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与展望
2011-08-15鲁彩荣
鲁彩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与展望
鲁彩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客观分析党的建设实际,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和任务。这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探索、掌握和自觉运用政党执政规律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党所面临的各项任务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科学化;历史;战略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的历史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范畴。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倡导和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党在不同时期都提出过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可以说,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党,形成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古田会议以“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为目标,制定了加强党和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主张。初步探索和阐发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联系实际建设党,以整风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推进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以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一系列科学方法;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根本方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使党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提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支部建在连上”的科学方法,建立健全了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使党保持了组织上的先进性。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不懈地从多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干部队伍;提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强调“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强调用科学态度、科学办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提出要把“领导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和科学性,防止盲目性和片面性”;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①;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科学的制度”。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注重抓好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强调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强调“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并要求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推动党的建设创新,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
5、不断探寻和遵循执政规律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念的升华。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着眼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不断探寻并遵循执政规律,体现了党建理念上的不断升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04年,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②;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又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要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认识、新成果,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努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之上”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④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的执政规律的关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进一步把握“三大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探索并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最终落脚到提高执政能力上,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规律性和科学化的要求。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向前迈进的战略思考和展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历史使命、对自身建设的要求都与革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⑤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只有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才能从整体上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把握“总体性”的要求,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升水平。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党的建设的主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全党拒腐防变的能力,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以宽广的眼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总之,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把握“先进性”的要求,建设一个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为此,必须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一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依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二是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是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要到具体的实践中考察党的先进性,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始终围绕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互促进,在不断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3、突出“实践性”的要求,增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要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作贡献,要求党组织和党员结合实际实践充分发挥作用。一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工作和活动,把党的基层组织变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和自己的具体工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二是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让党员、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探索和运用务实管用的各种办法,及时发现和推广基层的创新创造,用基层经验指导基层实践。三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等方式,通过党组织的建设带动其他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生动局面。四是要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特殊区域,如边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谋划、有力推动;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4、遵循“长效性”的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把基层党的建设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长效化、机制化,构建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继承和发展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党的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体现各行业和领域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特征。另一方面要遵循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符合工作特点,切合实际情况,反映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实际,自觉地从自身需要出发抓长效机制建设。二要坚持从可操作性出发,充分认识长效机制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既要于法周密,又要于事简便,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明确具体、简便易行,力戒形式主义。三要注重实效,保证长效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增强制度系统的完备性,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使之紧密衔接,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四要坚持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长效机制,与时俱进地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5、注重“经常性”的要求,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党的建设既要解决好突出问题,更要立足于经常性工作,这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积极探索。党成立9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经常性工作贯穿党的全部奋斗历程,只有切实把经常性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才能全面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发挥作用,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因此,在基层,抓住经常性,就是牢牢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这就需要高度的党性自觉,引导和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保持高度的党性自觉,在经常性工作中孕育伟大,在平凡岗位上诠释崇高;需要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高度重视经常性;增强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贯彻经常性;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突出经常性;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有效落实经常性;坚持重在持久的原则,始终推进经常性,进而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②《人民日报》,2004年1月13日。
③《人民日报》,2004年7月1日。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 7月 2日。
D262
A
1671-2994(2011)04-0021-03
2011-05-21
鲁彩荣(1977- ),男,云南景东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和执政党建设。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