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1-08-15乐承耀
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012)
百年前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拓宽了视野。沿海开放城市宁波,由于工商业发达,成为浙江较早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城市之一,不仅较早取得辛亥宁波光复的胜利,而且在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辛亥光复和政权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涌现了马宗汉、童保喧、王正廷、陈时夏、周淡游、沈瓞民、范贤方、朱葆三、陈训正、虞洽卿等一大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人物。
一、宁波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宁波在辛亥革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参加革命时间较早。辛亥革命反清思想的准备,应该推孙中山为代表的两广革命志士,但浙江的知识界中不少有识之士,也日益由维新转向革命,如章太炎、蔡元培都已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到1902年之间,完成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他们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开设爱国学社、爱国女校。“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大造反清革命舆论。与此同时的东京中国留学生爱国运动也遥向呼应。宁波籍人士直接参加了这些活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0月,东京浙学会留日学生,在王嘉祎(字伟人)处集会,浙江大学堂(今浙江大学)学生王嘉祎、蒋尊簋(字百器)、许寿堂(字季黻)及教习沈瓞民参加反清谋划。沈瓞民,字迪民,名祖緜,字以行,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他思想开明进步,具有民主思想,直接参与浙学会的创办。这次会议议定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加强革命宣传,“要用暴力发动武装起义。”“应该选择湖南、安徽或浙江一省,实行武装占领,作为根据地,再逐渐扩大”。11月,东京浙学会再次在王嘉祎家召开,除上述成员外,陶成章、龚宝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论浙江革命的进取,决定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反清革命基地。沈瓞民直接参与这次会议。他后来回忆说:“为了取得革命武装根据地,决定陶成章、魏兰分往浙江、安徽二地,龚宝铨往上海,张雄夫(开会时张在上海)和我往湖南长沙,与华兴会首领黄兴联系,因黄兴已在长沙暗策革命,武装起义庶可首尾相应也。”
资料显示,镇海柴桥(今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人钟观光、虞和钦,先后参加蔡元培为会长的中国教育会和蔡创办的爱国学社及爱国女校。钟观光,字宪鬯,出生在镇海柴桥姚江岸。虞和钦,字自勋,仕名铭新,祖居镇海邬隘扎马村(今属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后迁柴桥。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一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人士叶瀚(浩吾)、蒋智由(观云)、林獬(少泉)、钟观光(宪鬯)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孑民先生传略》记载,“是时留寓上海之教育家叶浩吾君,蒋观云君,钟宪鬯君等,发起一会,名曰中国教育会,举孑民为会长。”钟观光、虞和钦都参加了中国教育会,并兼任蔡元培任校长的爱国女校教员。爱国女校,学生很少,除一般学习外,着力于毒药和炸药试验,以刺杀清廷官员,尤其是钟观光,热爱科学,曾到国外考察,回国后翻译过《定性分析》和《伊洪论》两种化学书籍,在沪与虞和钦及镇海乌隘人虞辉祖一起创办科学仪器馆,研制毒药、炸药,以供革命需要。
对于钟观光参与研究毒药的事。俞子夷在回忆中曾说:“蔡师知道我对化学有兴趣,嘱我研制毒药,所需器材由科学仪器馆供应。这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国人自办的理化器材供应机构,当然绝大多数是日本进口货,但现有工场开始仿制及修配。钟观光先生,宁波柴桥人,热爱科学,设此机构,对学习研究理化者帮助极大”。这里科学仪器馆就由钟观光、虞和钦、虞辉祖所创办。
这些事实说明,宁波志士早在辛亥武昌起义前的八九年已开始反清斗争,从武装起义的历史看,早在1904年,黄兴等人组织的,华兴会准备发动的长沙起义,宁波志士沈瓞民参与共谋后因事泄露长沙起义而未遂。
其次,参与光复会的组建。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光复会和同盟会。尽管以往对于光复会的作用谈得不多,但毕竟是辛亥革命中重要革命团体,所起的作用是不少的,尤其在浙江、上海更有其影响。从革命团体的建立来看,辛亥革命运动中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首推孙中山发起的兴中会。兴中会于1894年冬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但主要活动在海外。所发动的起义,规模小,很快失败。在国内较早建立的革命团体,是1904年2月黄兴发起的,以湖南为基地的华兴会。此外,是以蔡元培为会长的,于1904年11月建立的光复会。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东京建立,兴中会、华兴会不再打自己旗号,而光复会的一些领导人,尽管加入了同盟会,但在浙江内地仍以光复会名义相号召,开展革命活动,直到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才停止。辛亥革命运动中光复会是除了同盟会外,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革命团体。宁波人在光复会建立和发展中所起得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冬,推举蔡元培为会长。其实,这一政治团体与浙学会、上海暗杀团有密切关系。沈瓞民曾说:“光复会的酝酿、密商、策划、组织,实肇始于日本东京。”裘振纲在《光复会又一女杰尹维峻》中也说: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前身,是1903年(癸卯)十一月在东京由陶成章、龚宝铨、魏兰、王嘉炜、张雄夫、沈瓞民等成立的浙学会。鄞县人沈瓞民参与浙学会创办。尤其是两次浙学会召开的会议,对于光复会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沈瓞民在《光复会的二三事》中说:“两次会议,虽以浙学会名义召开,还没有正式命名为光复会,实则光复会肇始于东京。今之史料,缺此实录,首补叙于斯”。
当然,光复会的创建与上海暗杀团也有关系。钟观光、虞和钦直接参加炸药的试制。这在上面已经作过分析。此外,宁波有50余名志士加入了光复会,与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等人一起参加反清革命。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尽管当时遭到清廷追杀,但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吸引着一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少宁波人,与全国志士仁人一样,把加入中国同盟会作为革命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宁波留日学生很早加入了同盟会,诸如奉化的周淡游、蒋志清(蒋介石)、王正廷、应梦卿、黄岳渊、周骏彦,鄞县的赵家艺、赵家蕃、张葆灵、袁希洛等。奉化的周淡游认识了很多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廖仲凯、胡汉民、章炳麟、戴季陶等。不久,他便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称为“党中英俊”。
与此同时,周淡游等人还参与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筹建。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谭人凤、陈其美、宋教仁等相继回到上海,他们准备谋划长江流域起义,与在上海的陈子范、范鸿仙、杨谱笙等人,筹组同盟会中部总会于上海。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湖州中学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29人,浙江7人。其中3人为奉化人,他们是周淡游、江镜清、胡朝阳,约占浙江代表的43%。
再次,民众参与程度高。唤起民众是辛亥革命领袖们所强调的,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就全国而言,发动的面与深度都是很有限的。相对而言,浙江的发动则是较好的,宁波民众参与的程度比较高,各个阶层都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参与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在20世纪初的拒俄运动、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中,宁波人是积极参与的。不仅宁波本地参与运动,而且在外地也积极参与。在抵制美货的运动中,仅宁波本地就有16次拒约活动。学生与商人纷纷参加。最早起来响应的是宁波的一些商号。1905年5月中旬,鼎崇兴、谦泰、仁安、同丰、新茂德、成章和成兴等商号发函给上海商务总会,表示对抵制美货的支持,为了“立国体,救种类”,宁波商人协力坚持,抵制美货。一些商号还发动其他商号参加拒约活动。“美约一日不改,即抵制一日勿懈志。”当时,商号、学界均成立抵制美约社,如城区的“不忍坐视社”、余姚的“姚江国民义务会”。在抵约社的推动下,人民召开各种拒约会,积极宣传抵制美货。宁波在“六月十八日以后,学界发起抵约,并刊送传单、调查表,组织既成,日形发达。”不久,青年志士分赴城市、乡镇担任演说员,每日驰赴庙寺船埠闹市人众之处,演说文明抵制办法,环而听者达数百人,听者大为激动。
在争路权爱国运动中,宁波也掀起保路运动。对于清政府以路作押向英国借款表示愤慨,纷纷集会表示反对,为铁路商办踊跃认股。宁波府女学堂认股5000元,余姚邵氏合族认股10万元,族沪宁波商人周金箴认股700万元,宁海人邬纲为抗议清廷接受英国借款,出卖主权,进行绝食,呕血而死。
二是立宪人士支持辛亥革命。在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宁波的一些士绅、商贾,自觉而积极地开展立宪活动。鄞县的陈时夏、张传保,镇海的李厚祐,余姚的阮性存、张其光、谢元寿,奉化的王序宾等都积极参与。陈时夏为浙江咨议局副议长,张其光、张传保、张美翊、阮性存、王序宾、陈训正为常驻议员,占全省总数26人的23%,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士绅及工商界上层,开始多主张立宪,后来也日益中立,最后支持辛亥革命。比如,陈时夏、张传保、陈训正后来都参加了同盟会,参与杭州、宁波的辛亥光复。
三是伏虎会成员转向革命。会党是辛亥光复的主力军。辛亥革命时期,会党遍布全国,以浙江说,就有伏虎会、金钱会、白布会、终南会、双龙会、龙华会及绍兴的平洋党,浙西的私贩党(盐枭)等,自成体系,活动频频,他们大多以反洋教为号召。随着形势发展,革命党人的加以诱导,遂“易其排外之心,尽化为排满也”。宁海大里王锡彤成立伏虎会,带领会众聚众起义,惩办违法教民,攻打县城,烧毁教堂,处死神父朱国光,击毙作恶多端的恶霸地主、教民罗仁寿、王加团、李和中等,从者如云。“一时人情汹汹,附近城乡各教民店铺家属多被焚抢”。陶成章为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他东渡日本,积极参加浙学会在日本组织的革命活动。当时,国内各地会党起义消息接连传到日本后,引起陶成章的极大关注,陶成章《浙案纪略》中说:“台州府风气,其强悍为浙江冠,然多绿林客,而鲜有大部之会党。其以会党著名者,则有王锡彤其人也。”当宁海王锡彤领导的伏虎会反教会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宁海留日学生祁文豹等建议陶成章立即前往联络,并为之介绍。陶成章立即赶往宁海,但到达时,王锡彤领导的起义已遭镇压,其本人也避居嵊县。陶成章没有遇见王锡彤,只能回到日本,继续联络会党,当时的伏虎会主要是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后来加入了龙华会,迅速转向革命势力。
四是新军中宁波籍人士倾向革命。组建新军本是清朝政府“新政“之一,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力量。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杭州设立武备学堂,培训军官;宁海的华巨熔、尤芬、葛振、薛炯就读于武备学堂。不久组建了浙江新军一个镇(师),下设四标,其中81、82两标驻杭,83、84两标驻甬。浙江的新军由于骨干多为武备学堂和新式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他们本有反清民族意识。1907年前后,光复会与同盟会,都在新军中做了许多争取工作,秋瑾等人在新军中发展了宁海人叶颂清、华巨熔、尤芬、葛振等一批为光复会员。新军中实际力量已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比如,宁海人叶颂清任84标管带。宁海人童保暄为浙江陆军警察执事官,这些人成了光复杭州的骨干,其中,童保喧还任辛亥杭州光复临时指挥官。
二、宁波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宁波在辛亥革命中有一定的贡献。革命党人除了宁波本地组织商团、民团、保安会和实施辛亥光复外,还参加皖浙起义,沪、杭、宁的光复。
1.参加皖浙起义。皖浙起义是徐锡麟与秋瑾在杭州白云庵商定,以安庆为重点,绍兴为中枢,分头组织皖浙起义。安徽方面由徐锡麟负责,浙江方面由秋瑾负责。慈溪人马宗汉领导了皖浙起义。
马宗汉,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名宗汉子。1884年3月30日(光绪十年三月初四日),出生在余姚县柯东乡(今慈溪市宗汉街道)马家路村。12岁时,听人诵读岳飞《满江红》词时,曾欣然说:“长大亦当如此。”陶成章的《浙案纪略》就有记载:“宗汉少慧,闻人诵岳鄂王词,欣欣若有得,曰‘长大亦当如是’。”表明他小时候已立下反清之志。15岁进慈溪县城达善学堂读书,对清廷政治腐败、外侮迭起的危急情景殊多感慨,为此常与有志同学一起纵谈国事,抨击时弊,以推翻清朝统治相砥砺。16岁时他以诗言志,曾作《述志》一诗:“世上英雄原不亏,雄才亦许常人为;如吾夙负平生志,当使声名千古垂!”寥寥28个字,已清楚地表示了他的不寻常的抱负。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大学堂,在这里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后在家乡的三山高等小学堂任教,常以“亡国之痛,异族之祸”督教学生,散播革命火种。“浙江之所以多义旅者,宗汉与有力焉。”
1905年闻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马宗汉前往入学,并参加了光复会。后随徐锡麟、陈伯平等东渡日本。1906年5月(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与徐锡麟、陈伯平联袂回国。1907年初,马宗汉获知徐锡麟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清政府内部,并要他前往安徽共图大事时,十分振奋。他发信表示:“准于阴历正月赴皖”。因病延至6月上旬和陈伯平一起溯江西上。在他离家前曾对学生说:“吾此行不能灭虏,终不返矣!”以此表示其以身许国的决心。
当时,徐锡麟与秋瑾约定于7月8日,皖、浙两地同时行动,以造成声势。为此,马宗汉和陈伯平察看地形、熟悉人事,积极筹备。6月22日,两人奉徐之命,同往上海与秋瑾磋商,同时购买武器。因经费不足,马宗汉只能典卖衣服,办齐所需枪支弹药。后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变动而起义被迫提前。
1907年7月5日,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制订行动计划,经过反复讨论起草了起义文稿,指出清廷“名为立宪,实乃集权中央,玩我股掌,禁止自由,杀戳志士,苛虐无道,暴政横生,天下扰扰,民无所依”马宗汉协助印刷,准备起义后散发。三人又约定暗号,计划宴后阅操,杀死安徽巡抚恩锡。然后率巡警生占领军械所、电报局、督练公所等地,俟与城外新军会合后直趋南京。
次日上午,安庆起义爆发。当毕业学生列队向检阅台站定后,徐锡麟当即宣布起义,双枪齐发,向恩铭连续射击。马宗汉、陈伯平亦冲入堂内,向恩铭开枪猛射。恩铭被击重伤。后被清军包围。徐锡麟等三人指挥学生与敌人苦战,自中午12时直至下午4时。在此期间,陈伯平准备炮轰抚台衙门,马宗汉也建议火烧军械所,以招引城外新军前来接应。但徐锡麟为防玉石俱焚,祸及百姓,坚决不同意这样做。终因寡不敌众,陈伯平战死,徐锡麟因弹尽援绝,当场被捕。马宗汉突出重围,且在群众的掩护下藏于一枯井之中,眼看群众将被牵连,马从井中跃出,并挺身而出说:“我本为救民而来,岂可连累于民?”于是被清兵捕获。
马宗汉被捕后整整折磨了50天。敌人“穷诘党羽,榜笞惨酷,终不得一人”。1907年8月24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六日),被惨杀在安庆狱前,年仅24岁。
与此同时,秋瑾在浙江准备起义,一些宁波人也参与。宁海人叶颂清加入光复会后,与秋瑾一起组织光复军。秋瑾主持绍兴大通学堂后,企图以办学为掩护筹划浙江起义。叶颂清参与商讨大通体操专修科具体计划,在绍兴秘密组织光复军,并任分统。后受秋瑾派遣,组织32名敢死队员潜入杭州,后因秋瑾被捕,末果,这一事实表明,叶颂清是参加秋瑾的浙江起义的。
2.沪杭光复作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沪杭也闻风响应。甬人在上述城市光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最早光复的是上海。宁波人有所参与,表现在三个方面。
(2)宁波人在杭州光复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童保暄的指挥,敢死队的冲锋以及庄嵩甫、陈泉卿、周淡游、李征五等人的参与。
从褚辅成、黄元秀、郭孝成的回忆及杭州光复时发布的布告署名看,童保喧在浙江光复中,处在重要的地位。
一是敢死队的基本成员是奉化栖凤的渔民,由周淡游、应梦卿等人组建。据当时在上海同盟会总部担任保管印信档案、撰拟文书的奉化莼湖人应梦卿记述。这支队伍主要来自奉化的栖凤村。陈其美、周淡游居间调解,平息事端,栖凤渔民与同盟会的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被招入到敢死队。应梦卿回忆说:“关于组织敢死队,我们在农历八月初即已着手布置,总部拟定由我领款去宁波,与在当地任教的光复会会员沈晶鑫、同盟会会员陈夏生同往栖凤秘密招募。我们以招募铁路小工为名,但暗中与本人说明是去当革命军人,每月工资16元,包括饭钿在内,来回路费各给一次,由公家负担,应募者每人先发安家费10元。我们在栖凤停留5天,渔民来报名者共155人,告知他们5日内到宁波浙江旅馆报到。我和沈、陈到了宁波,在城内、外订好大小旅馆客栈10余家,安排应募的渔民住宿,并用白布制作小方形符号,正面写沪杭铁路工人,反面写姓名和号码,盖上经募人的私章。报到截止,注册领费者112人,即乘轮船去上海,当日转乘火车到杭州,交给蒋介石、王金发、张伯岐点验接收。”
二是董梦蛟所率队员作战勇敢。敢死队分为五队,其中第三队由队长董梦蛟率领,攻击抚署,作战十分勇敢。董梦蛟为象山人。所率队员直攻清廷浙江巡抚署。1911年11月9日的《民立报》就报导过当时的情况:“第三队由队长董梦蛟率领。攻击抚署,以十五人为一队,每队手枪手十名,炸弹手五名,先后继进。当攻击头门时,连抛炸弹八枚,破坏头门,各枪手奋勇直前,冒炸而进,及至二门,乃由豫伏于署旁民房内敢死队之炸弹轰轰抛下。第二队与第三队之炸弹手亦向前猛抛,声振天地,火光大起,于是二门遂焚烧殆尽,第一队官以火烈难进,即发停止号,而队员以民国兴亡,即此一举安可偷生畏缩?为我辈区区一身计哉;乃第三队即发向前猛进口令,于是第一、二各队亦争先而进于大堂,连抛炸弹,直入上房花厅,惟见着白衣旗女二人,遂引导去路,护其出门。然后将上花房厅,放火而出。迄黎明,各归于集合地,秩序整然,受总指挥官检查点名,然后散队朝食。”
据1911年11月9日上海《民立报》记载,当时蒋志清(介石)任敢死队的指挥官,由陈其美派往杭州,其有效指挥,也提高了敢死队的战斗力,致使迅速攻占抚署,推进浙江光复。
庄子盘运送枪械物资的情况,褚辅成在《浙江辛亥革命纪实》中写得比较具体。他说:“九月初十左右,庄之盘送来发难费三千六百元,吴文禧送来浙江都督印信,陈以义随身运送炸弹一箱,到杭时恐被检查,留置车站,幸站长及职工均表同情于革命,设法藏匿,得未败露。”黄元秀在《辛亥浙江光复回忆录》中亦说:“九月十三日,上海又派蒋志清、陈泉卿、王季高、庄子盘、董梦蛟、孙贯生、张伯岐,带领便装同志约数十名,携带印信、旗帜、手枪、炸弹等件到杭,由黄凤之接往奉化试馆及同志李谷香家寄住。”
3.攻克南京中贡献。在攻克南京(金陵)战役中,浙军、沪军及光复军曾联合作战,组织江浙联军,宁波人也是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南京地扼长江咽喉,得南京即得长江。这时清朝统领张勋据南京,在幕府山、乌龙山死守。南京不下,影响全国,江浙沪革命党人奉命组织联军攻守。杭州光复后,浙江军政府为顾全大局,抽调精锐组成浙军攻宁混成支队,成为联军之主力。宁海人童保喧协助朱瑞任参谋处长,具体参与炮兵指挥。当时浙军有二项任务:与吴淞光复军担任主攻,攻打幕府山和乌龙山,其次攻打马群。11月23日,浙军冒雨进攻乌龙山和幕府山。占孝陵卫和紫金山东部。这一战役中,童保喧亲临前线,与炮兵营长张国威实地考察,作出抢占紫金山顶天堡城,以炮兵控制南京的决定,得到联军司令部的赞许。但因地势险,经二昼夜争夺,依然没有攻下。为此,参谋处以重赏挑勇士192名,组成敢死队,格斗12小时,刺刀见红,血染山崖,终于12月1日凌晨攻下天堡城,突破了清军最后防线,攻克了金陵。《浙军第一师长童公行略》就有记载:“杭州光复后,海盐朱公(瑞)率浙军向江宁,延公为参谋长,运机擘划,动中款要,所向有功”。童保喧的同乡光复会会员叶颂清,在杭州光复后,适母亡,但叶颂清仍以国事为重,毅然带领84标挥师北上,参加浙军援宁支队,任四团团长。攻克金陵战役中功绩显著,获陆军总长黄兴嘉奖,授陆军少将军衔,升12旅旅长,卫戊南京。
旅沪的宁波人也参与江浙联军攻打南站战役。镇海人李征五出任江浙联军总监。如有一份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的密电:“联军总兵站已分派李厚禧(征五),陶逊充副总监”,负责各种军需、军械、服装、医药等物资,在攻克南京战役之中,提供物质保障。
三、宁波在革命政权建设中作用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及各省军政府。宁波人直接参与政权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参加全国政权建设作用。宁波人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南北和谈所起作用。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民国政府,出现了南北和谈局面。但议和地点在上海还是武昌,双方有分歧。起初鄂军都督黎元洪很不满意,认为中央政府(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和议在上海,是大失机宜,且北方代表临时变卦,亦嫌失信。奉化人王正廷为此做了工作。他认为南北和谈在上海好。上海不仅交通便利,为中外耳目所寄,易造影响,而且能和已经光复的苏浙地区联成一气,完全不比清军在战场上尚占有优势的武汉。同时,对唐绍仪做了工作。由于唐绍仪也在美国耶鲁大学求学,与王正廷是校友,结果是圆满的。王正廷为此迅速将信息传经上海、南京。以胡瑛、王正廷名义发了《致各省代表团函》:“转南京军政府、各省代表团、汤议长、会代表诸公鉴:廿一日,唐君绍仪至鄂,因伍先生未到,瑛等先以私人资格谒晤,告以伍电,唐欣然乐从。探其意旨,极欲平和了结。瑛等讨论此行,于我辈抱持之义,大有希望。瑛等与唐即日赴沪、宁会选举,务乞稍缓俟唐、伍会商后再举,必得美满结果。此事关系极重,乞诸公极力维持。至叩。瑛、正廷印。”
1911年12月13日,王正廷等陪同唐绍仪等前往上海。15日,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王正廷以中央政府名义参加。“会议速记”是这样记载:“十月二十八日午后二时半,民国总代表伍廷芳、中央军政府代表王正廷、民国总代表参赞温宗尧、王宠惠、汪兆铭、钮永建,与袁内阁全权代表唐绍仪,及其随员欧康祥、许鼎霖、冯懿同、赵樁军,在议事厅相会,先由两代表换验文凭。”12月25日,随着孙中山归国,南方代表出现了变化,汪兆铭(精卫)成了首席参赞,王正廷也成为“参赞”之一。这充分表明,王正廷已经成为孙中山所信任的人。当时担任南方和谈代表秘书的张竞生,后来回忆中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当时孙中山有过内部指示。孙中山说这次南方议和代表是伍廷芳,但实权我已暗中令汪精卫负责。伍是我方外交部长,并且为各方所推荐,表面上是很合适的,但……他不是革命党人。他……曾问我,这次议和,如能达到像英国一样成立内阁制度,清廷则保存虚君位,这样能否接受?——我坚决对他说,我们革命的宗旨,在推翻清朝,建立民国,断不再由清朝保留虚君位。总之,无论从哪方面看,伍是不能真正代表我们的革命的宗旨的。只因各省代表推荐他,不能不任命他为代表,但我总怀疑他是否能称职,所以我们另命汪精卫、王宠惠、王正廷、钮永建等人为议和代表团参赞,暗中授汪精卫以全权。即是凡事经由参赞团统一,然后才能由代表签订;至于重大事项,必须由我们同意,然后才能执行。”张竞生的这段话说明王正廷从鄂军都督黎元洪的代表变为孙中山的特别代表,这一身份的变化,更能看出孙中山器重王正廷。这也可以看出王正廷对新生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所作的贡献。
(2)起草立国文献。辛亥革命目的是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权。为此,必须仿照西方政治制度,重建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起草政府的组织大纲和宪法。奉化人王正廷担当了这个任务。由于王正廷在美国攻读法律,早在武昌起义后,王正廷已经参加了这项工作。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王正廷根据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决定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为三人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议会史》就有记载:“各省代表到鄂,首要之工作,即在组织临时政府。故于十月十二日,即议决先规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雷奋、马君武、王正廷为《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起草委员”,而王正廷为第一执笔人。他亦当仁不让,“仅凭课业见闻,冥搜默写。一个晚上便写出了草案,然后同雷奋、马君武一起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卒底于成——距开笔不到两天时间。”分4章24条,用立法的形式创构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基本框架,成为中华民国的“立法文献”。
(3)选举临时大总统。根据王正廷等主笔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依次成立。参加选举的全国代表45人,宁波籍代表3人:其中王正廷为湖北省代表,鄞县人陈时夏为浙江省代表,原籍鄞县的袁希洛为江苏省代表。12月29日,孙中山在17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上,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王正廷以湖北省代表的资格为孙中山的当选投了一票。鄞县人陈时夏作为浙江代表也投了孙中山一票。民国《鄞县通志》说:“时夏以浙江代表,赴武昌、南京议事,多所建树。”袁希洛担任计票工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下午8时的就职典礼上,袁希洛站在礼台左侧边,总统向南立。孙中山宣誓毕,并亲自宣读就职宣言。袁希洛平捧大总统印授孙中山。孙中山受印后交秘书长胡汉民盖印于宣言上。
1912年1月29日,立法机构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王正廷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兼任参议院法律审查委员会委员长。为适应形势,孙中山决定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任务又落到了王正廷身上,他与宋教仁、王宠惠、马君武等人密切合作,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为参考,仅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工作。这个《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用法律的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肯定下来。“对于王正廷来讲,则成为衡量其个人在整个辛亥革命中所奉献的历史尺度。”
2.鄂沪浙政权建设中作用。孙中山对于地方政权建设已有明确规划。早在1906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就依据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对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做了初步的设想,规定革命成功后的省级政府称“军政府”,其首领称“都督”。湖北、上海、浙江的革命党人在辛亥光复后,分别建立了湖北军政府、沪军政府和浙江军政府。宁波人在上述三省的政权建设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湖北军政府。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次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在建立军政府的过程中,宁波人也做了一定努力,主要有三件事,即起草都督府组织条例;政权中担任领导职务,对新政权的经费支付。据郑则民所著的《王正廷传》记载,王正廷到达湖北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黎元洪下参与起草都督府组织条例,即后来的《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这是最早的革命文献之一。另外,王正廷在政权中还担任领导职务。被任命湖北军政府外交部副部长。曹亚伯所著的《武昌起义》说:武昌起义后的第二天晚上,军政府在湖北省之咨议局内组成。先拟定参谋、军务、外交、政务各部人员及协统四员。其中“外交部正部长”是刚从监狱里出来的老同盟会员胡瑛,“副部长”是王正廷,并有一条注解:“尚在上海,由胡瑛派梁炳农至沪请翻驿,李登辉所荐,故虚左以待。”这是因为胡瑛是“革命外交”的创立者。但他不精通外语,不谙外交常识,而王正廷也是同盟会会员,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不但精通外语,而且法律知识熟悉。而李登辉与王正廷同为耶鲁学生,且同情革命,就推荐了王正廷。王正廷出任湖北政府外交部副部长有其必然性。并多次代表湖北军政府从事外事活动和南北和谈。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杨玉如所著《辛亥革命先著记》。杨玉如称:“胡瑛出武昌狱,被推为外交部长,杨霆垣副之。胡转任烟台都督,王正廷继。”但据杨霆垣回忆。最后由胡瑛任“正部长”,杨霆垣任“副部长”,后因杨辞职,胡瑛写信给余日章,要他荐人。结果是王正廷。杨霆垣说:“胡对我说,今来一人名王正廷(由余日章荐来),继你的任。你看可否?我未置一词,即行告诉而出”。无论是王正廷担任鄂军政府的外交部“正部长”还是“副部长”,但毕竟是参加了湖北军政府的工作。
当然,新建立的鄂军都督府经费缺失。旅汉甬商宋炜臣、王伯年发起劝募国民捐,计115000银元,支持了新生的湖北资产阶级共和政权。
武昌起义的胜利,进一步激发全国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上海于1911年11月3日光复。11月6日,建立沪军都督府。其人选为:沪军都督陈其美,参谋李燮和,陈汉钦,钮永建,李英石,黄郛等,顾问官由宁波商人虞洽卿、沈恩孚、姜国梁等人。司令部部长陈其美(兼),参谋部长黄郛,军务部长钮永建,外交部长伍廷芳,民政总长李平书,财政部长沈缦云,交通部长王一亭,海军部长毛芳。不久,宁波商人朱葆三代替沈缦云任财政部长。1911年12月4日《民立报》对此作过报导:“沪军都督宣告,上海办理各省接济会,赖沈缦云主持已近一月,辛劳特甚,为其美所目睹。此时给发照片,请赴内地及南洋招股劝捐,而主持财政为行军第一件紧要关键,须请大众公举名望素孚者二三人以继其任。由坛下公举朱葆三君为财政正长,郁屏翰、张静江二君为财政副长,咸皆举手赞成,当由书记者大书名姓,贴于坛上。”宁波商人周金箴、傅筱庵、钱达三等任顾问。另外,虞洽卿还担任闸北区民政长,主持闸北工作。
财政问题是沪军都督府建立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宁波商人都给予新政权以大力支持。以宁波帮为主的上海商务总会曾为军政府垫银180万两。虞洽卿,朱葆三还向中外银行为沪军都督府商借巨款,以对革命政权的支持。其中虞洽卿经手的有四明银行4万两,宁绍公司16万两,荷兰银行1万两;朱葆三经手的有日本三井银行35万两,祥泰布庄等商号2万多两,中华银行652119两。
3.在浙江军政府建立中,宁波人所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劝请汤寿潜为浙江督军。浙江革命党人以孙中山的方略为依据,按照预先议定的政权建设方案,于起义前夕的11月3日,派褚辅成与咨议局副议长、鄞县人陈时夏赴上海迎接汤寿潜,陈时夏曾说:“此其时矣,顾吾浙不可无主之者”。11月5日,浙江起义成功,汤寿潜在陈时夏、王清夫、高尔登等人倍同下,乘专车到杭州。这在许多资料中有所记载。褚辅成的《浙江辛亥革命纪实》说:“九月十二日晚间,褚辅成密商咨议局副议长陈时夏请其次日赴沪迎接汤,九月十四日上海已宣布独立,九月十五日晨,先由浙省铁路城站发电,专送浙江旅沪学会,报告光复情形,请汤即来。汤寿潜携陈时夏、王清夫、高尔登、韦以发等乘专车,下午三时到杭,各界在咨议局开会欢迎,当场推举汤为都督。”
王清夫为定海人,时属宁波。这表明,在陪同汤寿潜的数人中,有2人是宁波人。
黄元秀在他的回忆中说:“十五日上午,在城站火车站办公室,公举周承菼(字赤忱)为浙军总司令,并组织总司令部,推举各职事。即由褚辅成专车赴申,约同陈时夏等,劝请汤寿潜来杭,担任浙江军政府都督。”
(2)浙江军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杭州光复后,迅速建立了浙江军政府,除了推举汤寿潜为军政府的督军外,还拟定了政务、财政、外交、民政、交通、总务等人员。汤寿潜出任了都督后,即刻以谘议局为机关,委任各部员司,推举陈黻宸任临时民政长、周承菼为总司令、沈钧儒任交涉长、褚辅成为交通长、汪鍪为巡警长,以组织临时政府机关。上述人员中尽管革命党人占了五分之三,但原咨议局正副议长陈黻宸、沈钧儒担任了重要职务,尤其是陈黻宸起义前还反对独立,名单一公布就遭到了民军首领的反对。11月7日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撤销前派各员,另举褚辅成为政务部长,庄嵩甫为财政部长,沈钧业副之;陈汉弟为民政部长,张福元副之;汤尔和为外交部长,方鸿声副之;傅修龄为交通部长,黄越川副之;陈泉卿为礼务部长,谢斐麟副之,周承菼仍为浙军总司令,组成都督府。因陈黻宸事发,咨议局人员概行摈弃,由于沈钧儒“乡望孝孚,众议举,充杭州府”。上述人员中,笔者查得褚辅成、庄菘甫、汤尔和、方鸿声、谢斐麟、黄越川、沈均业、陈泉卿等11人中,宁波人在新政权中占了3人,即为27.3%,他们是财政部长庄嵩(菘)甫,礼务部长陈泉卿,两人为奉化人。另外,交通部副部长黄越川为慈溪人。上述3人为同盟会会员。而财政、礼务2个重要部门亦有宁波人的掌握。
(3)参与立法机关建设。按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机关是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政权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宁波人在立法机关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浙江军政府建设的当天,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立法机构临时省议会。这是浙江军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浙江军政府成立时曾设立“参议部”作为临时决策机关和立法机关,张恭、吴思豫、顾乃斌、庄菘甫、黄元秀、陶成章、蒋著卿、朱炯裳、庄辛野、周淡游、张浩、方鸿声被举为参议员,凡都督府事,事无巨细,均由参议部协商。所有军政大纲,皆由参议会决议,送都督府执行。这从立法方面保证了资产阶级对新政权的领导。
12人的参议中,庄嵩甫、蒋著卿、庄辛野、周淡游为奉化人,占参议部总部的1/3,在参议部中占有重要一席。但参议部只是军政府草创时期临时性与过渡性的议政和立法机关,它非经选举产生,参议还可兼任其他行政官员。实际上是个集军事、行政、立法为一体的委员合议机关,并不是纯粹的民意机关。于是都督府决定设立省临时议会,12月10日,省临时议会正式召集,选举莫永贞、张翅为正副议长,议员共38人。其中宁波有4个议员,即光复会会员、同盟会宁波支部长赵家艺,光复会会员章述洨,同盟会会员范贤方,政闻社成员、宁波私立法政学校教师余名钰。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