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
2011-08-15赵中华杨普云
赵中华, 尹 哲, 杨普云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
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对病虫害防治的需要,2006年以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果树等鲜食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治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根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表明,物理诱控、昆虫信息素诱控、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驱避剂、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较前些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09年底全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0.51亿hm2次,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15%,防治总面积的10.4%。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蝗虫、草地螟等重大害虫防治上,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控害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病虫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做出了贡献[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3]。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4]。
1 绿色防控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状况
根据2009年底对全国各地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摸底调查,当前应用面积较大,技术相对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等,现将部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整理如下。
1.1 理化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理化诱控技术指利用害虫的趋光、趋化性,通过布设灯光、色板、昆虫信息素、气味剂等诱集并消灭害虫的控害技术。2009年,全国理化诱控技术应用面积达459万hm2次,主要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果树、大豆、棉花、花生、马铃薯、茶叶等作物。
1.1.1 物理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物理诱控技术以杀虫灯诱杀、色板诱虫和防虫网控虫应用最为广泛。杀虫灯有交流电式和太阳能两种,主要用于防治稻田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豆田的草地螟、卷叶蛾、地老虎、食心虫等害虫;棉田的棉铃虫等害虫;果园的吸果夜蛾、刺蛾、毒蛾、椿象、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害虫;蔬菜上的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等多种害虫;茶园的茶细蛾、茶毛虫、斜纹夜蛾等主要害虫和地下害虫铜绿丽金龟、大黑鳃金龟、苹毛丽金龟等[5]。2009年全国杀虫灯应用面积达到254.18万hm2次。
色板诱虫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向性,通过板上黏虫胶防治虫害,应用广泛的为黄板、蓝板及信息素板,对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6]。2009年全国色板诱虫应用面积87.41万hm2次。黄板应用面积最大,占色板诱虫总面积的98.89%,作用范围广泛,涉及玉米、水稻、蔬菜、果树、花生、马铃薯、棉花、茶叶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蔬菜、棉花上应用面积最大。蓝板主要用于蔬菜和茶叶害虫防治;信息素板主要用于蔬菜和棉花害虫防治。
防虫网控虫技术应用面积23.58万 hm2次,在水稻、果树、蔬菜上均有应用。在蔬菜上应用最为广泛。
1.1.2 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应用广泛的是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空间分布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取食信息素等[7],应用面积51.17万 hm2次,用于防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水稻螟虫、玉米螟、小麦吸浆虫、大豆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瓜实蝇、棉铃虫、小菜蛾、柑橘实蝇、柑橘潜叶蛾、梨小食心虫等20余种害虫。其中诱控果树、蔬菜、水稻害虫面积较大。
1.1.3 其他诱控技术及其应用
糖醋液诱杀害虫广泛应用于玉米、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2009年全国应用糖醋液诱杀害虫技术防治面积42.61万 hm2次,主要用于防治苹果小卷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棉铃虫、烟青虫、黏虫等害虫。
1.2 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生物防治以捕食螨、赤眼蜂、丽蚜小蜂、瓢虫等天敌应用最为广泛。2009年全国生物防治应用面积827万 hm2次,主要作用于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果树、茶叶、棉花、花生等作物,其中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果树、茶叶、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生物防治面积分别占生物防治应用总面积的88.04%和11.17%。
1.2.1 寄生性天敌生防技术及其应用
寄生性天敌昆虫中常见的有姬蜂、茧蜂、蚜茧蜂、大腿小蜂、蚜小峰、金小蜂、赤眼蜂、缨小蜂、缘复细蜂(黑卵蜂)、鳌蜂、头蝇、寄蝇、麻蝇、捻翅虫等,在生产上都有一定的应用[8],在生产上起着较大作用的是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分别作用于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应用面积达 232万hm2,占全国生物防治应用面积的28.05%。
赤眼蜂又以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应用最为广泛,应用面积占寄生性天敌应用面积的82.53%。赤眼蜂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和东北地区,可寄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米蛾、稻褐边螟、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稻负泥虫等多种农业害虫。
丽蚜小蜂[Encarsia f ormosa (Gahan)]属昆虫纲、膜翅目、蚜小蜂科、恩蚜小蜂属。应用面积40.49万hm2次,在玉米上防治面积最大,占丽蚜小蜂应用面积的98.79%,在蔬菜、果树和水稻上也有小面积应用。可寄生8个属15种粉虱,对温室白粉虱、烟粉虱和银叶粉虱的控制作用强。
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属膜翅目、旋小蜂科(Eupelmidae)、平腹小蜂属,在广东、广西等地用于防治荔枝椿象取得较好的防效。
侧沟茧蜂Microplitis,属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是一类内寄生蜂,其寄主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主要用于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重要害虫的防治,不但能控制害虫的当代危害,而且具有持续的生态效应。被人们称之为“导弹蜂”。
1.2.2 捕食性天敌生防技术及其应用
捕食性天敌中用于生物防治效果较好且常见的昆虫种类有瓢虫、捕食螨、小花蝽、草蛉、食蚜蝇、食虫虻、蚂蚁、食虫蝽、胡蜂、步甲等。目前瓢虫、捕食螨、小花蝽等,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棉花、茶叶等作物上的害虫,应用面积84.22万hm2次,占全国生物防治面积的10.18%。
瓢虫是我国目前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捕食性天敌,属鞘翅目瓢虫科,主要种类为异色瓢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innaeus)、龟纹瓢虫(Propyleajaponica)等,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9]。应用面积82.62万hm2次,占全国生物防治应用面积的9.99%。
捕食螨在我国应用较多的种类为:胡瓜钝绥螨(Neoseiul uscucumeris Oudermans)、智利小植绥螨(Phy toseiulus persimi l is A thinas-Henrio t)巴氏钝绥螨(Neoseiulus bark eri Hug hes)、拟长毛钝绥螨(Ambly seiuspseudolong ispinosus Xin,Lianget Ke)等,用于防治蔬菜、果树、茶叶、棉花等作物上的各类害螨[10],应用面积占生物防治应用面积的0.19%。
1.3 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农业害虫生态控制技术主要采用人工调节环境、食物链加环增效等方法,协调农田内作物与有害生物之间、有益生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保益灭害、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应用于蝗虫、小麦条锈病、水稻病虫、棉花病虫和果树病虫的生态控制[11]。
1.3.1 蝗虫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治蝗是指在飞蝗常年发生的沿海蝗区、河滩蝗区、滨湖蝗区、高原河谷蝗区以及草原蝗虫发生区种植苜蓿、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使大批撂荒土地得以复耕,压缩宜蝗面积,形成不利于蝗虫生产、产卵的环境,进而控制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亚洲飞蝗以及竹蝗、稻蝗、亚洲小车蝗等非迁移性蝗虫[12]。我国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治蝗应用面积41.96万hm2次,占农业生态控制的14.41%。
1.3.2 小麦条锈病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小麦条锈病生态控制的关键环节是改造小麦条锈菌越夏基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海拔越夏区具体情况,减少高海拔区域小麦种植面积。在新小种策源地(陇南海拔1400~1600m麦区,川西北1600~1800m麦区),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豆类、薯类、中药材、蔬菜、青稞等作物,逐年替代小麦,减少越夏菌源。自2005年以来,我国甘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越夏、冬繁菌源地采取生态控制技术试验示范累计面积40万hm2次,占农业生态控制的13.74%。
1.3.3 棉花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棉花生态控制指在棉花种植区内及周边种植驱避、诱集作物,增加棉田生态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天敌,同时结合秋翻冬灌、铲埂除蛹、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赤眼蜂防治、HaNPV防治、化学农药等单项技术有效控制棉田病虫害为害。2009年在新疆、河北、河南、江西等棉花主产区应用生态控制技术76.9万hm2次,占农业生态控制应用面积的26.42%。
1.3.4 水稻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利用作物高低不同,通过间套作形成物理屏障,阻断病害传播,从而起到控害目的,同时推广稻鸭、稻鱼共育技术,既可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农业的总体产值。
1.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生物农药种类涉及植物源类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等3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天敌、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天然的昆虫或植物生长调节剂、驱避剂以及酶类物质)和转基因植物[13]。全国应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面积3465.60万 hm2次,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茶叶、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上病虫害的防治,以及蝗虫和草地螟等重大害虫的防控。
1.4.1 杀菌剂类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杀菌剂类生物农药应用面积占生物农药防治面积的64.19%。常用的品种有19种,井冈霉素应用面积最大,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病害;井◦蜡芽应用面积次之,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等作物病害。
1.4.2 杀虫剂类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杀虫剂类生物农药应用面积占生物农药防治面积的20.06%。常用杀虫剂类农药品种有25种,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应用面积最大,用于防治蔬菜、马铃薯、果树、水稻、小麦、茶叶、玉米、棉花等作物害虫;苏云金杆菌(Bt)应用面积次之,用于防治玉米、花生、蔬菜、果树、水稻、棉花、茶叶等作物害虫。
2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1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经过5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当前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单一。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用性强的品种有限,其田间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集成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强;二是示范展示区点多面小,不成规模,不能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三是推广方式不适应。推广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层热下层凉、业内热业外凉的现象。四是技术储备不够。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还不多,绿色防控工作发展后劲不足[14]。
2.2 对策建议
绿色防控属于公共植保的范畴,是绿色植保的体现,是食品安全的依托,具有社会公益性。搞好绿色防控工作就要逐步做到政府主导,部门引导。一是要强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要大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优先采用生物、物理和生态防治技术,优化配套各种有效控制技术。二是要强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模式创新。三是要争取对绿色防控的投入。各地要力争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补贴纳入专业化统防统治补贴或农业生态补偿的范围。四是要强化对绿色防控示范推广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多层次,全范围的绿色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各地应将绿色防控示范推广能力建设纳入新型植保体系建设规划,利用《植保工程》建设等项目,全面强化绿色防控示范推广能力建设。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4-14.
[3]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6):5-13.
[4]宁红,秦蓁.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3.
[5]杨普云,赵树英.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37.
[6]张纯胄.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及其应用技术发展[J].温州农业科技,2007(2):1-4.
[7]杜永均.化学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蔬菜,2007(1):35-39.
[8]廖华明,宁红,秦蓁.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6-42.
[9]荆英,黄建,黄蓬英.有益瓢虫的生防利用研究概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2(4):299-303.
[10]余德亿,张艳璇,唐建阳.捕食螨在我国农林害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昆虫知识,2008,45(4):537-541.
[11]孙政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6-19.
[12]陈永林.中国主要蝗虫及蝗灾的生态学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9-295.
[13]纪明山.生物农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71-228.
[1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