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15任国荃郭渝成张思兵吴佳佳
■ 任国荃 郭渝成 张思兵 吴佳佳 王 冬 郑 部
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时任院长秦银河等在国内率先开展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并对研究型医院的概念、特征、内涵等组织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创新。经过近6年的实践,医院在研究型医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目前国内已有十多家医院先后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战略目标。
1 研究型医院的定义和特征
1.1 研究型医院的定义
研究型医院是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1]。
1.2 研究型医院的特征
1.2.1 高新技术的研发者。研究型医院拥有丰富的病种病例资源,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研究型学科和数量众多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拥有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先进的科技平台和成熟的成果转化能力。因此,研究型医院具有“围绕临床搞科研,科研成果为临床”的能力,可以依托国际、国内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成果,自主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
1.2.2 先进医疗水平的代表者。研究型医院以提高疑难危重复杂病例的诊疗水平为主攻方向。它不仅要求各个学科特色明显,而且强调多学科综合救治;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传统医疗技术,而且强调具有当今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医疗技术;不仅要求有高标准的基础医疗质量,而且强调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正因为研究型医院始终着眼于解决医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始终占据医学科技的制高点。
1.2.3 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的输出者。研究型医院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其丰富的医教研活动,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是培养和锻造优秀人才的学校,是其他医院引进人才的重要来源;加之,研究型医院技术上高度开放、科研上视野宽阔,又是培育高新成果的园地。
1.2.4 现代医院改革的先行者。研究型医院是国家和军队重要的卫生资源,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研究型医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区域医疗中的核心枢纽,围绕疾病预防、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等重大医疗改革,能出新招、做楷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2.5 人类健康事业的推动者。研究型医院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对疾病的预防能力,丰富对疾病的诊疗手段。研究型医院提出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疾病诊治的新标准、新规范,医院管理的新思想、新模式,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2]。
2 创建研究型医院的主要做法
2.1 医院发展由以医疗保健为主向医保教研融合发展转变
2.1.1 临床和科研并举。临床资源是科学研究的沃土,科学研究是推动临床技术发展的动力。医院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把临床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以重大问题的解决推动诊疗质量和水平的提高[3]。
2.1.2 临床和教学相长。学校是理论的殿堂,临床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是医学不断进步的基本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医院拥有丰厚的临床病种资源,几代医学园丁为之不断挖掘、辛勤培育和播种,他们以临床为课堂,在教学查房、教学会诊、教学手术中,将临床教学进一步延伸、深化,不断取得诊治技术的突破。
2.1.3 科研和教学互补。科研和教学是推动临床技术发展的两个“轮子”,没有科研,教学缺少活力和生命力;没有教学,科研容易形成孤岛,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医院鼓励大胆突破传统,瞄准前沿,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研究,形成专科技术特色后,利用教学平台广泛传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2.2 管理模式由制度管理向制度和文化管理结合转变
2.2.1 在思想上,突出“总”字的概念。医院牢固树立总医院为全军医疗战线排头兵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在发展战略、管理理念、建设规模、发展速度、为军服务、医疗质量、科研能力、教学组织、医德医风等全方位瞄准第一,追求完美。
2.2.2 在医德上,突出“总”字的标准。医院向社会作出廉洁行医十项承诺,规定医德医风20个不准,院外招聘医德医风监督员,院内聘请医患关系协调员,推行“五位一体”评价系统,实行“一票否决”,构建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
2.2.3 在服务上,突出“总”字的作风。面向保健对象,实行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院前组织健康评估和预警干预,院中集成全军、全国各专业优秀专家实行个性化诊治,院后提供全程健康跟踪;面向社会,在国内率先开设“365天无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实行24小时多途径挂号,全天候开放手术室,实施合理医疗用药,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做贡献。
2.2.4 在诊疗上,突出“总”字的质量。建立研究型医院60项数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推行全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床位周转率和降低医疗消耗,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手术分级管理和临床新技术准入制等;及时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不断提高患者治愈率。
2.2.5 在发展上,突出“总”字的气魄。以“差距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从零开始,二次创业”的口号,力戒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全院形成“不发展就没有出路,慢发展就是退步”的强烈共识,“清醒认识差距、主动查找差距、科学弥补差距”。
2.3 学科发展由追求专科特色向培育集成优势转变
2.3.1 宜分则分,着重在深度上下功夫。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增加和深入,临床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学术分工越来越细,促进了学科的分化,需要医务人员主动运用有限的知识,更加集中精力地聚焦某个特定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研究出治疗疾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针对肿瘤和血管性疾病治疗手段增多,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融合外科技术和影像技术,介入放射科和血管外科两个新学科应运而生。
2.3.2 宜统则统,着重在广度上下功夫。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特别是疑难危重病人救治和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技术交融,形成强大的学科优势。这种优势,有时是由系统内部各学科融汇而成,有时来自于系统外部。卢世璧院士、付小兵院士联合牵头成立再生医学中心,将干细胞基础研究与烧伤、糖尿病、风湿病、冠心病等治疗紧密结合,已成功破解皮肤汗腺再生这一医学难题。
2.3.3 统分结合,着重在精度上下功夫。作为研究型医院,当遇到某种疾病发展到影响人民群众普遍健康时,就必须集成医院现有资源,因“病”成立专病中心,开展该疾病的诊治和研究。针对肿瘤诊治的复杂性,医院整合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超声治疗、血液治疗等6个科室的相关人员、技术及专科实验室,成立肿瘤中心,推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肿瘤病人实施综合性、个性化治疗。
2.4 人才建设由培养拔尖人才向打造一流团队转变
2.4.1 构建有利于人才团队成长的机制。按照“十个一流”、“八项条件”,组织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人才评鉴,形成铸造研究型医院主体骨架和中坚力量的导向机制;通过建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库、设立培养基金、开展交叉代职等方式,形成了有计划、分层次、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实行科主任、护士长、主诊医师竞聘上岗,从军地引进贤才,淘汰“三无”人员,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竞争机制;定期组织学科评估,从基本建设、学科人才、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五个方面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比、学、赶、促的评价机制,使人才队伍充满生机活力[4]。
2.4.2 搭建有利于人才团队各尽其能的平台。坚持用才之能,“只要能唱戏,就给搭台子”,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坚持量才使用,“能唱什么戏,就搭什么台”,给人才创造发挥特长的条件;坚持唯才是用,“只要有真功,就让当主角”,给人才赋予成就价值的重任,形成人才队伍“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1]。
2.4.3 营造有利于人才团队辈出的环境。在用事业、精神、知识、物质激励人的同时,注重营造浓厚宽松的学术环境,每年举办40余个国际性学术交流会,鼓励百家争鸣,培养各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注重营造愉快和谐的人际环境,成立14个协作中心,提倡建立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齐心协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注重营造舒心怡人的生活环境,成立专家服务队和生活保障中心,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2.5 保障模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5.1 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学科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原则。针对医院人员队伍庞大、结构欠合理等突出问题,院党委决定实行核岗定编,科学确定各类人员比例,调整结构,缩减机关和后勤人员,为临床一线补充医护人员;同时,调整部分机构隶属,将原来分散管理的挂号收费职能、消毒供应职能等医学保障机构归口管理。
2.5.2 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益。优化病人诊疗流程,门诊实行一站式服务,缩短病人就诊等候时间,提高诊治效率;实行手术病人分类管理,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通过率;开展安全合理用药监测,纠正超剂量、超适应症、超范围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将药费比例控制在40%以下;加强床位管理,打破亚专科收容限制,合理调剂床位使用,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天以下;实行大型设备成本核算、专管共用,提高利用率和运行效益。
2.5.3 提升信息资源服务效益。通过需求牵引、顶层设计,整合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围绕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等内容,建成了共享共用的临床数据中心,基本实现“楼宇智能化、办公自动化、诊疗数字化、信息网络化”,特别是在厦门市将“军民共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秦银河.论研究型医院的基础医学研究发展策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1):878-890.
[3]秦银河.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5,9(10):1-4.
[4]王冬,许晓东.适应建设研究型医院要求 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J].中国医院,2007,11(12):31-32.