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性变革: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战略

2011-09-27刘文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阶级国家结构

刘文沛

(西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结构性变革: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战略

刘文沛

(西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革命的本质是一种结构的替代,中国革命后建立的新生政权意味着国家政治形态开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了一种结构性的巨变。经济结构开始从传统落后的形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阶级结构单一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被消灭;社会结构从“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领导结构方面则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确立。

国家建设;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领导结构

费正清曾这样描述,中国共产党在历经28年的考验和曲折之后,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着手创建新中国时已具有一定的经验、远见和自信。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重建时代。①在这样一个时代,具有长期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创新型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经济结构:从传统落后的形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领导人不同建国构想博弈的结果。《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但对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建设路径则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刘少奇为代表的稳健性思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进攻性新思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刘少奇作为中国最务实、最温和的领导人之一,主张中国走不同于西方和苏联的第三条道路,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想,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大约需要10-20年的时间,其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成工业化。②对于这种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毛泽东在建国前早已形成,但随着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受苏联的理论和模式的影响,逐渐放弃温和的经济发展战略,代之以更为激烈的三大改造运动,期望尽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内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最终选择了毛泽东激进式的社会主义路线,即“赶超型”的工业化之路。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中国以后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调整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结构调整。建国初期经济结构的变革是基于旧中国以“私”为主的畸形杂乱的经济结构与社会主义以“公”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存在很大的不一致,亟待调整。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71.8%。③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当时普遍存在着一种对私有经济的恐惧感,认为私有制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于是,在毛泽东的支持和倡导下,“一化三改”很快在全国展开,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胜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有关资料,在1956年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占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32.5%,资本主义工商业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已基本消失,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成为主体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二、阶级结构: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被消灭

科学地分析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策略的客观依据。在毛泽东的理论判断和历史判断中,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所有制的改造和人的改造两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相关的宏观资料非常鲜见。据仅有的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有5.42亿人,其中,农村人口4.84亿人,占89.39%;城市人口5800万人,占10.61%。④农村中地主约占2.6%,富农约占3.6%,中农约占35.8%,贫雇农约占57.1%,其他占0.9%。⑤城镇的阶级阶层结构更为复杂,有旧政权中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吏、据估计不少于150万人。城镇中存在的资产阶级包括所谓的买办、官僚资本家、民族资本家以及各种工商业业主,确切人数很难统计,根据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对拿定息的私股股东人数的统计,这个阶层大约有114万人。办事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大约750万人左右,其他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中的技术人员约800万人。个体工商业者阶层1300万人左右,个体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员工人数约114万~168万人。此外,全国城镇还有失业人员400多万人。可见,就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社会阶级结构“像是一个底层庞大、中层与上层都非常细小的烛台”。⑥根据极不完整的数据显示,到1956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构成比例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

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与位序的调整,“有效地使剥削阶级作为阶级退出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舞台”。⑩新的社会阶级结构是由工人阶级、集体农民、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等团结友好的阶级、阶层组成的。整个社会已不存在完整的根本对立的对抗性阶级,只存在阶级差别和社会差别,以及由于这些差别引起的不同具体利益的社会群体。这种结构性的变革,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完成的,是服从于新中国国家建设战略需要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告诉我们,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的消灭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的消灭,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基于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归于消灭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变革后新型的社会主义的阶级阶层关系对后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社会结构:从“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

?

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从构成社会的基本力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力量对社会走势的影响不同。国内学者孙立平认为,社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三个基本结构因子构成,即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⑪这三个因子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互动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架之一。

民间统治精英是社会精英中一个独特类型,其基本特征是身在民间而又行使统治的职能,不包括国家机构中的权力精英。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三层社会结构形成于帝国体制的建立时期,以秦统一为标志,贵族和地主构成民间统治精英的主体。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宋代前后,士绅和地主集团逐渐取代了贵族和地主集团。晚清末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绅和地主集团受到侵蚀,逐渐分化为近代工商业者、近代知识分子、新式军人和土豪劣绅。帝制的结束,使得传统社会的民间统治精英进一步衰落与解体,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失去了原有的有效性。在此之后,中国一直缺乏能定型社会基本制度框架的力量,社会制度缺乏内在的稳定根据。⑫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阶级动员和阶级斗争,不仅使城市中的民族资本、农村中士绅地主的社会影响力被基本摧毁,传统的家族势力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国家对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实行直接垄断,民间已经不存在掌握重要稀缺资源的社会力量,社会处于国家的全面控制之下,形成一种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的“总体性社会体制”。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中,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过去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这种结构性质决定了国家具有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可以利用全国性的严密组织系统,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来达到国家的发展目标,比如经济建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很有利于解决当时新中国发展中所面对的危机,而且,也适应了建国初期不断扩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四、领导结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确立

有效的领导结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系列政治活动得以有序展开的保障。新中国国家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之下进行的。在党领导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被各种群体所接纳和认可的规则,这些规则成为支撑领导活动的结构性力量。那么,党如何保证国家建设的有效性?新中国成立后,党逐步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为权力中心的领导结构体制,确立了领导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从而形成了执政党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全面领导的一元化体制格局。“中国共产党就通过自身的组织网络将一个散沙般的社会整合为一个整体,并由此形成了以党的组织网络整合中国社会为一体的整合体系。”⑬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革命时代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之所以延续下来,成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体制,有其内在的历史原因。一是建国初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二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三是革命战争年代体制惯性的延续;四是受某些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党的领导体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现象。⑭而这种体制的形成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如费正清指出,在中央集体领导中,毛泽东的权威不容挑战是整个精英结构稳定的关键。毛泽东不仅能果断地主动行动,而且在遇到分歧时毛泽东能充当政策辩论的最后裁决者。政策辩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毛主席的同意,在党的领导层内部,所有集团都效忠于毛泽东,集团间任何潜在的紧张状态基本上都得到遏制。毛泽东的权威保证了党内的团结,但一旦其行为反复无常,则精英间的矛盾很快就会加剧。⑮在建国初期全党全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个人权威显然有利于有效的决策,但同时也加剧了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形成。然而,客观地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结构和功能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有效地推动了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各项政治运动的进行,但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集权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体制架构,以及缺乏对党政职能的明确划分,为以党代政留下了可能与空间。

注释:

①(美)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8-60页。

③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6页。

④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⑤这一数据是采用1954年在全国22个省份对14334个农户进行调查的结果,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⑥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0页。

⑦资本家基本被消灭,其成员分别进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极少数)、企业经营管理者、体力劳动者等阶层。

⑧经理人员阶层由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被安排的资方人员以及各种所有制企业内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这一阶层能够保持1949年时的0.37%的水平就很不错了。

⑨产业工人已成为政治和经济上的主人翁。

⑩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⑪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页。

⑫孙立平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5页。本文在此主要参考引用其分析框架。

⑬林尚立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⑭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25页。

⑮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4

A

1671-2994(2011)02-0163-03

2011-02-26

刘文沛(1979- ),女,山西榆次人,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猜你喜欢

阶级国家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把国家“租”出去
论《日出》的结构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