟通中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人际关系、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精神痛苦等工作进行心理辅助,纠正认识偏差,克服情绪障碍,唤起自我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宣泄和疏导,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及展望
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逐渐养成自律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尽快开设与教好网络伦理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有关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各种有害信息自觉地加以抵制,最终成为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主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借鉴传统教育经验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所创新,有所开拓,要实现以人为本,使网上网下传递的信息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就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
[2]隋国华,张嫒嫒.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4).
[3]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增强网上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战斗力[J].探索,2005,(2).
[4]杨泽宇.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高教研究,2000,(2).
[5]吴汉德.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1,(3).
[6]林晓海,陆永平.网络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0,(4).
[7]汪有荣.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张金彦,王建军等.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