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关键

2011-08-15祝福恩崔月军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包容性科学经济

□ 祝福恩 崔月军

所谓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是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的,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要求社会主体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由此可见,在当今的世情、国情大背景下,在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开始期,提倡包容性增长对于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党发展理念的时代化、科学化

包容性增长在2007年亚行首先使用后,逐渐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和完善,并付诸实施。因包容性增长概念揭示并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体的公平正义的诉求,自然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认同。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已三次运用这一表述:一是在2009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使用;二是2010年9月16日,在亚太第五届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使用;三是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近一个月后,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指出:“倡导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我们应坚持发展经济,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我们应该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指导方针,实施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一年之内三次使用“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其意义重大并深远,对落实“十二五”规划有极强的指导性。

首先,包容性增长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201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于当地时间10月5日发表一份主席声明指出:亚欧领导人重申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亚欧战略对话与合作,以在两个大陆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经济增长。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强调包容性增长,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对各国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水平相当,其价值观容易形成共识,而发展中国家则多有歧义、多有分歧,在这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容易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享受的不均等。因此,包容性增长自然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和课题。

其次,包容性增长已体现于“十二五”规划并成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与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突出强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二五”时期五大目标和十项任务,其中第三个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通较快增加。”[1](P20)这一提法比“十五”和“十一五”及十七大报告“逐步提高”的表述更加积极。值得重视的是《建议》已把这些内容纳入科学发展主题的范围。这告诉人们,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高度保障和关注民生。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4600字,五次谈到“保障和关注民生。”表明在以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和积累的诸多问题,已得到了我们党的充分认识和高度关注,决心在“十二五”期间采取包容性增长的方法加以解决。

最后,包容性增长体现了党和政府践行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决心。《建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P17)《建议》所强调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暗含着我们以往的发展有些是不科学的,有的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有的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为关键的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总之不是包容性的增长。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要做到的“四个更加”,是要求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四个更加”关键的是第一和第四个“更加”,第四个更加是第一个更加的具体化。为此,《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在发展中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建议》强调“四个更加”的实质是包容性增长,把发展与人的本位紧密联系起来,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在“十二五”时期全力推进政府改革,切实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以追求 G DP的高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要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切实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社会转型,关键是推进政府转型,以财政转型为突破口,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据统计,2009年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为7426.48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0.8%,与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相比仅是一个零头。而2008年美国仅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就为29.5%,德国为54.3%、加拿大为45.4%。这标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构建和投入是落后的,完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而出现了非包容性增长。因此《建议》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把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作为重点,突出抓好就业、分配、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打下一个社会制度体系的坚实平台。

二、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实现科学发展主题有了可行的路径

“十二五”《建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由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的具体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与我们党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是一致和统一的,包容性增长使实现科学发展主题有了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和路径。

“包容性增长”中作为定语的“包容”,寓意深刻,既有“兼容并蓄”或“兼容并包”的涵义,又有“融合”之意,强调“社会包容”,把所有的人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成果,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公及隔阂,让所有的社会成员无障碍地融为一体并共享发展的成果。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完全实践化、具体化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在“十二五”实现民富的目标。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包容性增长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说,“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与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包容性增长与《建议》确立的科学发展主题,突出以人为本,保障和关注民生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实现包容性增长有利于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享受不均等。为此《建议》不再强调经济的倍增,而是要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居民总收入的倍增,以此推进包容性的增长。

现行的分配体制做不到这一点,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政府、企业、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政府、企业的剩余过大,直接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空间,以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呈连年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总计下降了11.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长也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1997年以来,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经从13%上升到22.5%(2007年),相对应的是企业储蓄占 G DP的比例也占全球最高水平。二是劳动报酬占比低。资本与劳动报酬失衡进一步挤压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1997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G DP的比重已经从53.4%下降到39.7%,而同期企业盈余则从21.22%升到31.29%。日本战后工业化快速增长期,1955年到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从约220美元提高到10950美元,期间劳动报酬占G DP比重反而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达到54.3%。三是收入差距过大与分配不公。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证券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垄断行业收入过多加剧了分配不公。我国垄断行业的职工总数占全国的8%,但其工资总额占全国的55%。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统计,2006年—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1.6—2倍,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之间。可见,我国的行业收入巨大差距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性限制带来的,这不是科学发展。

再就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体制性歧视,农民工工资被长期过分压低。如果按现代市场经济办事,反对就业歧视,实行同工同酬,上亿农民工每年至少可多得3000至5000亿元。同时,如果没有体制性分割和歧视,城乡差距也不会有现在这样大。日本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个例证,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由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制度性安排,如农民迁出农村后14天之内凭“誊本”就可到所迁移地政府登记,学龄子女在3天内就可安排当地入学,由于制度安排合理,日本在20年内就完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经过32年的经济起飞,农民工问题突出并严重,已经延伸到“第二代农民工”,戏称“农二代”,问题关键就在于户籍制度及有关公共服务体系的行政分割,根本无法做到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为此《建议》突出强调了“十二五”时期的分配体制改革,切实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实现包容性增长找到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也出现了发展和分享不平衡性的问题。基尼系数所表示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已超过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7的记录,这不但高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的国家。尽管我国不是非包容性增长的典型,但也存在诸多难题,这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解决,而且是要解决好的难题。

《建议》为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提出的四个更加,第四个更加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P17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包容的要义是公平正义和共享。在目前发展不平衡、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条件下,提倡包容和公平正义,并不是要泯灭一切差别,回到“文革”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老路,更不是屈从于贫富分化、差别过大等不良现象,因为这两者都会抑制发展活力,破坏社会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在公民共同体的任何部分出现绝对的贫困和富庶,都会引发祸乱。倡导包容性增长,就是在“十二五”时期正视合理差异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既做大蛋糕又能分好蛋糕的新路,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技的舞台。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P67“十二五”规划确立的目标和任务,本质上都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包容性增长,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共享。

目前社会中人们热议的“奴”,如学奴、孩奴、房奴、车奴、卡奴、蚁奴等等,及官二代、富二代、权二代、农二代、垄二代等,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包容性增长的问题和表现。不然胡锦涛总书记不会如此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让人们有平等的、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让“官二代”、“富二人”、“垄二代”等轻易地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必须全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让教育、医疗等的优质资源服务更多人,而不是让少数人凭借财富、权力等优势垄断享受;必须积极推进分配体制改革,让普通劳动者公平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不是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包容性增长。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民众发展的制度诉求。包容就应消除“排斥”,共享就要公平正义走出独享。在以往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伪城镇化”现象,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的不公、高额的“借读费”、社保转续难、享受不到保障房等,这在现实中已不是少数和个案。

这说明实现包容性增长不仅是人们的一种胸怀和愿景,更主要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需要以制度的安排消除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以制度的力量满足民众的诉求。古人云:“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陕西神木县免费医疗、吴起县免费教育等惠政广受赞誉,就在于其以发展和改革成果“博爱人”、“博利人”,但其推进者已调出、调离,其成果有被扼杀的危险,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的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一把钥匙。《建议》提出的诸多战略和措施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安排,这是在“十二五”时期必须贯彻落实的。

四、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突破口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1](P6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最大的启迪,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前苏共早就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我们党早在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07年10月的十七大召开,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增长”改为“发展”,又写进报告。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执政能力的提升。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动迟缓滞后,原因就在于长期奉行的唯经济“G DP主义”,把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的单一增长,把经济增长又等同于 G DP的增加,其结果导致民生与民权问题凸显。

2010年11月29日,中国妇女研会举办“社会性别与贫困”论坛,会上发布的报告揭示了新贫困8大来源,使我国的贫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主导逐渐转向城乡贫困并存的局面,“新贫困”人群逐渐超过过去所说的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三无人员”,成为城市贫困人群的主体,城市女性贫困化程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贫困有张女性的面孔”。新贫困8大来源是:

下岗失业人群。据统计,从2000年起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女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到2008年已降至42.1%,但同年城镇职工中女性比例仅37.6%,女性下岗失业的风险远大于男性,而城镇男性就业者现有基本保险是女性的14倍。

工作中的低收入者。指非正规就业者,我国目前新增就业岗位80%来自非正规就业,2009年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中非正规就业者排在第二,占总人数的18.4%,62.9%的城镇女性职工非正规就业比男性高8.4%。

双重边缘的贫困者。指流动妇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1.47亿流动人口中女性占49.7%,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外来女工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也低于外来务工男性,务工男性收入比女性高20.3%。

新市民中的脆弱者。指失地的女农民,中国有数千万农民“农转非”成居民,妇女更是失地农民的主体,从夫居住的婚姻制度中,很多妇女在婚嫁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土地承包权,土地补偿的分配权被剥夺,成为新的城乡贫困群体。

女户主单亲家庭。对某省会城市低保户备案资料的分析显示,6城区全部低保户中,女性户主占39.7%,4个街道896户低保户中单亲家庭占到14.29%,其中71.01%是女性单亲,单亲母亲具有较大的陷入贫困的风险。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国8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在农村,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15.3%上升到2009中的30.5%,性暴力、性剥削等使女性更难以抗拒艾滋病的肆虐,而妇女作为母亲、女儿、照顾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要比男性付出更大的代价。

老龄化中的老年人群体。据测算,农村男性老人月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的比例为43.1%,女性老人达65.5%,老年妇女受教育水平低、有收入的工作时间短、寿命长、家庭和社会地位低等影响,使她们在贫困时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折磨。

气候变化灾害影响的新型贫困。随着气候变化异常和全球灾害频发,在灾害频仍的中国,贫困地区人们在灾害面前的易受损害性更大,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经济社会权利方面的差异,妇女的易受损害性远比男性大。这些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连在一起。证明了我国“十二五”规划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正确性、时代性,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逻辑延伸是包容性发展、科学发展。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主线”的根本依据。实现“主线”就要做到“五个坚持”,推进改革,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G DP主义”,以及围绕G DP增长所形成的一整套体系和政策安排。在这套体系中关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改变唯经济 G DP考核干部的标准和尺度。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建构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考核干部指标,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实现转变。二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理念,全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放弃唯经济 G DP的发展理念,树立包容性增长的科学理念,认识到发展前面有“科学”二字的规定。“主题”和“主线”,本质是在包容性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期间最为艰巨的任务。

总之,从哲学的视野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就会看到“十二五”规划核心是“转型”,本质是由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型,路径就是包容性增长,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和关注民生。总之,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之间的有机协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核心和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发展旨向。这在“十二五”期间民生和民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建议》,贯彻“主题”,实施“主线”,实现包容性增长,充分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和关注民生。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胡锦涛.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N].光明日报,2010-11-15.

猜你喜欢

包容性科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科学拔牙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