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研究党的历史 改革创新党校工作

2011-08-15张长淮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党校中国共产党

张长淮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学习研究党的历史 改革创新党校工作

张长淮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党员数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50几人发展到今天8000多万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更好地推进党校事业的发展。

一、学习党史,认识、了解党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是带领全国人民为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繁荣的90年。

1.艰苦卓绝,重塑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汉以来,一直有着灿烂和辉煌的文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发展史上曾很长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危难。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一次次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一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全国范围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二是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后,面对着国际上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国内革命战争后留下的国民经济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从土地制度改革着手,从1953起利用四年时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到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新进程。从197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调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目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日益巩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大陆、台湾两岸实现了互通等;经济上,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科技上,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工作取得突破;文化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军事上,反舰弹道导弹试射成功,歼-20隐形飞机成功试飞,瓦良格航母改装后即将首航,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上,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19109元,实现增长7.8%,农民人均收入约5919元,实际增长10.9%,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迈入小康社会。

2.坚持特色,开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20世纪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许多国家纷纷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东欧、苏联等原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改革的方法激进、改革的手段不当,纷纷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得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新的篇章,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理论,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汲取东欧、苏联等国家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3.与时俱进,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大合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做为其奋斗的目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与国民党于1924年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摒弃前嫌,于1937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并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永远不称霸”口号,先后6次裁军,并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表达了和平发展的愿望。在与周边部分国家领土主权之争中,我们提倡用和平外交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以武力作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同时,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直受共产国际的领导,陈独秀、李立三、毛泽东等党内不同时期领导人都坚持中国革命应独立发展。

二、实事求是,客观、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

1.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活力,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在我党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事业进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取得的。毛泽东思想是党在革命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述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引导了中国革命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一个政党如果不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就不能居于历史主动地位,就不能引导社会向前发展,就必然会在历史潮流中被淘汰。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引导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就是来自于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2.保持中国共产党地位的稳固,必须学会居安思危。纵观历史,凡是在国泰民安中看到问题、在胜利辉煌中保持忧患意识、不骄傲自满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政党及其代表人物,都能善始善终,名留青史。而凡是在天下太平中盲目乐观,不思进取,陷入酒绿灯红,文恬舞嬉而不能自拔者无不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我党一向重视居安思危。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说,进京好比赶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中国共产党人决不能当李自成,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今国际社会通常把GDP做为衡量经济大国的一个标志。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39万亿元,占世界比重为9.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到2015年GDP将占到世界总量的1/5。与之相比,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1/3,而英国才占1/30,全欧洲加起来也比不上中国多……就是衰落到1894年的时候,中国GDP还是日本的9倍多。但是,清朝时的中国不能打败日本,收回琉球,反而被日本打败,丢了台湾。历史告诉我们,GDP并不等于大国地位。经济是立足之本,但如果在政治上强硬不起来,没有文化精神上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是建不成强国的。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最大教训,也是留给我们党建设与发展的宝贵经验。

3.保持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强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90年来,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评价历史、准确判断形势,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盲从他国的做法,坚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客观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对安徽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先后出台几个“一号文件”予以肯定,促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 “一国两制”,很好地解决了港澳的回归问题。面对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是我党实事求是的重要表现。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先后纠正了“右倾”和“左倾”两种错误的倾向,挽救了中国革命。延安整风期间,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科学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实事求是需要尊重历史。要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危难关头大团结的胜利。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发动大会战22次,320万陆军壮烈牺牲,6000多名空军血洒长空,2400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全军覆没。国民党将士爱国抗战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民族志气,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在四川大邑县专门建立了国民党抗战博物馆,许多关于国民党抗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被搬上荧屏,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的态度。

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党校改革发展

党校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干部素质、加强党性锻炼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的时期,党校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解放思想,奋力抢抓机遇,不断开拓进取,推进党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1.坚持开门办学,不断形成开放式办学格局。坚持解放思想、推行开门办学,有效盘活党校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党校教育的新内涵,努力扩大党校的社会影响。要持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邀请市级领导和部门领导来校讲学,使主体班学员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合肥的全局工作和重要工作,也让更多的领导认知党校、支持党校发展;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外出讲学,充分展现党校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党校教育的社会影响面。要充分体现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基层一线是党的工作的全部和基础,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中心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磨店、三十岗乡等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作用,继续延伸教育培训的触角,加大新建基地的建设力度,“送教上门”,帮助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推进发展,同时也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获得素材、发掘闪光点,努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建立健全学员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已毕业学员的回访交流力度,进一步听取学员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对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对党校建设的真情倾诉,以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党校教学布局,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学员”与“学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注意加强研究,做到按需培训。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合肥现代化建设中干部所急需的工业、金融、规划、科技、工程建设、项目运作、社会管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努力拓展领导干部任职的知识储备。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讨论式、结构化讨论、项目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并要及时做好总结。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竞讲力度,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现场点评;同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互听互学活动,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推进科研改革,不断发挥党校“思想库”作用。党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其科研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要明确教师的科研主攻方向。在平常工作中要就某一个问题、某一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撒胡椒面、不做“万金油”,避免浅尝辄止。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要在理论研究室和市情研究室两个科研部门的积聚下,充分发挥挂靠我校的市情研究会和哲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作用,坚持以市情研究为基础,不断拓展和丰富研究的内容,加强对未来党校办学方向的研究。要坚持科研成果的转化。党校科研不同于专门的研究院所,其成果不能只是着眼于理论储备、束之高阁,应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着重强化成果的服务应用价值,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会场、进决策,形成一批具有党校特色、具有分量的精品力作。

4.坚持人才强校,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政以才治、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办好党校,关键在人。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目前,相对于市直部门来说,党校队伍相对老化,结构改善较为迟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将根据党校的实际情况,注重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和队伍梯队的层次性,通过引进、招聘、培养等方式,努力形成一支理论型、实践型、管理型和专家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队伍的素质、能力。通过各种培训、进修、调研、学术交流、教学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阅历,提升教职工整体素质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惩分明。在中层副职的选拔任用上,将采取改革的方式,打破身份界限,努力为年轻同志的成长发展创造机遇。要逐步改变人和事单一的格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人多岗,多担责任。

5.推进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校园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打造宜学、宜居、宜娱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教学综合楼、原办公楼、科教楼进行维修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反映了学员、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取向。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开放、创新、务实的校园文化,同时,在教职工和学员中组织开展积极有益的文化活动。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校教育管理系统”这个网络平台的作用,加速成立与之配套的信息录入和资源建设,使系统运行呈现新的成果。

6.突出创先争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不断推进党校各项工作。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校是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其职工的理论水平如何、素质怎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必须在校内掀起爱学习的良好风气,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党校工作的中心,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增强开展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树典型、学先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的成绩。要强化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目前,一些同志忘记了党员的身份,组织纪律观念松弛,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工作不认真负责,见到困难向后退,见到利益往前冲,党员意识、责任意识严重缺失。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克服麻痹状态,把强化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作为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抓好。

2011-06-26

张长淮,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得良

猜你喜欢

党校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党校教学应重视党性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