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经验启示

2011-08-15李富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干部

李富江 李 超 类 平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开始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序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建国初期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处于转折时期的建国初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改造和各项建设亟待进行。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其经验与启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

(一)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革命党,变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社会改造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是共产党在政治上要巩固自己的统治。然而,近代中国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及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在野”和“非法”地位,使得民众对党的认识不清楚。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对共产党的反动政治宣传,更加加深了民众对党的认识的不信任,他们对党的历史、党的纲领及党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程度的顾虑。这就要求加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传播力度,统一民众的认识,重构党的政治权威。

(二)改造思想意识的需要

从党的自身来看,取得新政权后,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懂理论、掌握科学技术的干部和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内是“新党员新干部太多太杂,新任务太多太紧,某些政策方面的前进太快太远,来不及准备,来不及学习。”党内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薄弱的现状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从全社会来看,民众思想领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是一下子可以随着社会变革而改变。他们觉得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他们到处磕头烧香,安于现状,甚至认为没收地主的财产是“伤天害理的”。其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不同程度的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自高自大,觉得自己了不起,甚至看不起工人农民,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差距较大。

二、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路径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建国前,中共中央就成立了中央俄文编译局,专门从事对俄文马列著作的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出版部门不仅重印和再版了建国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单行本,而且还大量编译和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单篇著作。1953年1月,中共中央又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这些著作的系统出版,为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

2.整理并出版《毛泽东选集》。1950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并以中央名义编辑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毛泽东选集》,在全国出版发行。1950年10月、1952年4月、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分别出版发行。《毛泽东选集》除了汉文出版外,还先后被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3.建国初期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建国初期理论工作者根据“中国化”的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作了系统研究,阐释学习它们的方法和意义。理论工作者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用通俗的、浅显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

(二)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教育

1.对工农的教育。工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主要的是让占中国主体的工人农民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对他们采取了普遍的政治启蒙教育的形式。在农村,通过组织农民参加“冬学”进行教育;在城市的各个企业,主要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上大课。在此基础上,还对一部分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为新中国培养干部。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结合当时国内外发生的毛泽东访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大事对工农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2.对干部的教育。为了对干部进行理论教育,中共中央制定了一套干部理论教育制度。首先,针对干部文化程度不同实施了干部分级学习制度,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以参加文化学习为主;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则参加中央规定的理论学习。其次,调整党校,把全国党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分别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党的干部依照级别调入党校进行培训。最后,针对党校容量有限,一部分干部因工作或身体欠佳,不宜进入党校学习,中共中央设置了高级干部自修制度,要求这部分干部必须在职自修,课程与党校课程相一致,并参加考试。

3.对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是不能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后来,结合“三反运动”,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思想改造,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表现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我党的领导更加拥护了,对人民革命事业的认识和政治积极性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废除旧时教育,构建社会主义舆论宣传机制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开始逐步接收被国民党、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外教会势力控制的学校,恢复和发展全日制教育,兴办夜校、职业教育、工人农民识字班,民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2.教育部强调,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依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精神。这废除了国民党时代的反动课程,设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课程,并在全国各级学校建立了党团组织。

3.党和政府掌握了国民党和外国势力在中国所控制的报纸、电台、通讯社等舆论工具,并对民族资本创办的新闻、报刊等事业进行改造,从而构建起全国性媒体的社会主义舆论宣传机制,这更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三、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经验与启示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用通俗的、易于被民众所接受的表达方式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前后,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于1950年12月和1952年4月在《人民日报》先后单篇发表了《〈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了全面系统地解释。这对于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唯物辩证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写信给李达说:“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语言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文章的撰写、出版和发表中,一定要以通俗的形式、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过程中是否采用浅显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符合,紧扣时代特征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有时代的针对性,符合特定时代的需要。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人们的思想状况与这种形势明显不相适应,而且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及其他各种落后甚至反动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统一民众的思想,团结各阶层,建设新中国。

(三)传播对象不同,对传播过程中的要求也不同

不同阶层的文化程度、思想状况、政治立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党内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和骨干,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始终是教育的重点,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广大的工人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且主要忙于生产工作,业余时间比较少,对他们来说,不易提出过高的要求。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因此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肃清。“在党内,只承认一种思想是合法的,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在党外,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非马列主义的思想,还是合法的,但是要批评指出它的错误。党内党外要区别对待。

(四)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取得时效性的首要前提是传播方式要尽可能多样性,这样才能要适应不同的阶层的需要。建国初期,占全国人民多数的工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党和政府要尽可能得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代表会、座谈会,利用电影、漫画、传单、演唱、话剧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既消除了严重的政治气氛,也拉近了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1]胡乔木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4.

[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412.

[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9.

[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8.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干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