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制度·人民——学习“七一”讲话的一点体会
2011-08-15马锦燕
马锦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谈到,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括包惠僧在内的13人,平均年龄28岁,最大的是何叔衡44岁,最小的是刘仁静,只有19岁。其中有两个清末秀才(董必武、何叔衡),5个师范毕业(毛泽东、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包惠僧),4个留学生(何叔衡、李汉俊、李 达、周佛海),4个北大毕业(陈公博、张国焘、包惠僧、刘仁静)。从一大代表的DNA和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年龄、知识结构,还是从世界眼光看,他们无疑都是当时中国年轻的英才,正是他们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满腔热血的创建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除提出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纲领外,在中国近代史上还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最低纲领,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青年(11-44岁)[1]是人生价值取向和成就事业的重要阶段,是时代的晴雨表和镜子,虽然他们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感性多于理性,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但他们绝大多数渴于求知、渴于探索、追求上进,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如何培养造就青年英才,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面向未来进一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对我们党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只有把我们国家的优秀人才、民族的中坚力量和民族的脊梁,尤其是他们中间的青年人才,都聚集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内,才能使我们党永远是工人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今天我们党有八千万党员,青年党员占四分之一,有两千多万,党的事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个伟业,更需要我们青年人在党的队伍之中形成主力军和生力军。为此,我们党应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明了广大青年和青年干部成长方向,他说:“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而“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制度建设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占最重比例的话题,在整个讲话14190个字数中关于制度建设用了1963个字数来阐述,是字数用得最多的话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总结。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谈到,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我们党在过去曾发生过不少严重破坏制度建设的事情。如中国共产党的《八大党章》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第五条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第六条规定实行“少数必须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但是这样的制度规定却在1968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党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严重走样和变形。按规定,全会应出席到会中央委员87人、候补委员98人,因一些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已被打倒或受审查,被关在监狱中或牛棚中,所以实到中央委员40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就在这个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的全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政治生命的死刑,制造了中共历史上和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最大的冤案。
再如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毫不掩饰地声明:“任何政党和任何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中都不会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2]这实际上是在批评神话领袖的观点。在八大修改党章报告中,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领袖和党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刻指出了把个人神话会造成严重的恶果,提出“要坚决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包括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着的名字作地名、街名、企业的名字,反对向领导者发致敬电和报捷电,反对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夸大领导者作用”[3]等。可是,到了1958年的成都会议,毛泽东在谈到要破除迷信时,提出了要有“正确的”个人崇拜的观点。他说: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另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就不对了。反对个人崇拜的目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反对不正确的个人崇拜,一种是反对崇拜别人,要求崇拜自己。问题不在于个人崇拜,而在于是否是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毛泽东把崇拜真理与崇拜个人混为一谈,实际上是说个人可以是真理的代表和化身。这些观点改变了八大前后对个人崇拜的正确认识,使党内存在的对毛泽东长时期的敬仰转化成个人崇拜情绪急剧地滋长,也使柯庆施、陈伯达等之流有了个人崇拜的理论根据,使“跟从毛泽东要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泽东要到迷信的地步”这样极其荒谬的言论成了流行语。在非理性的经济大跃期间,加上自然灾害和一个能给灾难增加利息的个人崇拜时代里,居然能让半个亿的中国人非正常死亡,可谓前无古人!所以,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制度建设时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文章,还指出要特别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这个“并不很健康”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这个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我们党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他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即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总书记还强调“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人民主体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又一重要的话题。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真正主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讲话中他提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我们不能忘记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网上有人问道:为什么400万国民党赢不了100万解放军?国民党当时拥有全部兵力达四百三十万,占领了拥有三亿三千九百万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大多数近代化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和绝大部分交通干线,接收了一百万侵华日军的装备,而且还有美国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巨大援助;解放军却只有约一百二十七万,其装备仅有“小米加步枪”,解放区人口仅有一亿三千六百万,大部分住在农村,这样悬殊的差距居然赢不了,确实是匪夷所思。其实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之所以400万国民党赢不了解放军100万,是因为解放军背后有人民4万万啊!如果说当时1个解放军有8.8接近9个民工在直接参与支援的话,那么,间接支援1个解放军的人民就有4000000(四百万)个。所以,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也指出: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我们都知道希腊巨人安泰俄斯的故事,安泰俄斯力大无穷,只要他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他就是不可战胜的。当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经过利比亚时,发现了安泰俄斯的秘密:安泰俄斯的无穷力量来自于与大地的接触。在两人的战斗中,赫拉克勒斯将安泰俄斯举到空中使其无法从大地那里获取力量,最后把他扼死了。如果说我们的党就好比是安泰俄斯,那人民就是大地母亲,我们党的精神力量是不能离开人民群众,不能离开大地母亲的,只要离开大地母亲,我们党就会失去生命力。
我们党曾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取得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成就。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它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取得建设成就,取得改革开放伟业的力量之源。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强调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样才会保持党和广大群众的鱼水深情,才会永远维系安泰俄斯与大地母亲之间生死相连的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社会、国家、政党、个人、群体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制度和人民则是这些重要组成部分的重点。青年是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潜力和主力;制度是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政党、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维系规程和公意准则;人民则是规程和准则最终的确认者、维护者和践行者。社会、国家和政党的推进发展需要青年人才的探索和创新,需要良好制度建设的规范和约束,需要人民主体的认同、响应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青年、制度和人民的重要论述,反映了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意愿和体现,同时也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提高和升华。
[1]关于青年的界定:联合国17-24岁的人为青年;世界卫生组织16-44岁的人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3-34岁的人为青年;中国国家统计局11-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12-28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18-40岁的人为青年;港、澳、台地区10-24岁的人为青年。
[2][3]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