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创新机制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实现研究所可持续发展
2011-08-15巩小明陈文强杨孙波
巩小明 陈文强 杨孙波
(1.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 430068;2.核工业203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00)
以人为本 创新机制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实现研究所可持续发展
巩小明1,2陈文强2杨孙波2
(1.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 430068;2.核工业203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00)
本文结合核工业203研究所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对研究所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领导团队建设,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认真做好“三个结合”等方面论述了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并对制约研究所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做了阐述。
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三个结合”;可持续发展
引言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来换取现在的发展, 满足现在的利益。即在发展问题上要实现代际公平。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企业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 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 从微观上,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它的基本含义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自我调整,适应环境变化, 不断学习创新, 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核心竞争能力, 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本文结合我所近十年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对研究所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一、建设一个具备务实创新、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特质的领导团队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个务实创新、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领导团队,对于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至为关键。领导团队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研究所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三位一体,只有具备务实创新,善于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的特质,才能很好地履行上述三项职责,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既立足实际、又勇于创新、既能科学决策、又能勇于实践,把握住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引领研究所快速发展。海尔、联想等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注解。
二、以人为本,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古人云:“人才难得,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中,人才资源是一种潜力无穷、可以不断再生的核心资源。作为人才密集型的科研单位,更要树立发展依靠人才的观念,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一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提携人才,保护人才的良好环境,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积极性,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使用机制上,宜采用诸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更加灵活务实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模式,解决研究所在科研和经营生产中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地质市场将逐渐打破垄断、多种经营工作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工作的成效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这两方面又正是我们单位目前的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引进人才的类别上,不但要重视地质科研人员的培养、引进,更要重视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以便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擅长管理、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和营销能力与单位的发展目标及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问题。此外,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
三、建立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它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几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军工科研单位,重点要做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创新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向前发展,进而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要避免“唯原创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创新路线。在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把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作为重点,通过“拿来主义”发挥后发优势,以此降低或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提高创新效益。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我们在汽车化工、技术服务等方面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管理创新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障。尤其在一定时期内,科技创新能力将受人员、资金等各种条件制约,提升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在管理创新上多下工夫。例如,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经营成果考核奖励制度,避免使用简单的“重量不重质”、“重短期利益不重长远利益”等评价标准。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显绩和潜绩,任期与投入的风险和收益周期错位等问题。注重研究结果,强调学术价值、创新程度与成果转化等。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领导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及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向贡献、向一线、向艰苦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激发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的凝聚力。进而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相促进,产生协同效应,提升研究所在现有条件下的综合竞争能力。从2004年起,我所对科研和多种经营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从过去的吃大锅饭,变为绩效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和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人员、设备、资金投入没多有大变化的情况下,科研和经营工作的成效却有了显著的进步就是管理创新的很好例证。
四、做好“三个结合”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1、“央企”和“地方”的结合。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住陕的单位,一方面,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我们直接受中核集团领导,与地方关系不大。但另一方面,从接受公共服务、科研、民品项目的实施、经营收入的来源及税收等方面看,我们与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又确实密不可分。因此,从促进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要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力度。我们看问题、找项目、求发展等,都要立足于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研究所的经济的发展,以研究所的经济的发展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所要积极了解所在地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详细了解当地的产业规划、主导产业及其鼓励政策,并以此为导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改变过去只重视纵向联系而忽视横向联系的做法,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强横向联系。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配合、支持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级政府关心的重要资源、环境、灾害问题以及农业、旅游、市政建设工程开展工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贡献,从而提高研究所在地方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占领更多的市场,做到有为有位。同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纵观我所及系统内兄弟单位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快,反之,则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后劲。
2、“事业”和“企业”结合
作为大型企业集团中的事业单位,在国家的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首先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勘单位“戴正事业帽子”与“走好企业路子”的关系问题。大量事实证明,为了争取政策,争取发展空间,必须“戴正事业帽子”,高举“核地质”这面旗帜,这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同时,要正视我们无论是从技术、人才、装备、经济规模上看,还处于低水平这个现实,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利用当前军工任务比较饱满,经费充足,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抢时间,抓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积攒实力,“走好企业路子”。做到事业、企业二者相互促进,为增强研究所应对外部环境各种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军工”和“民品”相结合
要贯彻“军工立所,经营富所”的精神,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目前,研究所在收入来源上,有上级投入的地勘科研经费的有力支撑;在装备上,通过前面三期技改,加上近年来利用自有资金的持续投入,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员工队伍建设上,通过培养、引进、招录高校毕业生,拥有了较为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不懈努力,也拥有级别较高的各种专业资质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支持,近十年来,研究所在军工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研和找矿成果。同样,也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支持,使多种经营工作有了可靠的依托,使我们在地勘、工勘、矿产开发、分析测试、化工产品生产、印刷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来看,我们还存在着人均经营性资产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经营用地不足;创新的能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经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不多,产业规模普遍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无主导产业;各种高级人才短缺,经济总量与队伍规模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这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核地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在加快军工能力建设,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同时,认真做好新生产基地的立项报批工作,加大用于科研和经营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扶持现有的优势经营项目又好又快发展。采取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尽快形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竞争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收益,为提高职工收入,改善工作条件,进而为稳定人才队伍和吸引高级人才的加盟创造条件,为增强研究所的综合实力提供经济支撑,形成军工科研和多种经营在人才、设备、技术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所只要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严进.周边绩效.人力资源管理.2008年第4期,引用页码:P30-P33
[2]余志峰,胡文发,陈建国,编著.项目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P60-62
[3] 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版,P235-241
[4]周三多,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P133-P139
[5]王璞,主编.流程再造.中信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P6-14
[6] 冯明.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经营管理.2002年第3期,P12-P1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95
巩小明,男,1967年6月生,获双学士学位。现为湖北工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硕士在读研究生,核工业203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经营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