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2011-08-15窦雯
窦 雯
(西山区实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34)
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窦 雯
(西山区实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34)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厌学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需要综合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厌学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需要综合分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将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出现厌学现象,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家庭教育环境和结构的影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普遍是4.2.1家庭(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孩子);农村则是2.2.2家庭(即爷爷、奶奶,父、母,两个孩子)较为普遍。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环境有了较大改变,在这样的环境和家庭中,往往是祖父母辈对孩子溺爱型偏多,希望老一辈身上艰难困苦的童年,不要在孙儿女身上重演,于是,生活上溺爱有加,学习上过问不多。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想办法满足,对孩子的教育则迁就姑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他们眼中,学好学坏无所谓。再加上学习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孩子一旦遇上困难,他们就害怕、逃避。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中国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大多数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存在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孩子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因为父母离异受到巨大创伤,让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无法接受,于是很容易造成行为上的偏执。离异后的父母,要么因为家庭解体觉得亏欠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对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要么觉得孩子是个负担、累赘,对孩子漠不关心,粗暴对待。更多的则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力不从心,对孩子的关心教育不够。而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在学校中找不到自信,就会厌倦学习。
2、父母教育方式和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家长的榜样作用时时刻刻都对孩子产生影响。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孩子。你们怎么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素质的高低,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诸多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教育方式单一。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像我校这样的普通中学,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单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严厉型,对子女的要求比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比较强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好学校,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希望孩子在班里出类拔萃,各科成绩都要名列前茅,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平时只问考分是多少,排名第几,其它方面的情况很少过问。如果考分不理想,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这会导致一部分孩子只看重分数,一部分讨厌学习。二是放任型。这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自己忙于打工、挣钱,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剩下的就是老师的事。至于孩子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如何、能不能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家长不太关心,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做家长的只管掏腰包拿钱、提供经费,对思想学习情况过问很少。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怕学、厌学。(2)缺乏有效沟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纯洁、最无私的,但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只注重了物质的满足,忽视了精神的需要。以至于一些家长发出了感慨:“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可他就是不听话、不愿学习,我根本不理解他。”其实,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沟通包括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面,家长疏于与孩子交流,觉得只要在生活上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行,很少与孩子谈心,时间一长,孩子也不愿与父母交流,碰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宣泄,有可能将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放大化,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家长之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分歧,缺乏沟通,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一旦孩子学习出了问题就相互指责,互相推诿,完全忽视了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家长与学校之间,由于工作忙碌,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不得不到学校,只能对孩子一顿打骂,收效甚微。每个父母都有爱孩子的愿望,都在关心孩子,可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孩子的成绩。事实上,父母只有正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抚慰孩子的心灵。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多数家长做不到的。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
1、升学压力大、负担重。党和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素质教育的路还很长。目前的现实状况是,许多普通中学只能围着全国高考的指挥棒转。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指标之一,要看高考的上线率、重点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也是上线率、升学率。上线率高了,学校就办得好;上线率低,就是办学水平低。对学校自身来说,不能提高上线率,办学压力就很大。于是,普通中学都在高考上线率上兜圈子,无论那个学校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为了多考上几个学生,学校只得想方设法在生源上下功夫,对老师下指标,在教学上加班加点,先天不足后天补。面对压力,老师们只有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各种版本的辅导材料,许许多多的模拟试题摆满课桌。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围着高考这个核心展开。老师忙得透不过气,学生累得喘不上气。素质教育往往没有落到实处。学习压力和负担,对老师和学生的影响都很大,会导致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2、校园人际关系不和谐。普通中学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家长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层面上,这些方面的关系融洽,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厌学。其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校关系。对一些厌学学生,校方把主要责任推给家庭,认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座谈会上总是指责厌学学生的多,要求家长如何做得多,家长则认为是学校的责任。(2)教师关系。有的学校校长不懂得教育规律,领导能力不强,对老师的管理考核方式简单,大多是一些量化的指标和数字,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不够,不能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只管自己的课,上完课就了事,对学生的帮助管理不够,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而班主任除了完成本职的教学工作外,班级内的大事小事都得管,众多的工作交织在一起,让班主任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工作下,对学生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得不到及时解决。(3)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统一的,是一种交往和互动。目前,面对升学压力,特别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老师、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时,我们的课堂大部分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满堂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谈不上会学了。要知道学生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会思考的人。长期被动参与学习,妨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上评价方式的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现象。(4)生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由于遗传因素、家庭背景等不同,他们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看问题的方法、为人处事的技巧也不相同。来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住同一间宿舍,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难免会有摩擦,有的学生不能妥善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心理负担大,从而影响到学习。此外,有的学生伙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在学校周边违法乱纪、欺负同学。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我们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可精神方面却出现了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的各级教师,从学历上看达标率很高,但真正热爱教育,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中的却不是很多。盲目攀比,认为公务员工作清闲,待遇高,教师工作辛苦,付出远远小于回报,学生不听话,家长不理解,升学压力大等因素,让我们的部分教师仅仅把当教师作为谋生就业的手段,教书育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被弱化,奉献精神不强。另外,在追求分数、看升学率的背景下,老师们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育轻德育,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巨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1)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念左右了不少人的言论和行动。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好办事,无钱寸步难行,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比比皆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助残等正气被“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所左右。有的想把教育事业也推向市场,要以市场化运作来解决教育问题。实际上,教育行业有特殊的规律,其硬件设施可以市场化运作,但教书育人的过程是难以用经济手段完成的。(2)尊师重教未得到真正体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国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多年来党和国家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应该说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全社会还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假文凭、学术造假、大学毕业就失业、贪污腐败等现象,让人很难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尊师重教也就只是说说而已,没能真正体现。(3)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吧方兴未艾。网络游戏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对未成年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国家法律对进网吧娱乐有明确规定,网吧和电子游戏室里也都粘贴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标牌,但现实生活中,学生进网吧玩游戏仍是家常便饭的事。每当放学后,学校周边的网吧内坐满的都是中学生。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校,一旦沉迷于其中,厌学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虽说公安、工商、文化稽查队等也在进行检查,但大多是突击性的,并且不少网吧事先得到消息,检查时把未成年人撵走,检查往往都是合格的。因此,电子游戏室、网吧对厌学者的诱惑不能低估。
2、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十年“文革”中泛滥过一段时间,那时读书学知识被污蔑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得到尊重。2000年以前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可以端铁饭碗。但本世纪初开始,国家不再执行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工作模式,而是自主择业、竞争上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官员中的腐败现象凸现,有后台、有关系的可以找到好工作,领高薪,出人头地。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导致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对普通的岗位、职业不愿干,毕业意味着失业。这些现象使家长到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普通中学的学生们看到听到上述情况,深感这些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与其苦读不如得过且过。
四、个人因素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产生厌学的内因。
1、学习目标和意志力缺乏。学习如果失去目标,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没有了灯塔的指引,容易失去方向。普通中学中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读书而读书、为父母而读书的较为普遍,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呆在学校只是混混日子。这类学生要么是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要么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祖辈、父母辈的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力比较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而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的努力,要想学好,学生应当具备自觉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我们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意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学习自觉性较差,不会主动学习。加上校园内外、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影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学习方法和习惯差。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学习方法则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大部分厌学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不会自觉主动的预习、复习巩固,每天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点都不愿做。对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不及时纠正、总结,不会有效利用时间,从而学习效率低下。随着进入高年级,学习科目增加、学习内容加深、学习节奏加快,这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无法适应,加剧了对学习的厌恶。
3、学习动力和求知欲不足。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能激发并维持人的行为。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活动,让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愿望,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昂的学习热情、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成功与失败,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学”属于学习方法,“愿不愿学”则是学习动机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问及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时,他们说道:“学习有什么用?我不想学。”他们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需要,而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自然没有动力,敷衍了事。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读书无用论”等观点,让学生误以为读书无关紧要,有钱才是最重要。这些思想影响了不爱学习的学生,一旦学习没有了动力,厌学就成为必然。
G525.5
A
1671-2994(2011)04-0156-04
2011-06-08
窦 雯(1977- ),女,云南大理人,昆明市西山区实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