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11-08-15李淑兰郭如瑾
李淑兰 郭如瑾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李淑兰1郭如瑾2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中国化是前提,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是灵魂,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大众化是目的,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总结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这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思想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最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理论准备不足和教条主义等问题,我们党就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在那个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我们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乃至失败。
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够超越国界、跨越时空,成为亿万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如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个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三者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把它当作抽象的教条到处套用。二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并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具体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一经形成就必然具有理论抽象性,它在中国的运用必须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换,即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国化”,变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域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也只有具体地应用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子,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立足之地并进而发挥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中外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实践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成果,都要受到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空、超历史而一成不变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理论品格。作为对世界历史和社会实践进行客观、科学研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代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推动世界格局变化、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变幻,不断从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中汲取新的营养,始终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二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错误的东西、剔除过时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的结论、补充新的内容。三是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把亿万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认真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密切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任务。任何理论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不能要求前人解释今天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洞悉时代发展变化大势,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方针、政策,从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前,我们必须以宽阔的视野、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认识和把握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探索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们命运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理论要面向大众,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另一方面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传播方式上的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简明化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理解与吸纳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其一,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品格。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掌握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其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使之走向大众化。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只有落实到人民大众的实践中去,才能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当人民大众确实消化和理解了这种科学理论,并转化为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奋斗目标才会顺利实现。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全球性影响以及多元化发展,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确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国内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只有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人民大众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对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防止简单化、庸俗化和非科学化的倾向。大众化要讲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化、简明化,但又不能片面化、简单化、低俗化,就是说大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为代价。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正确地回答和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群众,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发生历史作用。
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自发的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需要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使之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需要一批热心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为此,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担当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同时,应致力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全民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能力。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都应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忠诚实践者。
Pushing forward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ceaselessly
LI Shu-lan/GUO Ru-jin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Nanchang,Jiangxi 330003)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our party's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which reflects inner unity of the Marxist practicality,epochal character and affinity to the people.Sinicization is the premise,which reflects the materi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Modernization is the soul,which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rxism along with China and the world'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Popularization is the goal,which reflects the degree of Marxism arming masses,changing the world and the destiny of Chinese people.
Marxism,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
A811
A
1672-4445(2011)02-0010-04
2010-12-21
李淑兰(1962-),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郭如瑾(1961-),浙江诸暨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和行政法学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