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论析
2011-08-15赵绪莹
赵绪莹
(呼伦贝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论析
赵绪莹
(呼伦贝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中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权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主要体现在陈云重视人的生命权和“文革”结束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政治权利主要表现为他坚持党内民主及对平等权的重视;经济权利则以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主要着力点;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他对公民环境权和社会保障权的重视;文化权利则集中体现了他对文化教育和文艺界工作的重视。
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起来的科学的人权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第一,现实依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新时期中国人权事业建设和陈云人权思想发展的客观依据。陈云人权思想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新时期如何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权利。第二,国际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借中国扩大开放之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开始涌入中国并产生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研究的薄弱,致使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斗争中长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改革开放后,西方敌对势力标榜人权,攻击社会主义中国,认为中国无人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新时期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错综复杂的人权斗争表明,中国必须及时正确地解决人权问题,特别是人权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否则势必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陈云虽然没有在公开场合论及人权问题,但他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人权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借鉴苏联、东欧国家在人权建设方面的教训的反思得出:必须彻底纠正“文革”践踏人权的“左”的错误,必须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在中国必须坚持生存权、发展权的首要地位,必须正视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即“我们是在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这样一个国家进行建设”①。第三,主观条件。中国的人权必须根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陈云自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点,为崇高的人权事业而奋斗。陈云一生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并把其放到政治高度来认识。他多次指出,民生问题“是国家大事”,“是政治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早在战争年代,陈云就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为人民谋利益。他指出:“要注意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群众有了土地,实行了民主,生活得到了改善,老百姓都有了吃的、穿的,可以说大的问题解决了”②。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兼任商业部部长期间时就强调:“要牢固树立商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③“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便站不稳”。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⑤这些都说明陈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的价值取向。
二、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着眼于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问题。陈云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人权问题的新见解、新观点。
(一)保障公民权利
1、尊重生命。作为公民权利的生命权,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中国人权百科全书》将生命权定义为:“个人保有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各种生理、心理特征的存在和延续的权利”。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中含有保障生命权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这时,如何处理同林彪、江青集团有牵连的人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981年11月17日,陈云听取王鹤寿关于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汇报,同意“两案”审理领导小组提出的除对少数罪行重、民愤大的坏分子追究法律责任、进行党纪处分外,对有牵连的人采取宽大处理、区别对待的政策。陈云指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但从全局来说,终究是一场政治斗争。因此,除了对于若干阴谋野心家必须另行处理以外,对于其他有牵连的人,必须以政治斗争的办法来处理。必须从全局观点、以党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来处理。这种处理办法,既必须看到这场政治斗争的特定历史条件,更必须看到处理这场政治斗争应该使我们党今后若干代的所有共产党人,在党内斗争中取得教训,从而对党内斗争采取正确的办法。这是处理这场政治斗争的前提。”⑥这些都表明了陈云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和重视。
2、恢复人权:平反冤假错案。陈云不仅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对于人的政治生命也极为关注。粉碎“四人帮”后,陈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无畏的精神率先提出平反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冤假错案,恢复人权。1978年11月2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时曾就薄一波等所谓61人叛徒集团案、陶铸、王鹤寿一案以及彭德怀一案等六个问题提出要重新给以复查。因为这是涉及许多人政治生命的大事。同时,他还指出:“在复查干部中,被复查的干部将有充分申诉自己意见的机会。”⑦陈云提出的六个问题,都是牵扯面广、影响很大的事件,中央给以充分肯定并采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陈云坚持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他花大力领导中纪委先后对“文革”及其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冤假错案进行系统的拨乱反正,对党内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和老干部如刘少奇、肖劲光、马寅初、潘汉年和文化界著名人士予以复查和平反,彻底结束了“文革”践踏人权的悲剧,恢复了他们作为公民应享有的而由于历史原因或政治原因被剥夺了的生命权、政治自由权和人身自由权,解放了人权。
(二)保障政治权利
1、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这是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在党内民主方面的重要体现。陈云在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时曾指出:“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⑧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党的八大所决定并经实践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委会领导下的工作机构,陈云在讲话中特别建议:“书记处的工作方法,我认为应该采取办公会议的方式,就是叶剑英同志所讲的集体领导方式”。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才会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有了不同意见,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地提出来,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⑩这些都表明,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是重视加强党内民主的,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对现阶段中共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人人平等,不搞特权。新时期陈云关于平等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领导干部和人民一样,不准搞特殊化。陈云曾经说过:“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⑪1982年9月30日,陈云对遵义会议纪念馆关于恢复他当年旧居请示的答复中说:“只要在遵义会议会址的说明词中写上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我住在什么地方,现在那里在做什么用,这就足够了,不必再搞什么纪念室。我历来不赞成搞这种东西,以前有人提出要把我老家的房子搞成纪念馆保留起来,我就没有同意,今后也不能搞。”⑫陈云不仅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格要求。他不准子女搭乘他的车,并要求子女要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工作和生活,不能有特权思想,更不能搞特殊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云对特权及其腐败的态度,那就是坚决反对。这些都表明了陈云的平等权思想。陈云认为,不论是谁,人人平等,尤其是领导干部及其子女,坚决不能搞特权。
(三)保障经济权利
1、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置于人权之首。陈云从来都把人民群众吃饭这个基本生存权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他始终把安排好人民生活、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摆在首位,并作为搞好经济建设的前提,既高瞻远瞩,又精心安排。陈云常说的两句话是:“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⑬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陈云就指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还有许多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⑭“十亿人口的吃饭穿衣,是我国的一大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⑮“搞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⑯
2、发展权:人权之基。发展权与生存权一起构成人权体系中的基本人权,并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人口多,又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最大的人权问题,而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陈云指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即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他认为,“既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又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这里包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太多。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
(四)保障社会权利
1、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这是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中关于环境权的主要表现。第一,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陈云非常关注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水资源问题。1988年8月,陈云看到两份内部材料,反映中国某些地区存在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份是新华社简报上登载的本溪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另一份是人民日报社简报上登载的《四川排放污物总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两份材料都是反映全国一些主要重工业城市排放的烟尘、毒气等而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看完之后,陈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即给国务院负责人写信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大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⑰这充分体现了陈云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第二,始终重视水的问题。他指出:“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⑱
2、特别关注教师的物质生活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权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被称为福利权。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对人民的社会保障权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物质生活保障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云对当时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没有明显改善的状况,表示很忧虑。他说:“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⑲“对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工龄工资,而且要使他们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才好。”⑳在陈云等人的关怀下,教师这一职业逐渐获得它应有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
(五)保障文化权利
1、发展教育,办好基础教育。这是实现文化权利的基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陈云人民文化权利思想的基础。陈云历来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1981年11月25日,陈云在讨论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提出:“在科学和教育部分,应增加加强常规教育,提高整个国民教育水平、提高技术基础和在科学技术上组织攻关的内容。并解释说,日本和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以恢复、发展得很快,重要条件是知识分子多,技术水平高。”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陈云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他认为:“办好中小学教育是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根本大计,是与祖国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的。中小学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则是基础教育,一定要办好。中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来能否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中小学教育有密切联系。”㉒
2、发展艺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艺事业发展中,陈云对评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指出:“群众喜欢听的书,不一定就是好的,这要看它是多数群众喜欢,还是少数群众喜欢,是否合乎群众的长远利益”。㉓“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㉔,“评弹艺术丰富多彩,有广泛群众基础,是教育群众、娱乐群众的一种好形式,应当予以重视、改革和发展。”㉕“评弹艺人及其事业都是属于人民的。”㉖陈云对评弹界提出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这些思想不但促进和保障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权利和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综上,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辩证务实的理论风格,其思想中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三、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1、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民首要的基本的人权。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这个基本的生存权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并认为粮食问题是中国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大问题。这些思想不仅指出了“文革”结束后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而且它对当前中国消除贫困人口、实现发展权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至今中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解决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实现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是首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权保障,是摆在中国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中国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首要地位和基础地位,不仅坚持了发展中国家人权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有力地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人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人权攻势。西方大国长期无视、侵犯最多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所有人权中首要的基本人权,这是中国人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权的必然选择。
2、要把长远目标和现实国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和保障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对知识分子、对教师等特殊群体的人权和对公民环境权的重视,正是体现了陈云对人的社会权利的高度关注。这些都对中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中国在加快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的社会权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很多,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而且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但更要认识到在把社会权利置于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发展实际,要把长远目标与现实国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和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实现和发展。
3、中国的人权建设将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新时期陈云人权思想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他提出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有一定的界限”、“要认清我们是在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中进行建设”,要看到这种困难,“决不要再做不切实际的预言,超英赶美”等等。这些思想都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中进行建设,实现人权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权问题也多,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也处在发展中。这些基本国情,给中国人权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国家都没有的巨大挑战。社会主义中国人权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由于历史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人权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尚不雄厚,贫穷和发展的不充分仍是制约中国人权实现的最大障碍,那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决定了中国的人权状况不可能完美无缺,中国的人权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②《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③⑤⑥⑦⑲⑳㉑㉒㉓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 第 1551、1488、1762、1763、1758-1759、1763-1764、1353 页。
④⑧⑨⑩⑯⑰⑱《陈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4、270、275、280、364、375 页。
⑪⑮朱明德主编:《陈云人格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02页。
⑬⑭㉔㉕㉖《缅怀陈云》编辑组编:《缅 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393、393、271、255、256 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D082
A
1671-2994(2011)02-0035-04
2011-01-28
赵绪莹(1981- ),女,山东龙口人,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