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执政党建设:主导理念、主体建构与现代化道路

2011-08-15肖文超葛素华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现代化

□ 肖文超 葛素华

构建和谐执政党是新世纪以来实现党建创新的重要时代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加强和推动自身的建设,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构建和谐执政党是世情、国情和党情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推进党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和谐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执政党,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还是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出发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构建和谐执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P469)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革命导师列宁则认为:“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2](P370)

中国共产党则是在马列主义政党学说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并发展了马列主义政党学说。毛泽东同志认为:“领导中国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3](P65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则认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4](PP267-268)江泽民同志更加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12多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5](P28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之后,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去构建和谐执政党也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只有党内、党外以及党与国家的关系达到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又好又快,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构建新型的和谐执政党必将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政党学说的相关理论,深化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其次,构建和谐执政党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执政党对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建设是任何一个执政党在自身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构建和谐执政党是世情、国情和党情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党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党内腐败问题、基层党群关系不和谐、党内关系不和谐,党的执政成本过高等都深刻地影响到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稳固发展,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对党自身的一个极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长远目标,而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她必须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否能达到自身的和谐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效度。因此,在新时期,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自身的建设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的执政党,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好“舵手”。

二、和谐执政党建设的主导理念

和谐执政党建设的主导理念主要包括社会生态理念、创新学习型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党现代化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社会生态理念

所谓社会生态,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习俗、风尚、传统、自然、社会成员的素质等所构成的特有的社会环境。每一个社会生态都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内需、社会特征及其社会属性。[7](P329)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政党政治、政治行为与现象是当代政治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生态学研究法的好处在于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些较大的政治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对政治做出合理判断,就必须把政治制度置于其周围环境之中,看出这些环境如何对政治选择施加限制,又如何给政治选择提供机会”。[8](P9)

同样,用社会生态理念来考察和谐执政党建设,目的在于推动执政党建设自身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避免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片面考察,以此推动执政党建设走上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和谐轨道。和谐执政党建设之所以要确立社会生态理念是因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它与国际生态环境、政党文化、政党制度以及党员自身的素质都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优化国内外的生态环境,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于推进和谐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学习型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其自身的建设如果不能体现创新,那么这个政党也必然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学习型理念的确立,对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组织发展与体制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理论创新对于执政党建设理念的更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理论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根据的。理论创新不但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要结合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当然,执政党还要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来指导实践,在党的运行体制得以创新的同时,还能带动社会的整体发展。构建和谐执政党树立创新学习型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不能停滞不前,必须依靠学习去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因此,构建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是推动构建和谐执政党的重要因子。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政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符合政党政治发展的规律与走向,提高政党自身的执政合法性,进而实现其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固。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仅针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更是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施的重大战略。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必须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等参与的积极性,并设法形成协力攻坚的整合力。同时,要通过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才能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真正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作为实现政党自身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四)政党现代化理念

什么是现代化?政党与现代化又有哪些主要联系?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各种功能的过程。”[9](P11)这是对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解,对于政治现代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则认为“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夸大等三个方面。”[10](P78)中国学者王长江认为“政党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首先,政党产生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其次,政党是由现代化引发的现代政治运作要求的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直接由政党来领导。”[11](PP17-24)而具体到中国共产党来说,党产生于现代化进程中,是由现代化引发的现代政治运作要求的体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应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建设和谐执政党必须具有政党现代化理念,只有顺乎潮流,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要求,适时调整自身的机构与运作,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影响政权与政治的运作,才能实现执政党自身的机制与理念更新。

(五)以人为本理念

从历史来看,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民生观到现在的以人为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崇高信念。以人为本理念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是党执政兴国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构建和谐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相符的。不管是在现代化的今天还是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都是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基石。新时期在构建和谐执政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党群和谐。党群和谐的实质是党与群众实现和谐相处,党为民,民拥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党群和谐的美好局面才会实现。

三、和谐执政党建设的主体内容

构建和谐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政府、党与群众、党与国内外政党以及执政党内部的和谐关系。

(一)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和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建国之初确立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政府机构臃肿,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党的执政绩效低下,政府自身的建设也是举步维艰。党政不分在当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现象,它甚至已经深入人们的思维,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社会发展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党政分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向。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党政不分的严重影响,提出了党政分开思想,并以此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党政分开是对1957年以来“党政不分”政治实践的根本否定,是党反思自身执政失误和总结党的领导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如何实现党政和谐的初步成果。

党政分开之后,面临的是在党与政府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的问题。党政和谐主要是指在党政职能分开的情况下,党领导下的政府主要抓经济建设,而党只需要保证其路线的正确,加强宏观上的统筹指导,不去干涉政府的具体职能,党和政府各司其职,和谐相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做到党政分开与党政和谐,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向一个和谐、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对于和谐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要切实保护和满足群众的利益,打造民心工程,让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成果,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进而促进党群和谐。

(三)执政党与国内外政党的和谐

党际和谐是构建和谐执政党的重要构成。党际和谐有利于加强政党之间的利益整合,优化执政党的决策水平,更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参与力量。党际和谐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政党的和谐。这里主要是指党要加强与国外政党的交流,吸收与借鉴其发展的经验,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合作中的地位。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和谐。中国共产党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党际关系中的领导责任,同时要尊重参政党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赋予其参政议政的权利,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提供良好的条件;参政的民主党派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参政议政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党际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为党际和谐的构建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12]

(四)执政党内部的和谐

党内和谐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内部上级与下级,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党组织等和谐相处。增进党内和谐,第一,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第二,要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倡导阳光党务,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和谐环境。第三,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最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邓小平曾经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加强党内监督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要把领导的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之下,通过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的最好措施莫过于大力倡导网络反腐。所谓网络反腐不仅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还包括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举报及有关投诉。这是一个受理和处理互动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网络反腐弥补传统反腐制度的缺陷,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对问题官员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也可以充分调动国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

四、和谐执政党建设的现代化道路

(一)准确把握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借鉴各国执政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保持与国内外政党的良性互动

政党政治是人类有历史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范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如今政党政治已经成为全球非常普遍的政治现象。政党政治最早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先发展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新兴资产阶级是在夺取政权后的议会斗争中才组成政党,经由多党竞争,选民投票,实现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政党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政治角色,如包括组织政府、领导政府、控制政府决策等。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当代世界,政党在各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日益呈现强化的趋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其政党政治的发展违背了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导致了其政党政治发展的失败。但是,它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由于自身的缺陷不适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使用,而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存在多党,但是只能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故步自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敞开国门去加强与国外政党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与借鉴它们治国理政的良好措施与方法,相信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推行电子党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学习型政党

信息技术在推动整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和人类的思维方式转变的同时,对执政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来推动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务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是网络时代推动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发展电子党务不但可以开阔党员的视野,促进思想解放,增强党员思想教育的及时性、互动性、有效性,并可以增进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党务工作效率,降低党务工作成本。

信息社会消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借助于电子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和低成本的信息渠道,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网络为构建创新学习型政党的学习与宣传提供了公共平台。在网络平台,关于学习型政党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学习型政党的相关知识便于公民阅读,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网络平台提高了构建学习型政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传统的党务工作流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而且效率不高。如今的网络平台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具有人力所不能具有的高效性。另外,网络也为公民政治参与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范围。可以说,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和谐执政党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不断优化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降低执政党自身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成本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多少关系到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坚实雄厚,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可以得到稳固。因此,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优化和整合各种有效的合法性执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已经获得的执政资源的功效,不断降低党在自身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成本。

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可调动和利用的财富。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它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是执政党在实施执政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二是它的内容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三是它的行为客体是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财富,财富在执政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先进性资源、体制性资源、合法性资源和民心性资源。[14]笔者认为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必须从思想建设、物质基础、联系群众和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巩固党的思想资源;第二,大力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壮大党的物质资源;第三,要壮大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存在的现实矛盾,扩大党的群众资源;第四,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培育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努力开拓党的组织资源。只有大力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创造执政资源、扩展执政资源和积累执政资源,才能真正为党的执政活动创造更为广阔和良好的资源平台。

(四)不断健全执政党自身的制度与规则,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5]不难看出,制度建设的好与坏决定着党能否长期永久执政,决定着党的未来。因此,党要提升执政绩效,增强其政治合法性,就必须不断健全自身的制度与规则,这是对党自身建设的制度诉求。

不断健全和加强政党自身的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是构建和谐执政党的重要制度路径。制度创新是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纵观我们党的制度建设状况,还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完善各个方面的制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党的领导制度、民主制度、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等制度,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完善。同时,要根据新的实际,针对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完善已有的制度,逐步建立新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质上说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健全执政党自身的制度与规则,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并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逐步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现代化,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不成功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往有很大提高,经济实力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其发展还相对滞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政绩效,增强其政治合法性,不断获得民众的认同与支持,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如果仅仅依靠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大文明的发展虽然具有各自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规律,但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机整体。正如英国历史学者汤因比所说,“文明乃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而且都发生牵制作用,……它们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一切活动都彼此调合成为一个社会整体,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由这个正在生长中的社会的一种内在的和谐进行调节。”[16](P463)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但反过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文明有积极的作用。政治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形成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整合各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更多社会共识,引导人们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17]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做到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的统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和认同,从而不断提升其执政绩效,增强执政合法性,构建和谐执政党才能成为可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7]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0](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丁俊萍、程铁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视野中的党际和谐[J].党的文献,2007(04).

[13]陈小林.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04).

[14]祝福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2).

[16](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7]王永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J].理论探讨,2009(06).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现代化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