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与基本经验
2011-08-15罗力
罗 力
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全面回顾我们党九十年来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和概括我们党长期奋斗所取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基本经验,对于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而理论脱离实际,不顾现实国情和形势变化,照搬照抄马列主义和他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历史上所犯左右倾路线错误的总根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从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和任务,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组织发动湖南农民运动,领导湘赣边界地区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理论准备不充分,我们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预见,对社会主义作了政治化、理想化的理解;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实行中央高度集权化领导,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急于求成,盲目冒进,以至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错误做法,恢复了党的八大确立的“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及其晚年所犯的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国32年的历史经验,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回顾建党九十年来的风雨历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能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而与此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同样是一条必须始终坚持的真理。
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其辉煌成就。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牺牲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克敌致胜的法宝;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克敌致胜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青年毛泽东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留在国内,专心研究中国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农村社会调查,足迹几乎踏遍湖南全省,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样的杰作,组织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而因为与人民群众的深入结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并不断发展壮大,红军得以胜利粉碎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的四次“围剿”。也正是靠着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用小米加步枪消灭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800万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辉煌诞生。建国后,我们也是靠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朝鲜战场上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进行较量,沉重打击了世界头号帝国主义,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为了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毛泽东走出陕北窑洞与牧羊倌亲切交谈,多次深入民间微服私访,得以了解民间疾苦,体察世态人心,写出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矛盾论》、《实践论》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和崇高共产主义精神的篇篇雄文。也正是因为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虽历经枪林弹雨,却安然无恙;虽多次遭遇险情,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日子,国民党部队大兵压境,而他留守陕北,几次与悬赏捉拿他的胡宗南军队擦肩而过而每一次都化险为夷……
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的红色政权得以存在,我们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保存,敌后游击战争得以生动活泼地开展。依靠人民战争,我们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因此,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他在《赣南游击词》中深情地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因而,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份;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将革命进行到底,并跳出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指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民主,一心一意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换来的,那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同样是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会进行得那么顺利。因为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从而党和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人民群众对党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和理解。
在“三年困难时期”、特别是“十年内乱”,人们饱受痛苦而党和国家仍保持了统一,政局稳定。靠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粉碎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篡权阴谋;靠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牺牲,我们完成了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在后来,也正是依靠了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从变革土地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再一次开启了“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二次革命,使中国走向富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许多企业破产、改制,工人下岗、失业,部份城市居民生活困难。在此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是广大的工人群众默默承受了改革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给党和政府以最大的信任和理解,积极想办法,谋出路,再一次“上山下乡”,下海经商,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主动寻找并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替党和政府分忧。——如果说,五十年代,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六、七十年代,广大的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农民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工人阶级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正是靠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并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郑重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三、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一)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勇敢地承担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并为此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迎来了中华民族新的诞辰。在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党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共产党”为自己的党派命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导自己的斗争实践和党的建设,并于1924年5月设立党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养成指导人才。而每一次党的重大会议,都把党的建设作为重要议题提上日程。
1929年12月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作出了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决定,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保证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为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了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革命政权,进一步推进中国革命,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历时三年零两个月,至1945年4月结束,取得重大胜利。延安整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为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会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正是靠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和广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忠实实践,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说,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建国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党在新长征的征途上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党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我们靠了党内的正义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束了“文革”十年内乱,深刻分析了内乱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坚决纠正了“文革”中的许多错误做法,拨乱反正,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也由于“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错误的发生,社会上甚至党内一些同志对党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特别是一部份同志深受“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极少数人甚至散布流言蜚语,攻击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上也有极少数人散布怀疑或反对党的论调,而党内有些同志不但不承认这种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支持,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此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3日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思想,并对之进行了深刻论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9—170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只有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
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以防止以党代政和以言代法、少数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个人说了算等情况的发生;反对各种形式的左右倾错误思想,端正党的作风,纯洁党的组织。为此,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从1983年冬季开始,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加强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随后进行的经济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党内有不少同志甚至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经济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作了片面化的理解,一心扑在经济工作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一手硬,一手软,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改革开放中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导致了“八九风波”那样的严重政治危机。风波平息后,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导下,我们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反腐败斗争和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重大政治任务。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大又郑重地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强调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此,党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新任务、新考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日益突出,围绕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渐成熟,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包括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也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为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综上所述,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90年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了90年来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以上三条基本经验,是“三大法宝”和“三大优良作风”的进一步概括和提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党建理论的新发展。这对指导我们党继往开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